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第六种味道
?比如我们吃的“清蒸鱼”,是鱼本身鲜美的鱼香味;广东人的“白切鸡”也要一种“鸡”味,不加任何其他汤。素食者往往不加酱或少加,舌中的味道也是蔬菜的“甜”原味。这些都是食物中难得的珍贵风味,尤其是在崇尚养生环保的氛围下。品尝和摄取食物原味的概念更是深入人心。无数科学研究结果表明,它确实有益于人体健康,使人延年益寿。因为往往只有这种“淡而无味”的食物,才能最大程度地保留“食材”的固有成分,其近乎完美的营养成分才能被人体充分展示和吸收。
如果把“淡”味与生活结合起来,那么“淡然处之,淡如菊,淡如蓝”的态度就是最好的写照。如三国蜀相诸葛亮在《诫》中说:“不淡泊则名清,不静则远。”人生的崇高境界和理想的梦想,只有以专注、宁静、摆脱名利等各种世俗杂念的心态才能实现。也就是说,你要懂得对事物和人要有一种超然的、精神的、知性的态度,以及“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这样你才能在人生的视野和追求上比别人走得更远、更完美。如果说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修炼品行的过程,那么对于修行者来说,只有以一种淡泊宁静的心境,才能修炼出一种高雅脱俗的情操,在生活中更圆满地践行“人”的内涵。所谓“入世”,就是在生活中修行。具体来说,无非是培养一个好人一生最基本的两个状态:事业和爱情。职业需要通过精神上的理解和行为来培养。完善和实现为民济世、造福众生的事业,其中自我和社会是一致的,自我必须投身和融于为民济世的境界,也就是说,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大爱”的境界。比如西行取经的唐玄奘,放弃世俗名利,孜孜不倦。历经九九八十一难,获得真经,创造了中国佛教的新记忆。再比如推翻封建王朝。辛亥革命的领袖孙中山先生,也是抱着一颗执着而冷静的心,把黎巴嫩人民从泥沼中拯救出来的大情怀。经过十次血与火的起义,中国结束了几千年的帝制,走上了民主建国的道路。?
至于个人“小爱”的实践,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要把“小爱”修好,“大爱”的境界就能走得更远更完美。“小爱”,也就是说,人的感情生活中的“爱”元素,之所以在本质上不同于其他动物,是因为人类是独特的、有感情的动物,即人类的异性交往和结合要建立在爱之上,也就是说,在人类的性生活中,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与“爱”相处,结合的状态才是真正的从中解脱出来。什么是“爱”?我想,至少有两点是缺一不可的:一是精神知性是主体,也就是说,两个人因为心灵的声音而产生情感;二是不断学习提高知识智慧,互促向善,以追求真理为归依。历史上著名的典故也可以说,在中国几千年的帝王中,最能在动荡不安的世道中修炼出爱情真谛的,就是清朝的顺治皇帝和董妃。据史书记载,清朝顺治皇帝福临是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从清初的亲政开始逐渐兴盛,但他年轻时也是个放纵的狗和马,虚度光阴,无所事事。年轻的天子转向性,变得专心致志,开始为国家努力工作,励精图治。在中国的历朝历代,如果一个女人太受皇帝宠爱,往往会作恶多端,在历史上留下恶名。但董鄂妃是个例外。她得到了顺治皇帝的真情,不是因为她的容貌,而是因为她是顺治皇帝的红颜知己。顺治皇帝在《皇后之孝》中写道:“我以后要节俭,不需要贵重的玉石。我已经从背诵四书和易经毕业了,不久就学会了这本书。我以禅为喻,若有所悟。”更难得的是,民惠端良董鄂妃不仅学到了东西,还实践了。据顺治在《致皇后》中回忆,董鄂妃在下朝时总是亲自安排饭菜,饭菜做好了就先品尝。他看卷子的时候,董鄂妃经常陪着,经常劝顺治处理政务要有说服力,审理案件要谨慎,哪怕是宫女太监犯了错误。而且他们之间的爱情地位是平等的,也忽略了一点:顺治皇帝和董鄂妃相知相惜。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都信佛,都爱研究禅宗,所以他们之间的精神联系是别人感受不到的。所以顺治皇帝的“我以为我可以学禅”和董鄂妃临死前的“佛名”。而这个名叫“行痴”的和尚,在强大的皇朝压力失败后,顺治皇帝福临郁郁寡欢,在董鄂妃死后三个月就去世了...
?正是这种对名利、外貌等想象方面的淡泊,对纯真爱情的追求,使得顺治年间福临的人生不同凡响,他的爱情被后世千百万人景仰和追忆。顺治福临和董鄂妃一生的感情历程可以看作是一个积极的结果。
?又如民国时期高与石评梅的爱情故事,是近代追求爱情与信仰相结合的典范。他们在拯救中国、推翻帝制的革命中相识,相恋于对* * *伟大理想的追求,并深深相爱。他们纯洁而执着地追求着爱和信仰。所以高写了“我是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死如彗星。”高早逝后,石评梅写下了这样感人的话来见证他们的爱情:“生前不能相守,死后愿葬荒山”,又一次永别。
当然,“小爱”里还有亲情和友情,在实践中和爱情一样不可或缺。
?所以按照佛教理学的说法,入世的人修行大爱小爱,如果修得好,就会完善人性,让轮回永远不再受业障之轮中的六大分裂之苦,进入超凡入圣的境界。这虽然是对宗教和精神范畴的解读,但对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天为生存而奋斗的人们,难道没有警示、启发和指导作用吗?
?所以,对于世俗世界的修行者来说,“淡泊修身”的态度是应该提倡和持之以恒的,正如《金刚经》所言:“静自信致于实相,而……诸佛若离诸面皆名”。修行道的人,只能以一颗轻松的心去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