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专业文科生就业前景如何?

1.从6、7、8月份开始,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平均就业率逐年下降。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从学生自身来看,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不愿意到基层医院工作。当然,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就业岗位较少,但毕业生人数却在逐年增加,这也限制了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

第二,即使就业了,对现在工作的满意度也不尽如人意。某大学06届毕业生中,52.9对工作满意,465,438+0.2不满意,也就是5.9不满意,但并不存在这种我们不得不深思的现实。

“中医就业率基本处于倒数位置。”负责招生和就业的湖南中医药大学学生处处长廖婧面对记者“医保热会不会推动就业热”的提问时坦言

廖婧详细分析了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首先,患者认为不方便。中药没有西药服用方便,中药在注重调养方面也没有西药快。其次,是由于社会利益机制。一方面,法律不承认中医,也没有相关的法律规定来规范中医的治疗过程。出了事医生应该承担法律责任,但在西医看来是正常的医疗事故。另一方面,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的毕业生,学了西医的所有课程,却只能考中医的医师资格证,大大限制了他们的就业范围。第三,对于医院来说,西医因为趋利避害的天性,所以很受重视。廖婧说,一副中药给患者30元,西药给患者一次3000元,患者会觉得西药比中药便宜很多。

但我认为除此之外,中医专业本身的教育模式也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高等中医教育模式中的“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临床实践”三段式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专业学习兴趣的培养,给创新能力的塑造带来障碍。按照前后期明确的阶段划分,学生必须在学校学习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课程,才能进入系统的临床实践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这两个阶段被分割成两个独立的阶段,大大降低了临床教学的效果。

其次,受纯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大学教育往往只注重单一学科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其他中医理论形成的外在因素的理解,以及喜欢学习的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

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医学经典的学习不够,好像中医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学生在学习临床高级课程时感觉吃力。

而原本是中医专业的学生,在面对如今医院的现实时,会说明另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医课程与西医课程的课时安排的冲突。很多学生反映,现行课程中经典医书及相关课程比重过大,很多内容与内科、方剂学重复,而西医课程课时太少。中医院校的毕业生西医基础理论水平较低,毕业后难以适应临床。不管我们承认与否,在目前的现实情况下,中医院校的大部分毕业生进入医院后都要经过西医基本功的训练,基本上都要去西医医院一年以上,以提高西医的临床诊疗水平。其实站在一个中医院校学生的角度,我觉得这是目前无法改变的现状造成的中医院校学生的“悲哀”。

最后还有一点不可忽视,就是现在的中医教学忽略了老师的传承模式。千百年来,师徒培养模式在中医教育史上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如今已被专科教育模式所取代。但不可争议的是,历史上的医家大多是从中医世家时代开始积累医疗经验,医书往往被医生视为珍贵和保密,从而代代相传形成各种派别。学徒制教育为人才的培养和中医的保存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尽管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弊端,尽管现实对中医毕业生来说是如此的严酷,但作为中医院校的现在的学生和未来的毕业生,我们仍然要一步步探索一条可行的、适合自己的就业之路。

作为学生本身,最重要的是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到一些最需要自己的基层部门和地区去寻找自己有用的地方,不仅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也有利于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

在社会方面,要大力营造全方位的舆论氛围,树立全社会认可的创业价值观。毕业生观念的确立不仅需要学校教育,更需要社会影响,尤其是家庭因素。家长和社会对就业和创业的看法和意见,往往会改变学生的价值观和职业选择,或者在关键时刻改变他们的行为。因此,营造有利于基层建设和西部建设的舆论导向,树立全社会认可的企业家价值观非常重要。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包括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甚至街头广告牌,加强对国家基层政策、基层和西部地区发展潜力、基层涌现的先进人物的宣传,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和择业观。

在国家相关部门和政策方面,各级政府和部门首先要明确责任,加强相互配合和协调,确保各项政策的落实。各级政府在执行各项政策时有不同的责任。基层政府负有直接建设的责任,既要向上级政府负责如实反映当地的经济水平和医疗卫生状况,又要制定建设规划和细则。上级政府有责任指导、支持和监督下级政府的建设,做好基层的人力物力配置,特别是资金投入。省级以上政府部门主要负责制定政策法规和分配资金。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加强合作与协调,确保各项政策的有效实施。比如,对志愿到基层和西部地区工作或创业的毕业生,除卫生部门外,教育部门可减免学费,补助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费,人事部门则在人事调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方面提供便利。其次,切实改变基层落后的医疗卫生条件,营造能够吸纳人才的工作环境。政府对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负有重要责任,应积极创造条件,拓宽渠道。但是,目前农村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落后。一个是经营场所陈旧,一个是常用设备不足,构成了毕业生不愿意为基层服务的客观因素。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投入,设立专项资金,改善农村卫生机构的物质条件,为毕业生提供有吸引力的工作环境。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直接影响当地对基层医疗卫生条件的投入,因此需要在国家有关部门的统筹下,制定统一的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条件和水平,投入资金由各级政府分担。经济发展水平只能体现在基础设施和舒适度上,而不是医疗条件和水平。第三,建立长效机制,提高待遇和福利,为毕业生提供物质和精神保障。虽然国家已经制定了相应的政策鼓励毕业生到农村、边远地区、贫困地区服务,但是具体措施还不完善,力度还不够。比如规定“志愿到艰苦边远地区和乡级以下卫生机构工作的各类大学、中专毕业生的定级工资标准可高于同类人员1-2”。因为本来基数就不高,实际上多了几十元,很难吸引到人才。据相关报道,北京大学生“村官”月薪2000-2500元,比普通村官高出500-1000元,颇具吸引力。除此之外,其他更吸引人的方面并没有在条例中涉及。要想留住人才,必须加强提高福利待遇的力度,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满足人才的需求,提高工资,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和住所,最低生活保障线必须达到所在省市的中等水平。此外,由于个人发展也是毕业生非常关心的问题,我们也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如鼓励发展农村临床医学和科学研究,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发展农村卫生服务,加强基层单位与省市医院和医学院校的人才和技术交流。

最后,医学归根到底是一门技术,在中医专业上更具体、更贴切。那就要求中医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过硬的临床技能。所以从根本上说,中医毕业生诊疗水平的提高才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这就要求高校将中医理论知识的深厚积累与临床经验的灵活运用有机结合起来,培养优秀的中医临床人才。所以要重点改革传承和教育方式。首先,我们应该在普及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发展教师传承的传承模式,使中医药独特的传承模式得以保留,并祈祷在新时代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其次,在全面学习现代医学知识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强对中医经典医学文献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真正做到“丰富中医源流”、“贯通中西”,使中医在继承中发展进步。再次,可以参考国外医学教学课程模式,结合我国国情,适当延长课程设置,增加学习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的年限,以巩固和加强中医学生的服装基础水平,如同“治病求本”,从而回答提高招生、就业、临床等方面的问题。在这里,不难看出,只有真正重视和尊重中医的发展规律,才能继承和发扬中医,才能使中医基业长青。

最后回到我在文章开头引出的问题。在这个问题的底部,我看到了这样一个回答——

中医课程真的很难找工作。但这个原因是因为早期学医的中国医生没有经验。还有一个原因是,不管是看中医还是西医,人们都想看老医生。因为他们有经验。中医需要的是经验,而不仅仅是理论。中医的经验不是那么容易快速学会的,但是时间长,好处不明显。关键是在医院或者个人练手的机会太少,经验更不好找,对成长非常不利。不像西医,快速形成和培养的成本低。因为现在的社会注重经济,想低水平投资,时间短,见效快。所以像中医这种刚毕业的工作自然很难找到。我认为中医的学习必须在全科医学中进行,这样才能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只要学好了,能在临床上灵活运用,还是很有声望的。虽然你是研究生,但是你的应用能力可能跟不上一个赤脚老中医。当我们学习中医的时候,我们知道中医的整体统一性是不可分割的。针灸也需要用到中医的基本原理和方剂。并不是我只懂经络。那不实际。那样的话,只能做研究了。就像研究应该有临床基础一样。学习中医,一定要学习它的持之以恒,贴近群众,这样你才能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但这一切都要从平原开始。我们学医是为了给病人治病好,所以死板的中医是为了减轻病人痛苦的中医是不成立的。中医能治疗的就治疗,中医不能治疗的就结合西医需要的。当然尽量用中药,毒副作用小,经济实惠。对于未来,我们有太多的问题需要面对。要想走这条路,就要有心理准备,认真做好现在的每一件事,为未来铺路。只要学好用好两针,30分钟就能让一个急性腰扭伤的患者感觉好一点或者好一点。这是你最基本的技能。找工作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才华,不是为了赚钱。记住这一点,你就不会有麻烦。想想你的天赋显现的时候,然后就是你赚钱的时候了。先付钱,你会回来的。

这个回答可能有点冗长繁琐,在调理上也不太清楚。但我关心的不是它的理论意义。我只是很佩服回答者乐观理性的态度和认知观。也许我们面临着很多问题,也许这些问题一时半会儿解决不了,甚至几年甚至更久,但只要我们有信心,有毅力,有恒心,总会在这个领域找到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