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经常遇到的骗局有哪些?

老年人经常遇到的骗局有医疗保健诈骗、角色扮演诈骗、收藏品诈骗、投资理财诈骗、婚恋诈骗、旅游诈骗、合同诈骗、电信诈骗等。

首先,医疗欺诈

骗术:免费旅游,VIP体检,夸大保健品效果;安排“老人”现身,忽悠老人在销售公司存钱;销售假药造成老年人死亡的;销售“秘方药”,保长寿保健康。

提醒:面对保健品诈骗,要做到“两要两不要”,即不要相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如果患有疾病,要主动去医院就医。保健品不能治病。相反,假冒伪劣保健品会加重患者病情,延误治疗时机。

第二,角色扮演诈骗

骗术:冒充民政部门工作人员,谎称办理残疾证、低保;冒充政府拆迁办诈骗;冒充财政局工作人员实施诈骗;冒充亲戚诈骗;冒充燃气公司或水电公司员工诈骗;“神医”看病作弊。

提醒:老年人拜访政府工作人员时,应核实其身份,要求其出示工作证,必要时可致电其所在单位核实。不要相信“天上掉馅饼”,不要触及自身利益,保持平常心。如果要找物业或者拨打说明书上的客服电话进行维修,不要相信楼道里贴的小广告。

第三,收藏品欺诈

骗术:夸大价值骗取“目标费”;承诺高价回购收藏品行骗;免费宝“麻将的亲密接触”诈骗。

提醒:拍卖藏品,一定要鉴定有拍卖资质的拍卖公司。正规的拍卖公司不会在藏品售出前向卖家收取任何费用。如果需要签订藏品回购合同,建议寻求律师的帮助。

老年人参与收藏品的投资或拍卖,一定要去专业部门。不要轻信电话、网络、电视销售,谨防所谓“拍卖公司”、“艺术品公司”的诈骗陷阱,发现被骗及时报警。

第四,投资理财诈骗

骗术:消费返本复利的投资理财诈骗;薄利多销欺诈投资和财务欺诈;投资贵重物品型投资和金融诈骗;金融产品欺诈、投资和金融欺诈;合伙人和原始股欺诈投资和财务欺诈;非法传销投资和金融诈骗;广告诱导的投资和金融欺诈;自由行、天价买房投资、金融诈骗;网络金融投资与金融诈骗。

提醒:老年人在投资贵重物品时,要考虑很多方面,包括关注卖家的主体和资质,贵重物品是否达到应有的价值。以免被虚假卖家或不值钱的物品欺骗,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老年人在选择理财产品进行投资时,不要盲目从众,要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要贪图利润,以免陷入更深的骗局。

五、骗婚骗婚诈骗。

骗术:不法分子在网上或公园等老年人聚集地炫耀财富、地位、家庭背景等个人信息,引诱他们;犯罪分子利用网络聊天,诉说婚姻失败的历史或不幸的人生,编造自己的财富骗取同情或获得好感,进而谋取金钱和颜色;犯罪分子编造虚假身份或人际信息,进行虚假承诺或索要财物;一旦不法分子无利可图或骗钱,就会销声匿迹。

提醒:婚姻和交往的前提是明确对方的身份信息,及时辨别对方的虚构信息,不要轻易上当受骗。在交往过程中,老人多次见面要钱都要谨慎,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都可以和子女商量。

第六,旅游欺诈

骗术:犯罪分子通过各种提问方式,以“温情攻势”取得老年人的信任;不法分子以低价旅游引诱老人,骗取钱财后潜逃;导游与景区、商店串通,强迫老年人消费,并规定最低消费,不买不得离开。

提醒:强制消费侵犯了消费者的自由交易、公平交易等权利,强制交易造成的人身伤害是对老年人作为消费者权益的侵害。

在旅游景点低价销售假货或者高价销售不符合质量的产品,是对老年消费者权益的侵害,商家的欺骗销售行为需要承担“退一赔三”的责任。

七、合同诈骗

骗术:借款合同诈骗;一房二卖欺诈;低成本旅行需要高利润的合同。

提醒:老年人出借资金一定要谨慎。最好让对方出具保证书,并保留相关证据。为了保证保证书的真实性,需要委托律师进行核对。

对于大额贷款,最好和家人商量一下。在办理借贷手续时,尽量咨询法律专业人士,以免上当受骗。

八、电信诈骗

骗术:冒充相关国家工作人员调查虚张声势;冒充亲友要求“汇款救急”;虚构中奖;电话销售等。

提醒:防范电信诈骗要做到“五不要”,即不要轻信不明物体和可疑信息;不要因为贪图小利而被非法短信诱惑;短信里不要打陌生电话;不要给陌生人汇款或转账;不要泄露个人信息,尤其是银行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