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一日活动中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一,尊重孩子,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每个人性格不同,但相同的是都有自尊,孩子也是。无论什么样的孩子都有自尊,无论他们是强是弱。作为老师,我们应该知道如何尊重每一个孩子。教师只要对能力差的孩子给予正确的引导和鼓励,也可以增强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充满自信,得到他人的尊重,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记得以前教的孩子中,有个小男孩叫豆豆。刚入园的时候,他很胆小,做什么都比别的孩子慢。他在幼儿园经常说的话是“我害怕”,我能从他的眼神里看出他的害怕。和家长沟通后,知道孩子在家里也是这样。我什么都要问大人才敢做。家长也担心孩子的性格会影响孩子以后的成长。所以,以后的每一天,我都会默默关注他。每次面对他,我总是面带微笑,摸摸他的头,用温柔的语气和他聊天,经常对他说:“你很勇敢。”“你是最棒的。”每次在教育活动中,我都会请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当他答对的时候,我幸福的眼神让他微微一笑。同时,我也动员其他小朋友用掌声鼓励他,给他信心。多年的工作经验告诉我,好孩子都是会吹牛的。看到豆豆有了一点点进步,我总能及时表扬鼓励他,这会让他对自己充满信心。有一次,我的园里举行主持人试镜,所有的孩子都积极报名,但是豆豆的家长说孩子害怕,不想参加。我告诉我的父母鼓励他们的孩子参与进来。班上所有的孩子都上台参加了比赛。只有豆豆没有参加,所以豆豆更不自信了。在我和父母的帮助和鼓励下,豆豆终于愿意参加了。豆豆上台时,老师和孩子们给他最热烈的掌声。他笑了。当时豆豆的妈妈流着泪跟我说,豆豆来幼儿园后进步很大,不像以前那么胆小了。看到豆豆的进步,我很欣慰。豆豆来幼儿园不到一年的时间,从一个胆小怕事的孩子,变成了一个爱笑、敢说、自信的孩子。有时候我会想,如果我当时忽视或者忽略了这个孩子,那么他会是我这辈子的遗憾。
第二,教育孩子,培养孩子学会关心他人,享受快乐。
有人说,幼儿园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纯真无邪,可塑性强,容易接受外界影响。只要我们能够正确合理的引导和教育,孩子很容易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幼儿园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尤为重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4-5岁的儿童知道同伴应该友好互助。弱的同龄人也有同样的自尊心。懂得关爱弱小的孩子,才能产生对弱者的同情和关爱。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的深入,孩子逐渐明白欺负别人是不对的,意识到弱小的同伴和自己一样有独立的人格,不能被欺负。孩子刚进幼儿园的前几天,孩子你推我我推你,互不相让。他们在教室里跑来跑去,互相抢玩具,互相抱怨。这也是孩子进入幼儿园集体生活之前的普遍现象。据调查,大多数孩子在入园前都是在家的,他们的需求很容易得到满足。孩子想要的东西几乎都有,不懂得分享和谦虚,养成了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于是,班里组织孩子们开展了“向雷锋学习”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内容是向雷锋叔叔学习,帮助弱小的同伴,团结友爱。活动开展以来,孩子们一开始不懂事,不听话,互相抢玩具,现在懂得谦虚,说话有礼貌。他们可以主动和家长老师打招呼,有困难需要帮助的孩子可以主动帮忙。看到孩子的变化,老师们开展了各种教育活动,整个幼儿园的氛围也发生了变化。看到孩子变得懂事了,懂得谦虚,不抢别人的玩具,学会分享,回家后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都很开心。在以后的教育活动中,我把礼仪和行为习惯创作成朗朗上口的儿歌,帮助孩子学习和记忆儿歌的内容,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礼貌待人,关心他人,帮助弱者,学会分享。
第三,以身作则,老师要给孩子树立榜样。
儿童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在幼儿园,老师是孩子模仿的对象,也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在孩子心中,老师的地位是最高的,孩子会模仿老师说的话,做的事。所以老师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我们教师应该首先做孩子们被要求做的事情;不要让孩子做,你自己也不能违反。在幼儿园,孩子们喜欢温和的老师,一些家长把孩子送到公园,要求一个温和善良的老师。因为这样的老师在处理孩子的错误时会很有耐心,做错事的时候不会大声训斥孩子,让孩子感到害怕,不敢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能在孩子面前冷静、耐心、细致地帮助孩子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孩子改正错误,当孩子知道什么是好习惯的时候,才知道如何改正。在与孩子、家长和他人的交流中,教师要重视语言的教育和引导,要有亲和力和感染力。孩子天生模仿能力强。入园前,父母是孩子的模仿对象。入园后,老师就成了孩子们模仿的对象。所以,老师的手势里有教育。老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包括老师教孩子的方式,都会被孩子看到、记住,渐渐地孩子就会模仿老师的方式。我家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回家会模仿老师做这个做那个,因为班里有两个老师。当孩子们在班上模仿王老师时,我能猜出他们在模仿谁。我问孩子的时候,他们会说是模仿王老师。由此可见,老师的言传身教和榜样作用对幼儿是多么重要。习惯的养成是伴随一生的,教师要规范自己的言行,给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
第四,培养教育,渗透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
刚进幼儿园的孩子,对幼儿园的环境、老师、孩子都不熟悉,尤其是集体需要遵守的行为准则。作为老师,要耐心细致地给孩子解释幼儿园需要遵守的一些常规要求,告诉孩子要搞清楚这件事的规则,怎么做,为什么要做,然后再去做。比如早上来公园,要教育孩子主动跟老师和孩子打招呼,跟家长打招呼,说再见;上课专心,认真听讲,不搞小动作;读书时保持安静,不要大声喧哗,不要影响他人读书;饭前便后要洗手,上厕所和洗手时不要拥挤或打架;吃饭时,老师要正确引导孩子自主吃饭,能安静愉快地吃饭。吃饭时,不挑食,不掉米粒,吃完后能把餐具送回指定位置。午睡的时候,我可以穿上衣服鞋袜,把鞋子整齐的放在床底下,安安静静的睡觉;在集体活动中,我愿意和朋友分享玩具和书籍,爱护书籍,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户外活动注意安全,保护好自己,学会照顾弱小的同伴,知道危险的东西不能玩,爱护园内花草树木,爱护幼儿园环境。如果老师每天都这样提醒和教育孩子,他们会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总之,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幼儿教育工作者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孩子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