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保健需要注意什么?

中医历来有秋季养生的传统。根据中医理论,自然界分为五行,秋季以燥为主。从阴阳的角度来看,秋季是由暖转凉,阳气有一个渐变的过程。随着秋风秋雨的呢喃,深秋的天气逐渐转凉,所以这一季的养生保健主要针对凉爽干燥。

下面从日常生活的几个方面来说说秋季养生应该注意的问题。

1,秋装要防寒保暖。

立秋后,昼夜温差很大。传统上有“春捂秋冻”的说法。“秋冻”是指秋季气温变凉,不要过早加太多衣服。初秋,暑气尚未消退,过早地添加过多的衣物。一旦气温升高,出汗感冒,就很容易感冒。随着气温下降,适当的冷空气刺激可以促进机体的物质代谢,提高机体对低温的适应能力。但“秋冻”法适合体质好的年轻人,体质弱的人,或者老人小孩,要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秋季不宜赤膊,寒气寒气会从皮肤侵入人体,伤及阳气。

2.秋季运动应保护阳气。

金秋时节,秋高气爽,空气清新,是锻炼身体的好机会。适当早起,到空气清新的地方走走,去旧迎新,肺气才不会受到燥邪的伤害。按照农历,“立秋”是秋天的开始,以“初霜”结束,而“春分”正好是从立秋到初霜的90天路程的一半。秋分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太阳辐射越来越少,但地面散失的热量更多,降温速度明显加快。农谚云:“千年分秋夜,一夜寒。”。这个季节一天温差大,晚上要加衣加被,防止秋季寒夜伤阳。从中医的角度来说,秋季也是人体精气处于收敛和滋养的阶段,所以运动也要符合这个原则,就是运动量不能太大,以免出汗过多,防止阳气流失。运动应选择轻松温和的项目,循序渐进,在全身微汗时进行,使精气内敛,阳气不耗。

3.秋季宜温食。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市场上有许多种蔬菜和水果。应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如百合、山药、荸荠、核桃、花生、芝麻、蜂蜜、红枣、苹果、梨、橘子等。此外还有莲藕、冬瓜、萝卜、西葫芦、茄子和各种蘑菇。既能润肺,又能调和脾胃。同时,秋季由于阳弱阴长,肠胃抵抗力降低,病菌容易乘虚而入,损伤脾胃,导致肠胃疾病,所以也有“秋宜暖”的说法,即秋季要避免吃太冷的食物,饮食过凉,会导致消化不良,引发各种消化道疾病。脾胃虚弱者要注意腹部保暖,也可以加热吃蔬菜水果。

4.要预防抑郁症,要乐观。

中医认为七情不畅,多病比比皆是,秋季也是人容易抑郁焦虑的季节。所谓“多事之秋”就是指这种情况,所以调解情绪也是秋季保健的一个重要方面。豁达、平静、开朗、乐观的心态,对于预防抑郁、焦虑的发生和复发具有重要意义。

5.关于秋季进补。

“补”一般是针对“虚”的。每种补药都有一定的对象和适应症。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进补,进补越贵越好。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相应的进补也不同。有些昂贵的补品并不适合所有人。应以实用有效为原则,即百姓所说的“缺什么补什么”。秋季进补应以凉燥为主,以温润为主,不宜燥热,也不宜大补。中药滋补品种类繁多,性质各异。进补之前,首先要分清气血阴阳和身体损耗的区别,有针对性地进补,才能收到好的效果。你乱补,别人就一个一个补,影响体内阴阳平衡,气血平衡,脏腑功能。不仅不会增强你的体质,还可能加重你的病情。即使身体虚弱,需要进补,也要循序渐进。最好是先调理,再滋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