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养鲢鱼?

池塘养殖可分为两种类型:丹阳河混养。

(1)池塘单养。池塘单独养皮须的优点是产量高,管理方便,便于捕捞和收获。缺点是池塘没有充分利用,生产潜力没有充分发挥。

①池塘条件。池塘要求水源充足,无有害物质,排灌方便,底部平坦坚实,淤泥厚度小于15cm,田埂坚实无任何孔洞。池塘的田埂高出水面40多厘米,进水口和出水口都被堵住了,以防逃逸。在池塘水面上放睡莲或浮萍,不仅可以遮阴,还可以净化水质,作为辅助饲料。鱼苗入池前,要对池塘进行晾晒、清洗消毒、施基肥、注入新水。只有当池塘水中的饲料生物繁殖达到高峰时,才能释放鱼种。

池塘面积一般600-2000m2,水深1-1.5m..

②养鱼。放养的鱼种规格一致,放养密度取决于鱼种大小和池塘、饲料、水源等条件。一般每平方米放5-10种鱼。投放大规模鱼种,可以提高成活率,增加产量。下塘的鱼种规格应不低于5cm。

③喂养。在鱼种刚入池时,要喂一些优质的动物饲料,尽快恢复体格,加速生长。南方鲇是一种杂食性鱼类,主要以动物为食,如螺、蛤、螺等贝类以及蝇蛆、蚕蛹、蚯蚓、动物尸体、下脚料等。贝类要打碎喂饱,韧性强的要打碎或绞成浆做成食物球提高利用率。粉状饲料(鱼粉、骨粉、虾壳粉、玉米粉、米糠、麦麸等。)最好和肉混着喂。有条件的可根据南方鲇的营养需要,配制成粗蛋白含量在30%以上的颗粒饲料,既提高饲料利用率,又能加速鱼类生长。喂食应该在喂食台上。饲料宜精宜粗,每天早、中、晚各1次,投喂要坚持“四定”。

适当施用有机肥培养浮游动物,可以满足南方鲇的摄食需要,降低摄食系数。

④日常管理。经常清洗饲料台,保持水的新鲜,防止鱼因为密度大而缺氧。水应该过滤,以避免寄生虫和其他敌人。还要防止雨后蛇鼠挖洞涨水逃鱼。平时要检查巡塘有没有漏洞,拦鱼设施有没有损坏。

(2)池塘混养。鲶鱼与其他鱼类混养可以充分利用水域空间。

突然,发挥池塘生产潜力。这种方法也可以用来清除池塘中的野生鱼类,控制罗非鱼的过度繁殖。

南方鲇可与链、鳙鱼、鲤鱼、草鱼、罗非鱼等鱼类混养,但不能与肉食性鱼类混养。混养鱼种规格要适当大,最好符合当年商品规格,可以和鲶鱼一起投放市场。混养方法有:

①南方鲇是饲养其他鱼类的主要品种:一般每平方米饲养3-6尾5-6 cm的南方鲇鱼种,每2-3平方米饲养1尾家养鱼种。

(2)以其他鱼类为主,以皮须鲶鱼为辅:在能投喂家鱼的成鱼池中,每隔2-3平方米养一条体长6-8厘米的鲶鱼,以水中的小杂鱼和水生昆虫为其饲料,无需增加投喂。

(3)成年鱼塘混养南方鲇亲鱼:按1: 1或1: 1.2的雌雄比例投放少量繁殖的南方鲇,在繁殖季节投放鱼窝产卵孵化。根据南方鲇的数量,适当给予一些动物饲养,使其在成鱼池中直接发展商品鱼。放养时应考虑南方鲇繁殖后水体的承载能力。

南方鲇鱼病防治技术

黑体疾病

病鱼变黑,消瘦,停止进食。在严重的情况下,鱼经常头朝上挂在水面上,直到死去。经检查,胸鳍内侧有一圆形红色血点,鳍溃烂,其后脑勺出现霉斑。此病在鱼苗阶段易感染,因饵料不足、水质差最易发病,起病快,感染快。

防治方法:保持水体清洁,不使用未发酵的肥料;五倍子2-4g/m3全池泼洒,生石灰水30g/L全池泼洒,隔天一次,共2-3次。

(2)肠炎

病鱼消瘦发黑,腹部肿胀,独自游动,轻压腹部,肛门有淡黄色粘液流出。剖腹探查可见腹腔积液,肠壁充血、炎症,红紫色,尤其是后肠,肠黏膜溃烂、脱落。该病由细菌或病毒引起,多发生在7、8月份,主要危害鱼种和成鱼。

防治方法:发病季节用漂白粉吊篮;全池喷洒1g/m3漂白粉2天;每公斤鱼饲料中掺入1毫克呋喃唑酮,1周,撒一次1.4-3毫克/升五倍子;每50公斤鱼按17.5克药物6天喂磺胺胍,撒漂白粉。

(3)泡沫病

病鱼浮在水面上,腹部朝天,腹部有气泡,不能下沉。发病的主要原因是池塘施用了过多的未发酵有机肥,或者池塘水质老化,水中蓝藻过多,使水中气体在强光下过于饱和,导致鱼类误食气泡。

防治方法:池水透明度过小时,不宜投放鱼苗;发病后迅速注入淡水,投喂足够的活饵,可使部分鱼苗排出气泡,恢复正常;每一个水深1m,用1.5-2kg盐溅满整个池塘是有效的。

(4)水模

受感染鱼感染水霉菌后,体表出现灰白色块状菌丝,状如棉絮。菌丝逐渐膨胀后,鱼游动异常,皮肤粘液增多,食欲下降,最后体重减轻而死亡。大多数原因是捕鱼和运输过程中受伤,或低温冻伤。

防治方法:注意操作,不要伤鱼,越冬池水温控制在65438±05℃以上;用每立方米10g孔雀石绿浸泡鱼体或鱼卵;将病鱼用3%-4%的盐溶液浸泡10-20分钟;每毫升全池撒1毫克漂白粉;把0.4 ‰的盐和0.4 ‰的小苏打的混合物撒在全池。

(5)车轮疾病

大型轮虫寄生在皮肤和鳍上,导致身体发黑、变瘦、游动缓慢。小轮虫聚集在鳃的边缘和缝隙中,不断在鳃上滑动,刺激鳃组织,严重时可使鳃丝边缘变白、腐烂,使病鱼变黑、消瘦,慢慢游离水池。当存在大量寄生虫时,幼鱼的生长和发育受到阻碍,甚至死亡。

防治方法:用生石灰彻底清理池塘,不要使用未发酵的有机肥;幼苗分池、转池、越冬时,要用8 mg/L硫酸铜浸泡;用0.7 g/m3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 2)的混合物喷洒整个水池。

(6)尾蚴病

中华肉孢子虫寄生在鱼鳍和鱼皮上,使鱼体出现灰白色的点状结节或块状。主要危害土池培育的幼苗,以孢子形式传播。受欢迎的季节是五月至七月。

防治方法:清除过多淤泥;使用生石灰可以杀死淤泥中的孢子;用0.3-1g/m3的水晶敌百虫全身喷洒。

(7)第三代蠕虫病

由于第三代寄生蠕虫的运动,使鱼的体表和鳃丝受损,使鱼分泌出灰白色的粘稠液体表面,严重感染时可造成大量死亡。该病主要危害土池养殖的南方鲇幼鱼,并通过宿主或水流传播。水温在20℃左右时流行。

控制方法:入池时用2-3g/m3敌百虫对鱼进行浸洗;90%的晶体敌百虫以0.2-0.3g/m3的浓度撒满池水;用0.1-0.24克/立方米的敌百虫和面碱混合物(比例为5: 3)喷洒整个池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