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包含哪些中国文化?

中国武术与中国文化

?中国武术文化的核心——武德

早在春秋时期,左丘明就写了《左传》,里面说“武德有七”。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武术的含义也在不断变化发展。以前的武侠信条大多是“尊师重道,孝顺正义,扶贫济困,除暴尚德”,“虚心请教,克己待人,助人为乐”,“戒骄戒奢”。各种门派都有自己的规矩、戒律、圣约,有“三不传”、“五不传”、“十不传”、“八戒”、“十决”作为武术的标准。今天,许多学者对武术进行了总结。有的学者认为武术是“敬德之气”,有的学者认为武术是“一种美德”,有的学者认为武术是“武者所体现的道德”。1987全国武术学术研讨会将武术的规范概括为“尊武敬德,修身养性”。这些都从不同方面概括了武术道德,但武术道德实际上是一个伦理概念,所以我们应该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界定武术道德。

我们认为,武术道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品质。简而言之,就是武德。“道”泛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引申为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规则或规范;“德”就是人们认识并遵循“道”,从自己身上获得,又给予他人,这就是所谓的“德”。“道”主要是指一种外在的要求,“德”是指内在的精神情操或境界。“德”字的组合最早出现在荀子的《劝学》一文中:“故学止于礼,夫谓德之极。”

武术道德属于体育道德的范畴。武术道德既是参与武术活动的人们所遵守的公共体育道德,也是武术工作者在武术教学、训练和比赛中应遵循的伦理规范。由于武术不同于其他体育活动,受民族道德的影响和渗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道德准则——武术道德。

武术的本质也是社会正义的原则,即正义、公平、正义,这是人类最古老的道德观念之一。武德还通过舆论的作用、公众的压力、良心的不安来调节人与社会的关系,使人“择善而从之,择恶而攻之”。

武术与中国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以《易经》的阴阳八卦、老子的道、孔子的儒为核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它具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性、广阔的体系性和鲜明的主体性。它不仅是对其他意识形态的归纳和总结,而且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其产生、发展和完善的历史过程中,受到了哲学变革思想、排斥文学和情感思想、发展变化思想的影响。历史上许多武术家都有意识或不自觉地运用古代哲学思想来分析和解释自己的拳法,他们能够综合地创造出不同风格的拳法。明末出现的所谓“内家拳”,以及后来的太极之术、形意拳、八卦掌等对拳术的解释,都与古代哲学思想密切相关,蕴含着丰富的哲理。

“太极”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中。易经说:“易有太极,即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同时“刚柔相磨,八卦相荡”。这体现了古人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思想。太极拳的拳法理论是武术家们根据自己长期的练习实践,将古代的辩证思想与拳法动作的运动规律有机结合起来而诠释出来的。如动与静、越与越、弯与伸、弱与坚、直修与弯、合与开、弛与克制与提升,都是阴阳对立统一原理的不同表现。

始于明末清初的形意拳,以劈、崩、钻、炮、横五拳为基本拳法,用“五行”的哲学来解释,以示拳法的变化。

直接以“八卦”命名的拳术“八卦掌”起源于清末,但也是武术家将拳术中的攻防招式与古代“八卦”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八卦掌沿圆周旋转的形式是向八个方向进行,直接呈“八卦”状。但在不断运动变化的深刻的从事佛法的意境中,可以看出它是以易经为基础的,把八卦的无限变化看成是有规律的,是以数序更替、运动变化的发展变化观。

以茶拳、花拳、少林拳为代表的长拳,也融入了古代哲学。比如少林拳讲究“刚柔并济,刚柔并济”;华全强调“阴阳与气”的对立因素;茶拳主张“刚柔相济”等等,都是对立统一,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中国古代哲学是以宗教的形式形成和发展的,所以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思想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八卦学说,都试图用阴阳对立和各种自然物来解释万物的起源,来解释事物的发展变化,但仍然被禁锢在宗教观念的体系中。这使得武术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受到影响,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所以在很多武侠作品中都不同程度的可以看到唯心主义和玄学的思想。

总的来说,中国武术作为人类自我完善的手段,与中国民族精神完善的手段——哲学共同构筑了中国文化大厦。哲学作为精神的最高产物,对人类的任何身体和精神完善都起着指导作用,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武术与中国宗教

严格地说,中国的宗教是一个综合体,是各种文化观念、伦理观念和社会观念的综合体。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对武术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武术和宗教有着不解之缘。少林拳是中国最古老的拳种之一,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驰名中外的少林寺,在佛教鼎盛的隋唐时期,以武功闻名。“内家拳”的产生和发展与道教神仙方术理论及其在“养生”方面的尝试有很大关系。后来又将拳法动作与道家的“导”和“呼吸”相结合,创造出了“太极拳”、“八卦掌”等以柔为主的拳种。此外,武术从业者提出的“尊师重道、孝为先”、“十诫”、“五不传”等伦理观念,直接反映了儒家“三纲”、“五证”的思想。

正是因为武术与宗教的特殊关系,在宗派门户的影响下,出现了打着附“仙”“佛”的幌子,争“真”“真传”的现象。这种状况阻碍了武术的健康发展。

我们可以从杜辉一生的多个方面来证明武术与宗教的关系。武术是中国的传统体育文化,宗教作为社会儿童知识的一种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武术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细致的考察,将有助于澄清一些历史事实,打破武术在一些人心目中的神秘概念,使武术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武术与中医

武术和传统医学同属于人类文化的范畴,有着相同的哲学和方法论基础,在同一文化场域中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也得到丰富和发展。传统医学以唯物主义元气学说的哲学为基础,其根本特点和优势是整体综合观和阴阳辩证观,进而提出“精、气、神”是人体的“三宝”,三者是一体的,相互依存的。武术把传统医学的这些理论完全吸收到自己的理论体系中,逐渐形成形神合一、内外兼修。内养气质,外练肌肉的养生思想和养生之道。另外,武术和传统医学的骨科也是有血肉联系的。不仅有中医理论指导养生和武术,如传统医学中的点穴、切脉、断骨、偏方等,而且一些武术技术丰富了中医伤科的治疗技术,如伤科的“一指禅推拿”、“拍打疗法”。武术与中医的结合,不仅创造了中国养生、功夫按摩、武术伤科、伤科针灸、运动医学、杂技疗法、偏曲治疗、特种功夫等八大独特的技术成果,还产生了大量相关的学术著述。而且这种历史的结合必然会促进它们未来的发展,成为造福世界、造福人类的主题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