日常育儿小贴士
1.只要孩子手脚暖和,暂时不会生病。每天晚上给孩子洗脚或者洗澡的时候,如果发现孩子的脚是凉的,可能会生病。这些案子大多是悬案。赶紧给孩子煮生姜红糖水:一岁前的孩子,只需在红糖水中加入一小块生姜,2-4岁的2片,5岁以上的3片。喝完后让孩子赶紧睡觉,第二天再喝,一般能及时控制。
2.如果孩子手冷脚热,说明孩子穿的衣服少了,要及时给孩子添衣服。
3.孩子吃饭的时候总是呕吐或者想吐,说明孩子也感冒了。请按照上面第一种方法处理。
4.只要孩子不舒服,先看舌苔。如果舌苔是白色的,说明着凉了。想想这两天你给了孩子什么?如果有寒性食物,赶紧停止,给孩子喝点姜汤。如果孩子舌苔红了,就给孩子多喝水,或者煮萝卜水、梨水给孩子喝,晚上睡觉的时候再揉脚底,就几十下,孩子的火气很快就消了。
晚上睡觉是关键,只要不感冒,再注意饮食上少吃寒性食物,孩子一般不容易生病。
6.如果孩子只是鼻塞,看他的舌苔。如果舌苔是白色的,就按照风寒感冒的食疗药方吃;同时可以给孩子揉揉后背,加热一下,这样孩子的鼻子就通了。
7.感冒期间鸡蛋可以吃,鱼虾不能吃,鳗鱼可以吃。
8.冬天可以经常吃橘子。
9.孩子流口水是脾胃虚寒的表现。处理方法很简单。只需将山药和适量的水放入粉碎机中粉碎,然后将泥状的山药糊倒入锅中,用中火煮,边煮边搅拌,煮沸即可。每天给孩子喂半碗,过几天就不流口水了。
10.用姜汁洗鸡蛋是一种祛除胃肠寒气的方法,在舌苔发白、胃肠道发冷的时候喝就可以了;如果舌苔不白,就不用喝了。胃肠道不好的人,在摆脱感冒后,可以多年不用加姜,只用开水洗鸡蛋,可以滋养胃肠道黏膜。
11.自古以来就有一句话:“久病必虚。”孩子经常哮喘,肯定是体内虚寒,偶尔哮喘可能是热哮。另外,提醒各位家长朋友,容易患扁桃体炎的孩子一定要少吃银杏。药店里的银杏比较干燥,不容易熬,还是用新鲜的银杏比较好。
二、容易被父母误解的育儿常识
第一,母乳对孩子的生长发育非常重要,所以哺乳期越长越好。
母乳喂养对孩子的生长发育确实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六个月以内的婴儿,但是母乳喂养时间过长对孩子的生长发育不利。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一天天长大,对营养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母乳中含有的蛋白质、脂肪、糖等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远远不能满足孩子的营养需求。同时,母乳的分泌量和营养价值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明显下降。此外,如果哺乳期过长而不添加其他辅助食品,容易导致孩子“只吃奶不吃非奶”,造成营养不良。一般来说,哺乳期最短不应少于六个月,十至十二个月为宜,最长不应超过一年半。
第二,孩子体温高于或低于37,说明孩子生病了。
婴儿的体温在一天24小时内比成人变化更大,因为他们的体温调节机制尚未建立或完善。通常情况下,孩子的体温会在早上较低,晚上较高。此外,哺乳、喂奶、哭闹、玩耍或被抱太久后,体温会上升,有时甚至高达38.3,可属正常。测体温时肛门36到37.7,口腔内容物35.5到37.2,仍属于正常范围。可见你不能认为体温高于或低于37就是有病。当然,如果体温持续升高,并伴有其他症状,就要去看医生了。
第三,儿童肥胖意味着强壮,所以孩子吃得越多越好。
其实肥胖和力量完全是两码事。强壮是指孩子在合理的营养下,长得精力充沛,面色红润,身体强壮,而肥胖是营养过剩的表现。营养过剩导致的肥胖是儿童健康的潜在危机。一醒就吃,吃饱就睡,多卧床多活动,随时补充。如果孩子稍有不开心,就会被巧克力、宝宝康、赖氨酸、人参、蜂王浆伺候,导致孩子自身的生理节律和免疫功能得不到合理的调节,就会胖,就会虚弱,疾病就会随之而来。孩子从小就开始长胖,成年后糖尿病并发高血压、冠心病的几率比健康孩子大很多。所以,合理的饮食,合理的饮食结构,合理的营养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保障。
第四,活动太多的孩子患了多动症。
在现代,一些家庭对孩子的重视甚至溺爱,往往会让孩子变得更加活泼幼稚。但是有些家长看到孩子好动就说孩子有多动症,这是不对的。需要指出的是,“多动症”也叫“注意力缺陷障碍”,需要经过儿科医生或儿科精神科医生的检查才能确诊,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多动症”。“多动症”多采用综合治疗,包括引导教育、药物治疗等。,而活动量过大的普通孩子则不需要药物治疗,而是重在引导和说服。
第五,孩子晚上磨牙,说明肚子里有寄生虫。
很多人认为孩子晚上磨牙是因为肠道内有寄生虫,所以吃药驱虫往往会导致无用功,有时甚至会导致药物反应和营养不良。事实上,晚上磨牙是因为孩子正处于乳牙和恒牙的替换步骤,存在不同程度的牙颌面畸形和上下牙咬合关系不顺畅。有时候也是因为情绪不稳定或者精神刺激,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与寄生虫病无关。
三、父母育儿的三大境界
第一境界——善于育儿
善于育儿的父母长了一双慧眼,发现自己的宝宝不是机器,而是一个鲜活多变的生命。父母知道生活是有个性的,不能照本宣科,所以认真研究各种育儿方法和技巧。
在这个圈子里,有自信的父母,但这一刻他们的自信不再盲目。他们懂得随机应变,举一反三,但容易陶醉于眼前的成绩,可能会忘记经常抬头看远方,以保护视力。有时候父母会失去信心,因为宝宝变得太快,昨天还有效的神奇药方可能会突然失效,但问题必须解决,于是想尽办法改变,这种改变可能会变成,也可能会走上不归路。
真正擅长育儿的父母,是追求作品精美的“育儿工匠”。他们也有这种能力,所以一不小心就会被戴上美丽的桂冠,成为别人的榜样。父母只要不沾沾自喜,懂得上进不是坏事,但如果一心维护自己的名声,那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如果这种情况不是落在父母身上,而是落在专家身上,即使可以称得上“育儿大师”,也难免会因为太怕羞辱智慧,太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而陷入误导孩子的泥潭。
第二境界——忙于育儿。
忙于育儿的父母,沉浸在具体的事情中,却往往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努力,很少顾及宝宝的真实需求和体验,经常犯过度保护或给宝宝压力的错误。如果他们没有遇到问题也没关系。如果他们真的陷入困境,他们就有犯错误和功亏一篑的危险。
在这个圈子里,有些家长非常自信,因为他们作为“8级工人”技术娴熟,饮食起居井井有条,吃喝拉撒照顾耶戈都游刃有余。他们的办公桌上放着一两条育儿条例,身后站着戴着各种专家帽子的人,以至于他们如此自信地到处传播自己的育儿“条例”,如此自信地不听任何不愉快的建议,直到自己的孩子被判定有情绪和行为问题,缺乏创造力,缺乏创造力。
而另一些家长则恰恰相反,他们往往会疑神疑鬼,因为他们潜心学习的招数在宝宝体内总是碰壁。书上写的很清楚,宝宝要去西方,那么多现象就像宝宝身上的“毛病”,生病去看医生是必然的。主人的膏药,西方的汤,南方的法宝秘方,都灌到孩子身上,只看东方日出西方雨,去了问题又来。
整天沉浸在育儿中的父母是“托儿”,他们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这本书没有错。和孩子在一起的事情太多了。可怕的是,如果他们的“专家顾问”也是一个“育儿工作者”,无论张李三斯多么粗心,都会是一套药方。结果只能牵连到孩子——他们在沉沦中不爆发,就会在沉沦中“死去”。
第三境界——善于育儿
善于育儿的父母,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后天培养的,而是天地共同发展的结果。他们的养育不仅仅是手把手,眼观六路,更是用脑思考,用心理解。他们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了解宝宝的需求,懂得引导,明确发展方向。对于这些堪称“育儿老师”的家长来说,所做的一切不仅仅是为了事情本身,更是为了昨天、今天、明天,因为他们懂得从全局的角度,从长远的目标来看待和对待孩子的发展。处理现实问题最大的好处就是不完美,懂得取舍。
育儿老师明白了育儿的真谛,然后熟练了育儿技巧,体贴了育儿的事情,就成了“育儿大师”。父母成为孩子成长的良师益友,专家成为父母育儿的指路明灯。
第四,借鉴英国超实用育儿经验。
4个月开始独立睡觉。
英国人提倡婴儿与父母分开睡。仅仅半年前,宝宝的摇篮就在妈妈的床边,方便喂奶和照看。半年后,宝宝可以独自睡在自己的小床上。
英国提倡培养孩子正常的睡眠习惯(从4个月开始),也就是说孩子要定时就寝,整夜睡眠。家长要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告诉宝宝“该睡觉了”。比如穿上睡衣,唱首摇篮曲,讲个故事,或者到时候亲一个。这样做的目的不是培养宝宝的独立性,而是认为“孩子很重要,父母也很重要。”只有保证父母的正常休息,才能更好的工作生活,照顾好宝宝。
让孩子从小就知道是非
宝宝会离开,到处捣乱,但是英国的父母不喜欢中国的父母,他们很快就把所有对宝宝不好的东西都束之高阁,让他碰都碰不到,够不着。他们认为只要你告诉宝宝,他就会知道什么能动,什么不能动。
英国提倡每个家庭都要设立一个角落来惩罚淘气的孩子,让他们反省自己。可以是毯子的地方,小椅子等。一岁前的宝宝还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是对的,为什么是错的。然后用一个简单的“不!”并让他养成习惯。他只要听到“不”,第一反应就是这个东西不能动,可以说是条件反射。宝宝一岁的时候,就能逐渐听懂大人说的话了。这个时候,如果宝宝做错了,大人要用他能理解的方式告诉他这是错的。如果下次他再这样,他就要去“反省之角”了。如果下次他再犯同样的错误,就粗暴地把他放到“反省角落”,直到他告诉父母“我错了,下次不会了!”父母拍手,亲吻孩子,告诉他“你是个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