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制衡:曹操成为反面教材是国情和历史的必然。
之所以有这两个必然性,当然在于曹操本人。具体来说,它在于曹操的以下四个特点:
一个是家庭背景不对。历史新知我们知道,皇帝的宝座不是某个家族的祖传家具,是可以抢走的。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质疑“诸侯宁要种子”,《三国演义》里的英雄们喜欢说“天下为公,天下为公”,都是这个意思。然而,与此同时,还有一种理论认为,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天子。要成为天子,你需要植根于洪妙,也就是你需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中的一个:要么他的祖先是天子,要么他不是一个正常的人类,而是一个怪物生下了龙等天界动物的转世。曹操和刘备是三国争霸最有希望的人物。刘备是中山王刘胜的后代,符合祖上是皇帝的条件。而曹操呢,从来没有当过皇帝,只是出身有些不清不楚。倒影?舒威?武帝把曹操的祖先追溯到曹参,他是汉初的一个著名人物。不过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太监曹腾的养子。虽然做官的是邱,但他的身世并不清楚。“不判其生”(吴人写的《曹臧传》称曹嵩为夏侯氏之子)。这几乎等于说曹操的父亲是私生子。私生子的儿子生前叫王维,死后被尊为皇帝。这是所有君子都无法承诺的。很明显,曹操吃亏在老实。如果他像刘邦一样,组织造神团队,事前事后大搞舆论,广而告之,说他是天帝之子,说他是真命天子。那么,可以肯定的是,以后“扶刘反曹”的队伍就不会那么强大了,“贼”的罪名就很难成立了。曹操傻。他只知道花大量的精力和金钱去拉拢文人。这些人大多是自由主义者和无神论者,这不仅对他的帝王生涯无益(我认为曹操生前没有任何登上皇位的野心),而且是极大的阻碍。
第二是我喜欢做事。通读历史的人都知道,历史书上的著名宰相,大多是得过且过、空谈理论的高手,不太可能是有棱角的实干家。曹操恰恰违反了这个规则。他一进入官场,就一直想做点什么。比如,早在他担任济南宰相期间,就曾经大刀阔斧地整顿官员队伍,杜绝* * *现象。史书盛赞他的功绩,说“郡县界,令人肃然起敬”。其实不难想象,一定得罪了很多厉害的人。后来升为东郡太守,拜郎。曹操要么拒绝,经常不上班甚至辞职回家,都是因为他意识到,如果他要做一件事,一定会给家里带来灾难。后来当了将军、宰相,曹操依然雷厉风行。正如陈寿在这本传记后的评论中所说,“...运筹帷幄,鞭挞神和商在空间上的神奇,韩和白的独门谋略,以及官授材料,各为其器”。不用说,这个派系会得罪很多人,树敌千万――这些人都有可能成为他恶名的制造者和宣传者。
第三是嘴不是盖的。以儒家思想为治国理论的中国,崇尚温柔敦厚,中庸之道。所谓礼仪,就是要克制自己,而不是说假话假笑,还要让别人觉得舒服,开心。曹操说话,根本不讲温柔,中庸,谦虚。他对任何事情都直言不讳,不管别人听了是否舒服。最厉害的一句话是关于《蜀》中的“国若不孤,不知几时为帝,几时为王”,狂妄地把自己比作古代的圣人周公。至于曹操在《三国演义》中所说的误杀老友吕伯奢全家,“宁教我负而不教我负”(《三国志》中记载的“宁教我负而不负”),一般人的理解是不符合曹操说这句话的本意的。此外,曹操在遗嘱中谈到妻妾的生活安排、自己衣服香料的分割等琐事,称之为“分香卖鞋”,也与封建时代的礼仪传统相矛盾。曹操说的是实话,即使在今天,听起来也很刺耳。
第四,人才太多。生于乱世,大部分时间身居要职,与朝廷打交道,带兵打仗。他需要处理许多军事和政治事务。曹操不是武士,也不是旧官,但始终保持着学者本色,写诗。曹操的多才多艺,可以和之前的孔子,之后的苏轼相提并论,不可思议。请参阅以下文件:
曹丕对曹操说:“飘逸好诗书,虽在军中,我却爱不释手。”(“典论?论文)
曹植说曹操:“他时时掌政,同时望儒林,俯首雅颂,被竖琴所奏。”(《曹集注》卷十)
张华说曹操擅长草书,堪与著名草书家崔原、崔父子、张芝、比肩。桓谭、蔡邕擅长音乐,冯异山子道、王九真、郭凯等人擅长围棋,曹操也有和他们一样的本领。此外,曹操还懂得养生之道,对草药配方也有所研究(《三国志?舒威?《武帝纪引博物志》)。
如果说其中有些人可能因为与曹操的特殊关系而有阿谀奉承之嫌,那么曹操的诗歌成就则是有目共睹,谁也抹杀不了的。一个多才多艺的人当然能赢得心地单纯的人的赞美,但也一定会招致很多阴暗心理的人的嫉妒和反感。古今中外,但庸人不妒。
至于很多人痛恨的所谓“背信弃义”“残忍”,其实根本不是问题。有句老话叫“兵不厌诈”(出自《无恶不作》),说明我们中国从来没有真正拒绝过“背信弃义”。人们热爱和崇拜诸葛亮,多半是因为他有“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的“智慧”。诸葛亮的很多智慧其实都是骗人之类的把戏。汉末之乱导致三国争霸。请问:哪个人物是普度众生菩萨,哪个英雄不是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