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筋活络,调和气血。
经络在内属于脏腑,在外属于四肢的络,沟通脏腑与体表,把人体的脏腑与器官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此来促进气血,滋养阴阳,使人体各部分的功能活动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
针灸临床治疗中的辨证与归经、循经取穴、针刺补泻等。都是基于经络理论。所以《灵舒静别》说:“夫十二经脉,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始,工之终。”说明经络在生理、病理、诊疗中的重要意义,历代医家都很重视。
大多数经络系统都是以阴阳命名的。任何事物都可以分为阴阳,它们是相互联系的。经络的命名就包含了这个意思。一阴一阳演变为三个阴三阳,相互之间有对应关系。
太阴-阳明、少阴-太阳、厥阴-少阳、阴三三阳是从阴阳的升降(多少)来划分的:
阴最多的是太阴,其次是少阴和厥阴。阳明是阳中最丰富的,其次是太阳,再次是少阳。《苏文至真大论》说:“我欲闻阴阳之三。什么事?”"气有许多不同的用途."“阳明是什么?”“两阳也亮。”“厥阴怎么了?”“两阴交流也做了。”
在经络的命名中广泛使用阳的名称,包括经络、经脉、络脉和筋脉。上肢内侧为手阴三(手太阴、手少阴、手厥阴),外侧为手三阳(手阳明、手太阳、手少阳)。下肢外侧为足三阳(足阳明、足太阳、足少阳),内侧为足三阴(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从手足(上下肢)的阴阳命名可以看出,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四肢关系最为密切。
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十一经》有两个版本(第二版分为A、B两个版本,文字基本相同),是比《内经》更早的古代经络理论文献。十一脉的名称是以“臂”和“足”来分阴阳,与手足分阴阳的意思一致。
总之,在利用经络进行保健的过程中,一定要分清经络本身的阴阳,这样才能有效、科学的利用经络。
知道你身上这张“网络”地图。
经络由经络和络脉组成,经络是主线,络脉是络脉。人体有12条干线,又称“十二经脉”,络脉无数。经络纵横交错,在人体内形成一张大网。这张网是人体的生活场所。内接脏腑,外接四肢。可以说,身体的各个部位,内脏,肌肉,皮肤,毛发,都包含在这张大网中。下面就带你认识一下我们身上的这张“网”。
1.经络——谨防过早涝。
经络是经络的主体,可分为正常经络和奇经两大类。有12条经脉,8条奇经。如果说十二经脉是无尽的河流,那么奇经八脉就像一个蓄水池。平时十二经脉的气血不时奔涌,八经脉也会正常而从容地运行;一旦十二经脉气血运行衰弱,奇经八脉蓄水池中的水就会补充到江河中去。如果太多太湍急,池子也会增加储备,使气血运行缓慢。只有这样,人体的正常机能才能得到平衡。
(1)十二经脉
共有12条经络,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为“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它们属于十二脏腑,经络根据阴阳学说被赋予不同的名称。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脚太阴脾经、脚厥阴肝经、少阴肾经、脚阳明胃经、脚少阳胆经、脚太阳膀胱经。
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通过手脚阴阳的联系,从一个经络传到另一个经络,形成了一个生生不息、生生不息的注射系统。就像一条流动的河流,气血可以进入脏腑,通过经络到达肌表,运行全身。
流程顺序是:
(2)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任、督、冲、带、阴桥、阳桥、、阳萎的总称。它们不同于十二经脉,不直接隶属于脏腑,表里无关系,故称奇经。其作用是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关系,调节十二经脉气血的积聚和渗透。
(3)十二经
十二经脉是从十二经脉中分离出来的经脉,主要是为了加强十二经脉中两条经脉之间的联系。因为它到达了郑铮没有到达的一些器官和身体部位,所以它可以弥补郑铮的不足。
2.络脉——警惕血与血的交通堵塞。
络脉是经络的分支,分为不同的络脉、浮络和太阳络脉,起着向人体输送气血的作用。
(1)十五络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有络脉,与脾大络脉一起,共有15条络脉,称为十五络脉,分别以十五络脉发出的俞穴命名。具有沟通表里经络关系,控制浮络和太阳络,渗透气血滋养全身的作用。
(2)孙罗
从其他络脉中分出的最小的分支称为“太阳络脉”,其功能与浮络相同,以分布气血,滋养全身。
(3)浮动抵押
在全身络脉中,浮于浅部的称为“浮络”,分布于皮肤表面。它的主要功能是传输气血,滋养全身。
有了这样的分析,人体经络的示意图就像一个城市的道路交通图一样清晰,经络也没有那么复杂了。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
所以,根治才是治本。也就是说,生老病死治病的关键是经络。《黄帝内经》对经络的作用推崇备至,经络是“人之所以生,其所以病。人可以说是“生死决战,包治百病”。具体来说,它具有以下功能:
经络是经络的总称。有人说经络是气血运行的路线,分布于全身。
如果我们的身体是一座摩天大楼,那么经络就是藏在大楼墙壁里的铁丝网。大楼是否灯火通明取决于这些网络,一旦电线出现故障,大楼就会陷入黑暗之中。人体也是如此。一旦经络被堵塞,我们的气血就不能顺利的输送到各个脏腑,身体就会出现问题。
生命的存在与否取决于经络:疾病的发生是因为经络活动出现了问题。根据《黄帝内经》中的经络,经络可以控制人体的一切功能,具有决定生死、治疗百病、调理虚实的作用。疾病之所以可以治疗,也是因为经络的作用。
经络就像一个庞大的人体系统中一个无尽的网络系统。如果经络通畅,可以祛病强身,健康长寿。所谓经络,就是让人体经络之气畅通无阻。经络不通,气血不和,百病缠身。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一下:
1.“生死,百病”
经络的功能是否正常,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死。《灵竖亥论》云:“十二经脉者,内属脏腑,外属四肢。”《灵枢本藏》说:“者为经脉,故气血活动者,必养阴阳,养筋骨,益关节。”这些都清楚地说明了经络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人之所以成为一体,是因为经络纵横交错,出入贯通,贯通上下,连接五脏六腑和外肌。如果经络之间没有这种沟通和联系,人体的组织器官又能靠什么呢?人体内气血的循环比循环更重要,这样脏腑才能相通,阴和杨灿才能内外相通。如果气血不流通,脏腑之间的各种联系就会受阻,就会发生疾病,严重时甚至会死亡。
大医学家余说:“不知道脏腑经络,张口就错。”《灵枢九针十二撇》说:“疏通经络,调理血气。”疾病的治疗和病体的恢复必须从经络开始。众所周知,疼痛是人们生病后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原因是中医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行。”经络畅通了,气血才能运行;只有气血运行,患者才能得到治疗和康复。
2.联系脏腑,沟通全身
经络可以连接人体脏腑、四肢、五官、皮肤、肉、筋、骨的各个部位,就像地下电缆连接整个城市一样。只有通路通畅,身体才能保持平衡统一,维持正常活动。
3.调理虚实,行气活血
中医理论认为,脏腑的气血和经络的气血是一样的,气血不足可以通过刺激体表经络穴位来调节。如果出现胃痉挛,针刺患者的足三里穴,可以使胃得到放松;对于虚证,应采用补法,如针刺足三里穴,可加强其收缩力。当然,由于虚实的区别,虽然都是针刺足三里穴,但采用的方法不同。一个用泻法,一个用补法。
这个例子说明经络有调理虚实的作用。经络通畅靠锻炼。因为“动则成郁”,“动则不坏”,“流水不腐,亲戚不咬”。只有运动,气血才能流遍全身;经常练习气功还可以疏通经络,因为气功中的“日常操作法”和“举举开合法”是使经络之气沿着经络正常运行的重要方法。此外,吃一些能理气活血的药物和食物也是有好处的,如陈皮、木香、砂仁、四磨汤、越鞠丸、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油菜、黑豆、慈姑等。愉快的心情也有助于经络的畅通,因为“忧者为气所阻,而不能为”,所以无论发生什么不愉快的事情,都要敞开心胸,防止气血闷塞。
天然气需要通过管道输送到各地。同样,气血也要通过经络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滋养全身。这是经络的第二个功能。每个人的生命都依赖于气血,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只有气血等营养物质通过经络系统输送到全身,人才能有正常的生理活动。
4.抵抗疾病,保护身体。
外在的疾病往往是从表面侵入人体,然后慢慢向内发展,也就是先从皮肤开始。经络与皮肤内外相通,能使气血运行到表层皮肤,形成一堵像砖头一样的坚固的墙。每当国外来敌,经络首当其冲,发挥其抵御外邪、保卫身体的屏障作用。
5.反映内部以展示内部。
疾病也是从内部诞生的。“病从口入”是因为吃了不干净的东西,使体内的气血不正常,从而引发疾病。这种内病首先表现为内脏的气血异常,然后通过经络反映到相应的穴位上。
所以经络穴位也能反映人的内在问题,中医称之为“以表知内”。
6.刺激经络,调理气血。
人有很大的潜力。我们的肝脏只有1/3在工作,心脏只有1/7在工作...如果他们有问题,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激发和调动我们身体的潜能。中医理论认为,脏腑经络的气血是相通的。如果脏腑有问题,气血不足可以通过刺激体表经络穴位来调节。这也是针灸、按摩、气功等方法可以治疗内科疾病的原因。
口腔不仅能吃东西,还能吃细菌,成为疾病感染的途径。经络也是一样,它可以运行气血,行使上面说的功能,但人体一旦生病,也是疾病从外面“走”过来的路。当我们知道了它们的规律性,就可以利用这一点来预防疾病的发展。就像敌人来偷袭一样。我们知道它的行军路线,可以提前做好保护准备。
古代中医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了经络的存在。古人从实用的角度给出了经络的定义: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属于脏腑,分布于全身之外,将各种组织器官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