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养生小报(手抄报)怎么做?
第一,正确引导,以促进学习。
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当我宣布要学生每月办一份数学手写小报时,学生们既感兴趣,又无从下手。这个时候我趁机给学生上了一堂数学手写小报的专题指导课,讲解目的和要求,注意事项,怎么做等等,让学生有个大概的了解。为了给同学们提供更具体的指导,我特意整理了一份数学手写小报的内容、形式、版面要求的提示表(略),供同学们办报时参考。
在指导学生办数学手写小报的过程中,我注意了以下几个“组合”。
1.个人努力和小组合作相结合。
一般要求学生通过个人努力办数学手写小报,但也不排除三五人的合作,以及小组的帮助和带动,以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
2.学数学是和反思思想结合在一起的。
学生办数学小报用的稿子,不仅要选,还要自己写,自己收。我在办数学手写小报的时候,并没有刻意要求学生使用数学的全部内容。任何和学数学有关的都可以。比如介绍一个学习数学的经历或教训,反思学习中的困难和困惑,记一堂有趣的数学活动课。这样,学生既学习了数学知识,又反映了自己的思想状况,有利于教与学。
3.开展活动,美化环境。
我会组织学生对每一期学生上交的数学手写小报进行品尝、阅读、提出修改建议、评选优秀作品,或者交流办报经验。同时,我还打算组织学生开展“手抄报评”、“优秀作品鉴赏”、“优秀作品展览”等活动。学生增长了见识,培养了兴趣,提高了学习数学的自主性和自觉性。此外,这一期又一期,一个接一个,图文并茂的数学手写小报装饰了教室,同时也美化了校园。学生可以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教育的影响。
4.把长期坚持和精神鼓励结合起来。
没有什么可以在一夜之间发展和改进,经营一份数学手写小报也不例外。在长期坚持的情况下逐渐产生效果,提高办报水平。如果有同学对办报不感兴趣,粗心大意,我会及时鼓励督促。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也可以经营一份像样的数学手写小报,并在学习态度上发生奇迹般的变化。有些学生甚至在排版、绘图和写作方面都很有创意。
第二,长期实践,深刻体会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和训练,感觉学生在办报过程中增长了见识,活跃了思维,端正了学习态度,增强了综合素质。班上大多数学生都规范整洁地完成了数学作业,许多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常有同学问我办报时遇到的一些数学问题。尤其是有一次,我在讲“0能被任意自然数整除”这个判断题的正确性时,一个学生提出质疑:“如果这个问题是正确的,也就是说,0是任意自然数的倍数,任意自然数都是0的除数。课本上,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自己,最大除数是它自己。0小于任何自然数,并且不能是自然数的倍数。任何大于0的自然数都不能是0的除数。所以我认为这个问题是错误的。”我当时就夸这个学生敢于质疑,解释说:“这个问题应该是对的,这是整除的意义所规定的。课本上的两个结论都是在自然数范围内前提和讨论的。”下课后,我问那个学生为什么能提出这样的意见。这位学生说,“我曾经在办一份数学手写小报的时候看到过这个想法。”我在暗自惊讶的同时,也惊讶于办报对学生的间接影响。
总之,坚持办数学手写小报,既是学生数学意识的形成,也是数学学习方法的改进;无论是数学知识的掌握,还是数学能力的提高;无论是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还是团结协作精神的形成,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经过多年的实践,我深深体会到,指导学生办数学手写小报有以下好处。
1.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数学手抄报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或由“自主创业”或“团体辅助”创造的,能体现思想教育、数学教育和美育的综合艺术。学生必须具备多种文化知识和能力,才能办一份图文并茂、能受到大家好评的小报。坚持办好数学手写小报,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审美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又使学生的美术、写作、书法等技能得到明显提高。
2.它有利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形成,从而促进课堂教学。
(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求知欲,配合数学教学。
学生在办报过程中不断积累数学知识,丰富想象力,促进了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这些都将有效地促进教学,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
(2)提倡课外阅读,形成良好的学风。
为了经营一份引人入胜的数学手写小报,学生们必须广泛阅读,摘录大量文字,剪贴图片,撰写文章。他们常常废寝忘食,用心选择,一丝不苟地抄写,认真负责地校对...这些都标志着良好学风的初步形成。
(3)增进团结友谊,形成良好的班风。
在办报过程中,学生的帮助、学习和合作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加深友谊。随着时间的推移,班级逐渐达到内部和谐,形成了强烈的班级集体意识。
(4)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数学学习。
经营一份手写小报是一项严肃而细致的工作。从检查、收集、筛选材料,到编辑、排版、绘图、抄写等一系列工作,都要求学生细心、字迹工整、自觉检查、严格要求、克服困难。以及这些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3.有利于陶冶情操,美化生活。
一份好的数学手写小报不仅能增加人们的数学知识,陶冶情操,还能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胡德勇)转载于人民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