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养生有哪几个方面?
孔子一生严于律己,从不放纵自己。他的《养生三戒》是留给后人的珍贵养生碑文。
子曰:“君子有三戒:年少时血气不定,要慎之又慎;它也坚强,有血性,它在战斗;也是年纪大了,血气下降,要戒。“就是年轻的时候,在性生活上不能贪多;血气方刚的时候,要防止打架;晚年不应身心过度劳累,戒“贪”。这“三戒”要求青年、壮年和老年都不能放纵。
(2)乐观豁达。
孔子“礼、乐、射、御、书、数”兴趣广泛,精通诗、书、礼、春秋。孔子一生周游世界,为的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立身之道。即使到了晚年,他依然乐观。
孔子二十跨《养生经》:“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是对孔子一生养生健身的科学总结。意思是聪明的人,有仁心的人,喜欢清静,喜欢山川,喜欢活动,喜欢乐观的人,一定会长寿。孔子在《中庸》中说得更清楚:“大德则长寿。”所谓有德之人,必须受人尊敬,生活心安,光明磊落,心胸开阔。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无私心,广阔天地”。
(3)不要吃太多,注意卫生。
谨慎饮食,知足不贪,不暴饮暴食,不乱吃,是孔子一生自控饮食养生的金科玉律。他曾提出“八不吃”。虽然有些值得商榷或不妥,但基本都是关于食品卫生的,有参考价值。“(1)发霉的食物、腐烂的鱼和腐烂的肉不要吃;
2颜色不好就不要吃;
3不吃臭的;
4生米煮饭不当;
⑤不要食用调味不当的食物;
6不吃反季节的;
⑦切的不对的肉不要吃;
8市场上买的酒和熟肉不吃。“孔子家语还提出‘老幼不同食’,即不同年龄饮食要不同,各自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饮食方法和习惯。
孔子的这些言论,即使在今天,仍然符合卫生标准,也是我国最早的关于饮食养生的具体论述之一。
(4)日常生活中遵守规则,注意姿势。
在日常生活方面,孔子也有具体要求:“睡而不尸,住而不客”,“睡而不语”。“睡无尸”就是不要像尸体一样仰面躺着。后人孙思邈等人提出,屈膝侧卧为宜。所谓“睡不着,睡得像老师(狮子)躺着”,就是“脱了靴子,坐在脚上。”《古老恒言》说:“相传,伊稀的睡觉公式是‘左脚向左侧弯曲,左臂弯曲,头放在手上,右脚伸出,右手放在大腿之间,右侧卧。”“所谓‘华山处士,如你所见,不找神仙找睡党’,指的就是这个方法。“睡觉时不要说话”也是后人遵守的。“那些睡觉时不会说话,说话像铃铛,不挂就不会说话的人。”
孔子也重视日常生活。针对鲁哀公征求如何长寿的建议,他说:“如果你时不时地睡在一个地方,如果你吃得不合适,就会被杀死。”也就是说,凡是生活不规律,饮食无节制,不注意劳逸结合的人,长期就会病死。
孔子少年时放羊。生活贫困后,他为了宣传自己的理论,走遍全国,历尽艰辛。但正是因为他总结了人们生活的实践经验,探索了健身之道,积极倡导和参加体育活动,注意饮食起居规律,饮食作息适度,才经得起四处奔波的尴尬考验。在医疗和生活条件较差的春秋时期,孔子还能活到73岁,可见孔子是一位非常重视体育保健,懂得长寿的教育家。
(5)维护的精神,调整的心理。
孔子的学生患了麻风病,孔子惋惜地说:“人也是人,也有疾病。”。意思是什么样的人容易得什么样的病。虽然孔子的言论有些主观,但孔子作为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可能已经注意到了疾病与人的性格和体质的关系。
半个世纪以来,由于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的改善,生物性疾病确实减少了,心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也相对暴露出来。目前,心脑血管疾病、癌症、高血压、肺心病等几大疾病都与精神状态密切相关。其他如溃疡、神经性皮炎、银屑病、糖尿病等也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子曰:“君子有三戒:年少时血气不定,要慎之又慎;它也坚强,有血性,它在战斗;也是年纪大了,血气下降,要戒。“这个‘德’字的意思是贪婪。人老了,还是拼命追求名利,得到的往往是苦恼,甚至疾病。
孔子赞赏禁欲的心境,称赞颜回“只吃一次,只喝一次,在陋巷中,人不忍则忧,回去也不改其乐”的心态,说“贤惠而归”。
孔子反对懒惰。他说:“一天到晚吃东西,一点心意都没有,好难受啊!没有球员,对它来说,你还是贤惠的。”意思是与其闲着,不如下棋。
孔子喜欢音乐。他在齐国听过邵(一种乐名),却不知三月肉的滋味。在音乐的帮助下,我们可以陶冶情操,平静心灵。当我们接近饥饿的时候,我们仍然在“唱弦歌”,我们不担心饥饿和寒冷。
孔子反对患得患失、怨天尤人的精神状态,主张豁达刚毅。他认为有三种东西对健康有害:傲慢、四处游荡、饥饿和情欲。对健康有益的三件事是:规范行动,善待他人,交好朋友。
孔子的弟子们说:“子之严举,慎慎如尧尧也。”意思是孔子住在家里的时候,生活有规律,精神愉快,心情舒畅。
孔子这样评价自己:“怒而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年将至。”从这个角度来说,孔子是一个不知忧患的老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