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悲伤、恐惧和悲伤对应着健康。
七情中的“喜”是一种快乐心情的表现。俗话说“人在快乐的时候精神焕发”,快乐的事情能让人精神焕发。但是,过度的快乐会伤害“心”。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心是情志思维活动的中心。异常的“快乐”会导致焦虑,甚至语无伦次,行为异常。比如《儒林外史》里“金范中标”的故事,讲的是他几十年失意,一次中标,高兴得装疯卖傻,疯疯癫癫,看不懂人。这就是所谓“无限欢乐伤灵魂,灵魂伤疯癫,疯癫不存在”的道理。此外,过度的喜悦会导致心跳加速和头晕,有些冠心病患者还会因过度兴奋而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塞。所以欢乐要适度。快乐是愉快的、令人愉快的,营地是舒适的,但过度就会走向反面。
“怒”是指人一旦遇到不合理的事情或做不到的时候,会生气、发怒的现象。中医认为,肝气要舒,肝要软,血要和,肝要郁。人生气时,破坏了正常舒适的心理环境,肝失所及,肝气就会叛逆。因此,人在生气时,往往会感到肋下胁痛或胸闷不适;或者不想吃饭,腹痛;甚至还有吐血等危重疾病。中医术语称之为“肝气超逆,可攻脾土”。现代医学也认为,精神极度紧张的人会引起胃肠功能紊乱或形成消化性溃疡;还有血压升高诱发冠心病导致猝死的。三国时期周瑜气得吐血而死,这样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偶尔也会发生。所以,从健康的角度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尽量戒气,因为这样对人对自己都有好处。
“烦恼”是指悲伤和沮丧。表现为整天忧心忡忡、愁眉苦脸、唉声叹气,情绪低落。“灵魂支点。本神》说:“忧者,气阻而不能行。”如果过于担心,不仅会损伤肺气,还会影响脾气,影响食欲。谚语说:“如果你担心,你就会变老。”。传说伍子胥过文昭关时,一夜之间头发和胡须都掉光了,这是他心中有事,悲伤过度所致。
“思考”意味着专注于问题。思维完全受人的主观意志支配。想多了,精神会受到一定影响,思维会更加紊乱。失眠、多梦、神经衰弱等疾病多与过度思考有关。中医认为,想多了会伤脾,伤脾会导致吃不好,睡不好。时间长了,所有的疾病都会随之而来。所以,如果你不能理解社会或生活中的一些事情,你最好不要去“理解”它,因为你越“理解”它,它就越糟糕,你心中的不满可能会导致“气结”。
“悲伤”是由悲伤和痛苦引起的情态。它的特征是面色苍白,缺乏空气,偶尔有触摸,即流泪或悲伤。中医认为,愁是忧的进一步发展,两者都损伤肺(指肺气),所以有“过度愁伤肺,肺伤消气”之说。这说明悲伤太多会伤到内脏。所以,一旦家里发生不幸的事情,一定要对自己的损失感到抱歉,也要保重身体。
“恐惧”是指极度精神压力导致的恐惧、胆怯。“惊”是突然遇到不平凡的事,导致精神突然紧张。如突发危险、突发危险、目击异物、听到巨响等。,都能引起惊悸。惊讶不同于恐惧。惊喜是你不知道,被吓到了。我害怕我知道和害怕。无缘无故害怕的人,大多肾气不足,气血不足;被突如其来的惊吓当场惊呆、不知所措的人,大多是因为内心的紊乱,苦心经营的受损,导致无依无靠,回不了神。所以治疗恐惧要补肾,治疗休克要安神。
总之,人的情绪活动要想保持相对平静,平时就要重视思想修养和心理调节,客观看待周围事物的变化,使自己的精神面貌保持在乐观、快乐、宁静、平和的状态,有利于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