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二钗金陵到底指的是哪里?

金陵十二钗的“金陵”指的是哪里?我觉得宁国府、郭蓉府、大观园都在北京,金陵指的是南京。这是什么?

很多人都在研究这个问题。

红学研究中存在所谓的“南北之争”。由于《红楼梦》的巨大影响,从乾隆到现在的二百多年间,大家看小说都在揣测,都在问:是在北京还是在南京,《红楼梦》才如此瑰丽,各种文化现象和自然风貌都在里面体现出来?这里一直有争论,有两派。一个是北京的京派,一个是南京的宁派。吴先生认为,《红楼梦》所反映的社会生活、自然风光和文化特色,实际上反映了南方文化。我们可以举几个例子。先以林黛玉为例。林黛玉的形象主要代表了南方文化。林妹妹的气质和优雅的文化背景都代表了南方文化。她的潇湘馆以竹为衬托,周围是一片竹林,这在《红楼梦》中有生动的描述:“凤鸣终,龙吟细”。竹子代表南方文化。六朝时,一部名著《世说新语》专门研究竹子。王羲之有两个儿子,长子是大书法家王献之,次子是王徽之。王徽之最喜欢竹子。他说其他东西可以省去。赏竹一天少不了。所以林妹妹是南方文化培养出来的。竹子也代表了一个人的气质和气节,很优雅。竹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被称为“寒年三友”,代表了人的高贵品质。竹子只能在南方形成竹林。当然北方也有竹子,但是长得不好。几年前,北京为了拍电视,建了大观园和潇湘馆。潇湘馆周围也种了竹子,但是几年都长不好,又黄又瘦。林妹妹潇湘馆里的竹子当然是南竹,这是南京的特色。

还有一个例子。《红楼梦》第四十九回写白雪红梅,说宝玉那天起得早,下了一场大雪,有一尺多厚。宝玉走过妙玉的玉殿。一打红梅刚从崔蕊寺出来,梅花开得正盛。贾宝玉向妙玉要了一枝红梅。雪和红梅也是典型的南京风光。梅花是春天的李子。春节过后,南京的梅花盛开,但是北方的冷空气来了,突然下起了大雪,这是南京特有的天气。北京气温很低,还在下雪。梅花在第一个月根本开不了。所以白雪红梅也是南京典型的自然风光。另外,在第十七次旅行中,我在元春元宵节的时候去了大观园看望母亲。大观园里有山,有水,有船。袁春还乘船在水上游玩,而这种船只有在南方的元宵节才能在水上航行。北京的元宵节还是很冷的。昆明湖和北海的冰有几英尺厚,所以不可能乘船游览。我这里只是举个例子,说明《红楼梦》反映的自然风貌,基本都是江南的。红楼梦里有很多地方可以去南京看看。但是曹雪芹很厉害。他的文笔有真有假,用的是“假村词”。众所周知,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文字狱非常严厉,搞不好就会被封建统治阶级抓住把柄。所以曹雪芹故意不具体写,而是具体写,容易犯文字狱。林妹妹去了北京,他没说是北京。他只说北京,申京,没写过北京。但是,也有人说宁国府和郭蓉府的故乡在南京。第二次旅行,写的是贾雨村和冷子兴谈话时说:“去年,我去了金陵边。因为想去遗址看看,那天进了石头城,路过他家老房子门口。东有宁国府,西有郭蓉府。”这个其实是南京写的。

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红楼梦》本来不叫《红楼梦》,叫《石头记》。还有一个名字叫金陵十二钗,铁证如山,无需辩驳。曹雪芹在南京长大,基于他在南京的生活,后来被带到北京。小说写在北京,但生活基础在南京。这个没必要争论。

更重要的是,大观园的生活原型在南京。这是南北之争的热点。现在所有研究红楼梦的专家都在北京。周是天津人,现居北京。以他为代表,他肯定要说大观园在北京。他说大观园在恭王府。恭王就是恭亲王。他核实了大观园在恭王府。看他的数据,原来周先生把因果关系颠倒了。宫王宓是根据《红楼梦》大观园建造的,因为宫王的一个妃子喜欢看《红楼梦》。曹雪芹是康乾时期,恭王府是同治年间建的,所以把因果关系颠倒了。大观园在哪里?实事求是地说,文艺创作方面肯定是不用说的。这是作家的艺术创作。换个角度说,如果大观园的生命基础在哪里,可以讨论考证。有一个著名的作家,袁枚。袁枚,人才济济,曾任江宁县令,四十岁辞官。他喜欢写诗,喜欢南京,所以看中了广州路到五龙潭的花园,买了下来。这个地方本来是曹雪芹家的。曹操的财产被查封后,转给了隋鹤德。后来隋鹤德又被劫,园子被袁枚买下,取名隋园。随园正门在珠江路北门桥,西门一路到五龙潭,是当时江南最大的园林。广州路当时是一个沿着花园的大池塘,两边的山叫小仓山。在袁枚的《随园诗》中,有几处是关于《红楼梦》和曹雪芹家庭的。有些地方说不清楚,但有一个地方说得很清楚:“所谓大观园,就是于之的花园。”(另外,《伊名史:绥远旧址为红楼》他说红楼梦里的大观园其实就是他的花园。

总的来说,小说里写的应该是以南京为背景的。不知道这个回答对你有没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