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皇城的结构布局
人们对东周王城的结构和布局做了一个理想的推测,还根据《礼记·考据》画了一个复原图,说它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经过精心规划的城市。据古代文献记载,东周时期两侧各有三门,共十二门。南面有门,北面有干祭门,东面有鼎门。每个城门有三条通道,城内有九条经纬大道。宫殿建在中央大道上,前面是大厅,后面是商业市场。宫殿右侧有祠庙,左侧有祠堂祠堂,城南三里明堂。这是中国古代典型的建筑布局,“前朝后市,左祖右社”。但这种“理想化”的布局并不符合考古调查的结果。根据考古发现,王城核心建筑的宫殿群落位于城市的西南角,而不是中心。大致范围在今天建东路以西、凯旋路以南的市内,甚至包括部分市外区域。在这个范围内,发现了几座大型建筑。考古人员在寻找东周王城的同时,已经在城址西北发现了东周烧制陶器的地方,推测这一带可能是手工业作坊区;在城址西南还发现东周夯土基址叠加在汉代大型夯土基址之下,可能与当时的宫殿建筑有关。考古学家一步步证实,洛阳东周王城的四壁三角与今天洛阳的西宫区范围大致相同。从地上这一段墙向东,经过棉纺厂和春情路北侧,一路到光华路北端,到道南路801仓库,向南拐。北城城墙保持笔直,全长2890米,墙宽8-10米。东墙北起801仓库,南经尚易干部学校、省建三公司,经唐宫路,经邮政大楼,经中州中路,经弓玄大厦,到达农行东侧,南段被洛河冲走。东墙总长约3500m,墙宽约15m。西城墙蜿蜒曲折,从城角向南,穿过东涧沟村,沿河蜿蜒进入王城公园,在中州路剑河桥处向北向西拐,在胶鞋厂处向南拐,穿过牡丹宾馆西侧,向西进入七里河村,穿过黄河路,在洛阳建筑大学南院处向南拐,向东拐至南城墙。西墙总长3000多米,墙宽约15米。南墙西起洛阳建砖南院,经兴隆村,东渡建河,过瞿家屯,东至洛河冲刷,残长900米,预计全长3400米。同时在城外发现了大型的祭祀或客栈式的建筑遗迹。在建筑群西南角的东侧,瞿家屯村的东北方向,也就是今天的洛阳单晶硅厂家属区,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发掘了80多个粮坑,就是王城遗址中的仓坑区。城西北角是规模较大的手工业作坊区,有陶窑、制骨、制玉、制石作坊。此外,还发现了制作青铜器的陶器模型,这意味着制铜作坊的存在。近年来,文物工作者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发现,包括27中1号汉墓、2号汉墓、2号葬坑。其中,从“”形墓中出土了1件刻有“王作鼎”字样的铜鼎;望城遗址东北地区发现了一个东周时期的墓葬群,包括600多座墓葬和40个墓葬坑。由“帝驾六”车马葬坑等出土遗物确认这一带是东周墓的所在地。在王城遗址西南角的南墙外,发现了一处高标准、大规模的战国晚期建筑基址。此外,由于历史久远,战乱频仍,加上历代文士的猜测,东周墓葬存在诸多谜团,众说纷纭。为了解开东周墓之谜,文物考古工作者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了寻找东周墓的艰难历程,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东周时期的墓葬应该分为三个区域:王城陵、金村陵和舟山陵。
通过进一步的考古研究表明,东周城墙始建于春秋中期,从战国到秦汉时期经过多次修缮。到西汉后期,整个城市开始废弃,然后在此基础上建起了汉河南县城。春秋时期,尽管诸侯争霸,皇族衰落,但东周作为帝王之都的意义是其他都城无法比拟的。近三个世纪一直处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东周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周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整个城市的发展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是我国城市考古的一大收获,意义重大。该遗址是洛阳市著名的“五大都城”之一。为了保护这个重要的城市遗址,王城公园建在这个城市遗址的中心区域,向游客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