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氏拳是如何将意识和身体完美结合的?

请参考以下内容:

……

孙式太极拳的深层次特征是在形式流畅的基础上追求形式与意义的和谐,形式与意义的中庸。

……

孙式太极拳讲究“避三害,守九要”。避三害是指练拳时,切忌自大、笨拙、害羞。要求练拳,必须“分一崩、二扣、三抬、四顶、五裹、六松、七垂、八收、九钻。”其实这些规律正是王宗岳先生《论太极传》所要求的:“动则分,静则合;“随乐而伸,不逾”的太极境界,要求身体各关节及相关部位的运动,这是意念在指挥身体动作时的具体指令;是孙鲁堂先生根据自己的亲身习武经验,对王宗岳先生《论太极拳》的进一步阐述和提炼。

……

练拳时,“三害”不可避免。扣的崩、顶的提、裹的松主要落实在意念上,清脱主要落实在动作节奏上。

……

练习孙式太极拳时,建议拳法练习过程定位在雕态。也就是说,在太极拳练习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全身,小心每一个动作细节。在这个过程中,头脑和力量是工具,身体的主要部位和关节是被雕刻的物体。

……

要了解“心平、身灵、气敛、劲固、神聚”的状态,建立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这种关系一开始很模糊,甚至很长一段时间。但随着理清道路和做好工作的不断相互促进,必然“功能有一天会完善,技术有一天会提高”,最终达到舒适的状态。

……

——引自张大辉《孙氏太极拳文化内涵初探》

全文附后。

孙式太极拳的文化内涵

张大辉

我在1992师从孙剑云老师学习孙式太极拳。在此之前,我也尝试过其他太极拳风格,如陈和杨的太极拳,但我最终选择了孙式太极拳。经过多年的实践,我意识到这种锻炼形式包含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值得深思和推敲。

虽然太极拳称之为拳术,但实际上,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它一直在向功的方向转化。从最初强调攻防效果到现代强调健身养生,说明了这种变化。所以,近些年来,把大部分人练的各种太极拳,称为太极传功,其实更合理。

孙式太极拳由孙鲁堂先生独创,是现代流行的太极拳五大流派中最新的一种拳种。应该说,孙鲁堂先生从文化建设的角度重构了他的形意、八卦、太极等各种拳法,追求运动形式与内涵的高度统一,而不是看重动作层面的“难度”,以达到意与形的高度协调。在《童旭东先生孙士吾研究札记》的序言中,我把孙士吾研究的历史和学术特点简要概括为“孙氏武术是一门综合的流派,具有深刻的禅意。参加武当,逛少林;采形意,八卦证太极。依一品道,创新,突出独立,自成一体;这就像一个武术昆仑决。“这段话的大意是:1918前后,孙鲁堂先生的《太极传学》等五部武术著作,实际上是综合归纳当时中国武术各流派成果的结晶结果;是中国武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一、孙泰太极拳的运动特点

在大家的印象中,孙式太极拳的特点是意气风发,进退有度,进必随,退必退;每一个转弯都是由开合连接的。其实,进一步说,孙式太极拳的深层次特征是在形式流畅的基础上追求形式与意义的和谐,讲究形式与意义的中庸。形不紧,则意活;自己住的话,造型会很流畅;这样身体运动时就会不偏不倚,协调一致,甚至达到“空灵、元气、不偏不倚、忽明忽暗”的最佳中庸状态;它对四肢和神经有很大的保健作用。

另外,孙式太极拳讲究“避三害,守九要”。避三害是指练拳时,切忌狂妄、笨拙、羞涩;要求练拳,必须“分一崩、二扣、三抬、四顶、五裹、六松、七垂、八收、九钻。”其实这些规律正是王宗岳先生《论太极传》所要求的:“动则分,静则合;“随乐而伸,不逾”的太极境界,要求身体各关节及相关部位的运动,这是意念在指挥身体动作时的具体指令;是孙鲁堂先生根据自己的亲身习武经验,对王宗岳先生《论太极拳》的进一步阐述和提炼。

可以进一步分析“避三害,守九要”。太努力会导致力量的丧失,太少努力会导致健忘。挺胸提腹会导致浮力僵化,身体无根。所以练拳的时候,“三害”是不可避免的。扣的崩、顶的提、裹的松主要在意念中实施,明显的绊主要在动作的节奏中实施。讲究“九要”,就是讲究动,静则静,动则宜,缓则缓,节奏要清晰、适中。

另外,在练习孙式太极拳时,建议拳法过程定位在雕态。也就是说,在太极拳练习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全身,小心每一个动作细节。在这个过程中,头脑和力量是工具,身体的主要部位和关节是被雕刻的物体。记得前辈们的老师曾经说过,慢到十分,就快到十分。也就是说,要求在练拳的过程中仔细琢磨,仔细体会,注意观察自己。要了解“心平、身灵、气敛、劲固、神聚”的状态,建立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这种关系一开始是模糊的,甚至很长一段时间。但随着理清道路和做好工作的不断相互促进,必然“功能有一天会完善,技术有一天会提高”,最终达到舒适的状态。

第二,《孙泰集传》的文化内涵。

孙式太极拳的文化特征非常明显。仔细解读孙鲁堂的《太极拳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太极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性特征。理性思考体育是我们祖先的一种诉求,也是发掘一种体育形式文化内涵的必由之路。孙鲁堂先生对形意拳、八卦拳、太极等诸多武术流派的实践与思考,结晶为《形意拳》、《八卦拳》、《八卦剑拳》、《太极传习》、《拳意说实话》五部作品,使其成为这一领域的集大成者。

孙鲁堂先生在《太极拳研究》一书中,从传统哲学的角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太极拳名称的由来。指出“太极即一息,一息即太极”,即太极是一种高度有序的状态,这种状态随时间和空间而变化,是一种随时适应时间和空间变化的高度有序的状态。这种有序状态的象征性特征是协调,即“随音乐而拉伸,不要太晚。”用孙鲁堂先生的话来说,就是“一口气扩张收缩”。也就是说,因为孙式太极拳在动作形式和心态上已经具备了太极文化的这一特点,所以命名为太极拳。

系统化是文化的重要特征。太极文化从“一理、二气、三才、四象、五行、六爻、七星、八卦、九星”构建自己的学术体系。现在看来,这种说法表面上确实与自然科学的大众学科文化显得格格不入。但是形式不一致,实质上不一定没有联系。消化它,而不是简单地抛弃它,应该是当代太极学者的使命,否则,我们就失去了我们的祖先用他们所处时代的文化苦心标定的实践成果的精髓。

孙鲁堂先生将这种构建的太极文化思维运用到自己对武术动作形式的思考中,并具体解释为“一理,即太极传之始于腹中和之气,太极也。二气,身静而动,两仪也。三才,头、手、脚,即上、中、下。四个图像,即前、后、左、右。五行是进、退、护、望、定。六合,即其灵之精,其气之灵,其精之灵,亦为内三合;肩与臀,肘与膝,手与脚合二为一,也是外三合。七星,头、头、肩、肘、横、膝、脚* * *七拳,也是七星。八卦,棚,划,挤,按,挑,排,肘,靠,就是八卦。九宫,八手一中位,也是九宫。”这九个排列的句子应该是孙氏太极拳自身文化体系的标志性特征,是孙氏太极拳的太极文化大纲。

用“一个原则”来定拳,即太极拳。纵观98式太极拳,运动中坚持“一口气舒展”的原则,动静互为根本,这就涉及到“二气”的理论。在动静的交换中,头是空的,手是空的,脚是平的,没有动,也没有静。上、中、下三部分相互贯通,称为“三才”,只有四处涉猎才能有“四象”。在这里,不敢或忘记决定,贯穿其中,于是有了“五行”。在持续的运转中,在动作摇曳的地方,心总是向内看,使精、气、神群龙无首,各持其位,互相校准,这就是所谓的“内三合”。手、肘、肩、髋、膝、足六个关节与之隐约对应,向外呈“外三位一体”;其实没有内外之分,统称“六合”。按照“六位一体”的状态,头、头、肩、肘、跨、膝、足皆显其美,有穹窿之象,成为“七星”。具体来说,所谓美就是舍、抚、挤、按、挑、行、肘、倚、* *八种力度,作为“八卦”。八种劲虽各有特色,但相通之处都是中和,最后被命名为“九宫”。

如此一来,太极传一旦展开,便是“大明之始,六人之时,云雨之时,货物物流之时”。这是孙氏太极拳拳理的大意;也是对孙式太极拳文化内涵的一个勾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