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膳的历史
它不仅为中华民族的传统医疗奠定了“药食同源”的保健基础,而且具有人群预防和疾病临床治疗的意义。同时也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博大精深的国粹。不仅成为祖国各民族养生的一种手段,而且这种理论和技艺从近代开始流传到世界很多地方,比如东南亚周边国家的人民,都非常喜欢药膳。中国药膳,漂洋过海,先传到日本、东南亚等国,后传到西欧大陆,深得异国人士的青睐。近代中国在2 ~ 3年间召开了食疗、养生、康复等不同类型的会议,1989年中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国际盛会,随后1993年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亚洲药膳会议。这门学科已经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就专门论述了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书中说:“五谷为补,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食之,以补精气。”在古代,药物和食物是密不可分的。《神农本草经》载有许多适合治疗和养生的品种,如大枣、薏苡仁、芝麻、山药、莲子、核桃、桂圆、百合和蜂蜜。药膳在古代被称为“食疗”、“食疗”、“食补”。著名中医学家,如张仲景、孙思邈、孟鹗、陈至、胡思慧、李时珍、王孟英等。,都讨论过药膳。如孙思邈在《钱进方》一书中专设药膳篇,说:“欲治,先用食疗,不愈,再用药物。”胡思慧曾写过一本药膳专著《饮酒食疗正》,深刻阐述了养生之道,尤其是饮食与保健的辩证关系。陈至曾写过一部关于老年人保健的专著《养老与顾家之书》,说:“如果人们能知道自己的饮食习惯并加以利用,那将是药物的两倍。因为老人的天性,都是厌药,偏爱食物。吃比药好...贵在不伤其脏腑。”现代药膳疗法是在古代“食疗”、“食疗”、“食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那么,什么是药膳呢?作者将其定义为“在传统中医和烹饪理论指导下,经过烹饪加工,具有防病治病,色、香、味、形俱佳的美味保健食品。”总之,药膳可以达到“药借食力,食助药”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