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黄可分为生地黄和熟地黄。地黄不是纯白的。你知道它的三大功能吗?

六味地黄丸名气很大,所以大多数人对地黄这种中药都非常熟悉,地位几乎可以和东北三宝之一的人参相媲美。因为六味地黄丸这个复方有显著的补肾作用,所以很多人可能会把地黄当成单纯的补药。谁能想到,地黄分生熟,地黄的名字莫名其妙地躺在清热类药物一栏下,而地黄是更纯粹的补血之品。可想而知,炮制方法对中药性味和功效的改变是很大的。

其实生地也不是纯白的。玄参科地黄块根颜色红黄,新出土时尤甚。因为这种颜色,世界上的人们把它命名为地黄。鲜品洗净后可直接入药,或晒干,或九蒸九干。但极少数用户习惯称之为“鲜地黄”或“干地黄”,习惯晒干的称之为“干地黄”或“干地黄”[1]。经过九次蒸制和九次烘干后,地黄自然制成。

鲜地黄和干地黄味道相同,都是甘、苦、寒、甘、养阴。地黄是常用的滋阴之品,从张仲景时代到明清温病流行时期一直是医家经常使用的中药。而且地黄既能补充心、肝、肾经等各器官的阴,又能凉血,所以归心、肝、肾经。

地黄性寒,善入血,有凉血、滋阴、止血三大功效[1][2],但很多人并不知道。

1.清热凉血

地黄凉血效果极佳,为凉血之首,主要用于血热证,包括温病热邪入里(在养血)和杂病血热。温病发热常在夜间加重,口干明显,舌红无苔。地黄常与玄参、金银花同用(叶《温经论》有记载),如清营汤;若热邪较深,已入血,则常见患者头晕目眩,舌红,有异常出血(如吐血、便血),有黑斑。地黄常与水牛角、赤芍、牡丹皮等药物配伍,如梁雪地黄汤。杂病血热,就是没有明显的外感邪气侵入人体,但有一种病。这种情况一般是身体的虚实夹杂。比如皮肤病中的牛皮癣、湿疹,病程长,病情反复,往往气血瘀滞,化为火。如果出现血热现象,医生会选择生地加入复方清热凉血。

2.凉血止血

《药性论》指出生地黄为“呕血之主因”,张仲景在出血性疾病中常以生地黄达效。经过仔细研究,它可以凉血然后止血,消除出血运动,从而达到止血的效果。生炭和炒炭都有这种作用,但炒炭后止血作用更明显,因为炒炭后药物的涩味更涩。由于使用了中药复方,各种药物的协同作用使得生地止血范围更广。如四生丸可治疗血热引起的吐血、鼻出血(流鼻血)。黄图汤可治疗脾胃虚寒所致的消化道出血;小荠引子可治血热疹引起的血尿等。

3.滋阴生津

地黄虽不属于养阴药,但养阴作用强,应用范围广,尤其是鲜地黄。如果不晒干,它的汁液是非常丰富的。如果以滋阴生津为主,古代医家多采用鲜制品,用量较大,如张锡纯在《医热情》中所作,且有许多详例。若属阴虚内热、骨蒸潮热者,可与知母、地骨皮等同用。温病后期,可与青蒿、鳖甲等药同用。如果阴虚肠燥型便秘明显,可以用大名鼎鼎的增液汤,里面有生地黄、玄参、麦冬,增加水分容易排便。

但需要注意的是,地黄性寒油腻,水湿者不宜使用。如果条件需要,量也不会无穷无尽,最多在10 ~ 15克之间。如果是鲜地黄,汁占的比重比较大,用量会在12到30克之间。因为生地有明显的通便作用,大便溏薄的人也需要慎用。熟地黄也是如此。为减少滋补对行气的影响,医家常在方中加入阳春砂等行气药,或炒熟地黄、砂仁。保持健康最好的方法就是保持气机通畅,保持脏腑气机正常运行。

参考资料:

[1]王健,王世元。中医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

[2]凌翼逵。中医[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