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民间工艺
正因为如此,孩子们在接受民间工艺活动的内容时,会感到更加亲切。那些处处彰显个性的作品,和儿童作品里的大同小异。消除了孩子初学时对苛刻教条的恐惧,满足了孩子自由揭示和展示自我的需求。但这种相对的“污”和“俗”,是穷人所熟悉和接触的生活,所以拉近了与孩子们的距离。“野”是一种野性的、天马行空的、充满激情的叙事,是充满生命力的重要部分。在野外激情表达、拒绝束缚的特点,正是孩子们喜欢接受和尝试的。他们不受规章制度的约束。虽然他们从未接触过这个,但他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好像已经很熟悉了。比如在泥塑课上,孩子们通过搓、捏、揉、压等手段,在手中自由宣泄内心世界。粘土的形成为心灵和双手以及表现空间的形式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孩子身处其中,在“土”与“非土”之间寻找快乐与成功。在漫长的历史中,经历了无数沧桑和磨难的民间工艺美术,独特地再现了人类丰富而淳朴的情感。在劳动人民的生活创造中,我们不难发现,正是劳动者特有的朴素而纯粹的情感,萌发了美的创造。寂静的夜里织布机的声音,那一定是母亲在赶着给女儿织大地锦或花布,梭梭织出了慈母对女儿的祝福;槐树下羞涩的姑娘,正把自己偷偷绣的荷包递给心爱的爱人,每一针都连着姑娘的情意。工人生活中的一切,从孩子戴的虎头帽、虎头鞋、围脖,到他们手中玩耍的泥哨、竹龙、风筝;从农家乐的门笺、窗花、灯笼,到过节的糕点、包子、年画;从辛强的土陶、彝族的漆器、毛南族的“花竹帽”,到贵州布依族的蜡染、湘西苗族的扎染、遍布全国的蓝印花布,每一件精美的民间艺术,都融入了各族劳动人民对亲人的深情,都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倾注了工人们炽热而单纯的感情,这种感情很少受到贵族的权势和铜臭味的影响。所以在美的创造上自然是真诚的,不做作的,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再创造,唤起了灵魂和情感。当地的一个玩具,常常让上了年纪的人兴奋得仿佛回到了童年,因为它勾起了许多甜蜜的回忆,唤醒了人们的童心。这些不仅展示了造型艺术的无穷魅力,也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真爱和友谊,处处都能让你感受到一种无穷的情感力量。这是中华民族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美德,也正是今天的孩子应该理解和继承的。
仅仅通过一两次的欣赏和解释,是不足以感受到前人的真爱和友谊的。尤其是在经济和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孩子更多面对的是忙得顾不上内心世界的父母;面对着削弱人与人之间热情的割裂的高楼大厦;面对经济社会带来的电脑虚拟化和情感荒漠化,这些问题不断冲击和动摇着《生命之初》亲切真诚的原貌。因此,保持和创造孩子之间的真诚、关心和友谊是非常必要的。通过讲述民间艺术中的传奇故事,让他们有机会不断地听,有主题地看,选择合适的内容让他们去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地体验和感受,从而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理解。例如,通过中国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春节”,孩子们可以设计制作“新年贺卡”,送给亲戚、朋友和长辈,表达他们的关心、友谊和问候。这个过程既是对民族传统和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学生体验情感交流、动手动脑的有效途径。
因为他们深受奴役和压迫,他们对生活的希望和寄托是最强烈的。他们所有的努力和智慧都生动地体现在自己亲手塑造的形象中。只有在了解这些民间艺术背景的基础上,才能对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产生崇敬之情,建立起深深的敬仰之情。由此,培养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才有可能树立和形成历史责任感。这就是我们用民间工艺影响孩子,教育孩子传承祖国文化的精髓。一些传统民间玩具看似简单却有着深刻的科学道理。像河南浚县著名的泥玩具,泥哨俗称“泥咕咕”,利用空气与泥胎壁的摩擦,产生清脆明亮的哨声。泥咕咕的外观各不相同:有小鸟、公鸡、泥娃娃等造型。像旧都的“鬃人”,早在京剧时代,幼童就开始玩了。它用树棕和猪棕卷做成人形,用京剧服装装饰,放在铜板上,就成了京剧舞台。鬃毛为主角,用棍子敲打铜盘,伴随鼓乐,盘内鬃毛立即转动,时而集中向心,时而分散向外,十分神奇活泼。这里利用鬃毛与金属摩擦,拍打后振动产生向心向外分离的特殊原理。
还有一些纸和布制成的玩具可以操纵,它们以独特的想法和巧妙的设计被称为几代人的顶级玩具,仍然给人们带来欢乐。以上只是欣赏课上孩子们最感兴趣的部分内容。但是,欣赏和解释并不是最终目的。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从民间传统工艺中汲取前人的智慧,用于今天的生活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