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九识看脾胃——脾胃虚弱导致九识。

当脾虚失健,导致阳气郁结,湿气郁结时,人体可能就懵懂了。所以,九窍有问题。我们首先要想一想,是不是脾胃出了问题。

在外出临床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很多年轻的脾胃病患者。他们看起来精神状态非常不好,有些脸色苍白,嘴唇没有光泽。有的太单薄,仿佛一阵风就能吹倒;有的长得很胖,看起来巨大,其实一点都不壮,都是胖子;其他人说话软弱无力,情绪低落,但年纪轻轻就早熟了...这些大多是由于脾胃功能受损引起的。

可能有人会问,能从他们的外在状态看出他们的脾胃有问题吗?是的,很多时候,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外在状态知道他的内心状态,而这些都是有根有据的。

你在哪里看到的?我告诉你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从人九招的角度。九招是什么?具体是指眼睛、耳朵、鼻孔、口腔、阴道前尿道和阴道后肛门。

脾胃学说中有一句话叫“脾胃虚寒则无明”。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湿,主升清阳。水谷产生的精气由脾升至上焦,滋养心肺,并从肺到达九窍、四肢和皮肤。清阳之气来自头面部,九窍必益。

另一方面,当脾虚导致身体失去健康,导致清阳泄浊失败时,就有可能对此一无所知。所以,九窍有问题。我们首先要想一想,是不是脾胃出了问题。

从唇看脾胃

《黄帝内经》中指出“唇为脾之官”,“脾开于口”,“脾与肉合,其唇亦荣”这说明脾开于口,脾胃有问题有时会在唇上表现出来。一般来说,脾胃好的人嘴唇红润,干湿适中,润滑有光泽。

脾也主唾液。中医认为,唾液、口水叫做口水。《黄帝内经》中指出“脾主津”,是脾水、脾气的外在表现。如果一个人脾气好,唾液可以正常传递,帮助我们吞咽和消化,但会老老实实地留在嘴里,不会溢出来。一旦脾脏虚弱,脾脏本身的固摄功能出了问题,“流涎”就会不听话,比如睡觉时流口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流口水。

孩子为什么爱“流口水”?因为孩子身体发育不成熟,脾胃还很虚弱,所以爱“流口水”。如果经常“流涎”,可以从健脾调理入手。

从鼻看脾胃

脾胃和鼻子有什么关系?中医认为,肺开窍于鼻,而胃经起于鼻,所以脾胃的经络也与鼻相通。一个人的脾胃功能失调,导致水谷无法滋养鼻子,从而导致鼻干燥,有时还会导致嗅觉失灵、流鼻涕、鼻出血等问题。这种情况多由脾胃虚弱、气虚津亏、脾气不能吸血或肺虚、火冲鼻窍所致。

另外,大部分红鼻子的人都有胃热。除了红外鼻,还伴有易饿、口臭、牙龈肿痛等症状。根本原因是脾的运化能力不足,使食物积于胃中,久食化热而腐。

如果鼻子发青并伴有腹痛,也说明脾胃功能不好。蓝色是肝木的颜色,肝气过于消散,会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这个时候可以多按摩太冲穴和足三里穴,疏肝健脾。

从眼睛看脾胃

肝开目,目能视物是因为肝血的滋养,而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血,所以肝血是由脾胃遗传而来的。

一个人的脾胃功能失调,很容易引起视力疲劳、视物模糊、眼睛发红、眼皮下垂等问题,并伴有厌食、大便稀薄、舌淡、脉搏慢而弱等症状。这大多与脾气不好,阳气不清,失养有关。

从耳朵看脾胃

耳朵位于青阳交会处的头面部,青阳之气所经之处。肾开窍于耳,《灵枢脉度》中指出:“肾气通耳,肾和则耳可闻五音。”肾是先天之本,离不开后天脾胃的滋养。如果一个人的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肾精就会亏虚,耳窍营养不足,就会出现耳鸣耳聋等问题。脾虚气弱,水湿不能正常运化,产生内生痰、耳鸣耳聋等症状。

从前后阴看脾胃

前阴包括溺口(尿道)和精口(生殖器),负责排尿和生殖。中医认为肾为脏水,脾为中土,* * *掌管水液代谢。健脾,清升降浊,助肾水,利小便;脾虚导致升降功能失调,可能导致排尿困难,严重者可导致无法排尿。后阴为肛门,中医称之为“魂门”,“魂”与“渣”相连,以传渣。

一旦脾气虚弱,水谷不能正常运化,就会出现便溏、食物残渣未消化等问题,有时还会伴有肠鸣声;脾的清阳之气一旦下沉,就会出现频繁腹泻甚至迁延性腹泻、脱肛;气不统血,便会出现便血。

脾胃虚寒会导致九未知,从中可以判断脾胃是否有问题。俗话说“知其外,不知其内”。我们知道中医讲究看、听、问、感,但大多数有经验的老中医都可以通过患者的脉象、色、九窍所反映的各种症状来诊断患者的患病部位,但这需要丰富的经验和知识。作为普通大众,我们要做的就是注意饮食,合理作息,及时注意脾胃健康。

自身脾胃调理

第一,揉脉

脾主运化,脾胃虚弱会导致运化不畅,导致体内水湿停滞。揉脉一方面会健脾壮阳,另一方面会使腹部两侧的胆经阳气得到补益,迅速化解小腹积聚的水湿。

当然,如果你觉得搓脉不够用力,也可以用手握成拳敲。对了,这个方法治疗便秘也很有效,可以说立竿见影。

第二,爬山

《黄帝内经》有一句话,叫做“古琦连着脾”。请注意,在繁体字中,谷的谷写成“谷”,谷的谷写成“枢纽”。这两者不能混为一谈!唐代医生王冰解释说:“谷为空,脾收理”。

用现代的语言来说,爬山不仅可以锻炼筋骨,还可以使人大汗淋漓——这也是排除体内水湿的好方法,同时还可以使人的脾与天地之气、谷之气相通。

这是我们古人说的,短短的一句话就包含了极其深刻的哲理,与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不谋而合!

第三,踮起脚尖。

就是脚尖着地,脚跟抬起,尽可能的高。胃经从脚的第二趾和第三趾之间经过,胃经的原点也在趾的关节处。

肠胃功能较弱的人,不妨经常锻炼脚趾。你可以踮着脚走,也可以试着踮着脚走十分钟。记得踮起脚尖尽量高,这样效果会好!

第四,推腹法

简而言之,大部分慢性病都是用这种方法解决的。人体内的三浊(废水、废气、大便)都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消除,而这三浊就是导致人生病的罪魁祸首。

所以古人常说“大道至简”。真相想通了,问题就好解决了。千千有成千上万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但那是所谓的“技巧”层面的问题!

第五,跪法

此法可使气血下降,使气血流入胃经。因此,对改善胃的功能大有裨益。当然,这种方法的好处远不止于此。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练一段时间就知道了。

第六,捏脊法

简而言之,就是捏脊椎,从尾骨到脖子。

揉捏时不必拘泥于穴位,因为脊柱两侧是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经过的地方。捏脊可以对身体起到全面的保健作用,益脾胃,督全身之气。还能调理脏腑,疏通经络,提升气机。

第七,吞口水养生。

唾液其实是人体内最好的健脾胃的药。中医认为,唾液可以“润五脏、悦肌肤、健牙齿、强筋骨、行气活血、延年益寿”。春秋时期老子认为灵丹妙药虽好,但不如津液重要。

古代保健学家陶弘景也说:“食玉泉者,能延年益寿,除百病。”

第八,拉筋

肝脾肾经都经过大腿,所以拉筋对这三条经络的拉伸和调理非常有效。我个人的感觉是,最好用仰卧拉筋法,效果更明显。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文章、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异议,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动动手指,转发到朋友圈,让更多人受益,获得知识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