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油生产发展工作计划

2009年合肥市粮油生产发展工作计划

为提高我市粮油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油高产活动的开展,保障粮油供应,增加农民收入,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围绕稳定生产总量、增强生产能力、提高质量效益的总目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依靠科技进步,集成先进栽培技术,注重单产,提高质量。坚持示范带动,大力开展水稻产业推进行动、小麦高产攻关活动、玉米振兴计划和油菜高产创建活动。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市各项惠粮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着力推进土地流转,推进规模化种植,努力提高粮油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水平,推动粮油生产再上新台阶。

二、目标和任务

2009年,全市粮食产量稳定在1.91.5万吨,力争200万吨,其中肥东县68万吨,肥西县58万吨,长丰县60万吨,四区5.5万吨。粮食品种质量结构和区域结构进一步优化,粮食综合优质率达到80%以上。全市油料作物产量达到34.4万吨,争取36万吨,其中肥东县654.38+03.5万吨,肥西县8万吨,长丰县6.5万吨。

主要粮油作物的目标和任务:

水稻:大力推进水稻产业,加强政策扶持,加快现有关键技术的集成推广,加大投入,打造知名品牌,全面提升水稻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以主导品种和主要技术集成推广为主攻方向,以核心示范区建设为突破口,加快优质专用品种推广,强化“一增四推”关键技术实施,推进良种良法与农机农艺相结合,加快超级稻品种推广,力争全市超级稻种植面积突破200万亩,大幅提升水稻产量和质量水平。2009年,全市水稻播种面积计划稳定在295万亩,产量达到565438±07.6公斤/亩,比上年增长4%,总产量达到654380±52.7万吨,比上年增长3.5%,优质率达到80%,提高4个百分点。

小麦:深入推进小麦高产攻关活动,依靠科技,以单产为核心,突出“四防”(防倒伏、防冻害、防病虫害、防早衰)要求,大力推进以科学播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综合治理、化学防治为主要内容的关键技术集成应用。大力抓好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增强带动功能和示范效应。计划全年小麦面积76.4万亩,产量达到360公斤/亩,比上年增产3%。总产量将达到27.5万吨,比上年增长65438±0.5%,优质率达到78%,比上年增长3倍。

玉米:认真实施玉米振兴规划,以主单产为重点,支持现有关键技术集成推广,提高玉米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核心示范区建设,在核心示范区推广高产专用品种、合理密植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机械化播种收获等5项关键技术。优化品质发展饲料玉米。计划2009年全市玉米面积约654.38±0.8万亩,单产达到465.438±0.2公斤,比上年增长3%,总产量7.42万吨,比上年增长35%。

油菜:积极开展油菜高产创建活动,以主单产为方向,以典型示范为途径,加大项目力度,加快良种良法集成推广,提高油菜生产水平。大力推广优质高产品种、病虫害综合防治、平衡施肥、轻简栽培、机械化生产等五项关键技术,加强“三情”(苗情、土情、虫情)监测。按照高标准、多层次、广覆盖的要求,抓好核心示范区建设,增强示范带动能力。今年油菜种植面积达到654.38+0.9万亩,单产达到654.38+056.8公斤,比上年增长2%,总产量达到29.8万吨,比上年增长20.7%,优质率提高到95%。

三、重点工作

1,推广高产优质品种。按照产量和质量并重的原则,推广一批高产优质品种,扩大种子工程效益,提高良种覆盖率。积极创新新品种推广新机制,建立“核心示范区+农技推广部门+示范农户+辐射带动”新模式和“主品种+配套技术+主体培训”新技术配套推广模式。

2、开展高产攻关示范。全市围绕水稻产业升级、小麦高产攻关、玉米振兴计划、油菜高产创建四大创建行动,建立50个万亩示范区、100块示范地块,重点扶持50亩以上1043户、20亩以上10287户。万亩示范区面积93万亩,其中水稻产业升级示范区21,小麦高产攻关示范区8个,玉米振兴示范区9个,油菜高产创建示范区12,力争示范区综合平均产量比全市平均水平提高20%以上。

3.加强病虫草害的防治。坚持“大众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加强重大病虫害和鼠害的防控,有效降低创建活动中生产生物灾害的损失。及时监测病虫害发生动态,准确预测发生趋势,提前制定重大病虫鼠害防控预案;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科学制定综合防治方案,集合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技术措施,进行统一防治,提高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强农药市场监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4.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根据测土配方施肥总体工作方案和示范区,推广高效环保肥料,进一步增强示范辐射带动功能。以测土配方施肥工程为载体,以土壤养分组成和作物需肥规律为基础,以高产为指标,制定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方案;围绕测土配方、肥料配置、肥料供应、施肥等基础内容,发放测土配方卡到户,开展配方施肥到户技术培训,为示范区科学施肥提供技术服务,提高肥料利用率和施肥效果,力争2009年配方面积达到280万亩。

5.培养种植大户。通过政策驱动、科技驱动、产业化驱动,通过委托养殖、租赁经营、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促进土地向企业和种植能手集中。建立促进农民生产经营方式转变、提高科学技术普及水平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机制。通过积累品种优势、技术优势、项目优势,放大基地规模,放大示范效应,扎实推进规模化农业增效,实现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

6.建设标准农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巩固高产田、提升中产田、改造低产田”的思路,大力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土地产出能力。要抓住国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支持土地整治的有利时机,将项目资金向优势区域和高产创建区域倾斜,整合土地整治、农业开发、农田水利、农业开发等重大财政专项支持,按照节约集约用地、科学规划基本农田布局、统一集中整治的原则,积极实施优粮工程、种子工程、植保工程、沃土工程等“四大工程”。加强高产稳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粮油生产条件和装备水平,提高粮油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稳步提高粮油综合生产能力。

7.加强农业科技服务。推进100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100项农业技术示范,加快农作物优良品种引进推广,提高优势农产品覆盖率和更新率。加快农民培训,突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技能和致富能力。加强农业科技“百千万”工程,大力开展“联百村、联千家、带千家”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建立以县级农技推广中心为骨干、乡镇农技推广站为辅助、村级农技推广组为基础的三级基层农技推广网络,努力推进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8.推广机械化生产。在粮油主产区示范推广机械化生产技术,提高粮油生产效率和种植效益;围绕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大力推广机械深松、精量播种、机械化种植、联合收获、节水灌溉、保护性耕作等农业机械化关键技术,努力提高粮油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大力推广免耕栽培,促进农机农艺有机结合;重视机械化农作物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和机械化旱作节水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建立健全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机大户技能培训,创新完善农机管理机制,支持农机作业协会、经纪人等农机中介服务组织发展,提高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积极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规范操作方式,提高实施效果,促进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

四。组织和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和落实粮油发展制度。市农委成立了粮油生产领导小组和技术服务组,落实领导分工责任制,切实加强粮油生产监管,确保粮油高产创建顺利进行。建立粮油生产会议制度,统筹协调推进各项工作,定期交流信息,开展技术指导、工作督导、专题研究和信息服务。各县区也要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成立工作组,开展相应的工作。

2.加强技术指导服务。充分吸收科研、教学、生产、推广等方面的力量,成立专家指导组,制定技术方案,深入开展巡回指导和服务,开展作物苗情、土壤墒情、灾害病虫害调查,及时采取田间管理措施,分区域、分作物、分季节、分层次搞好技术培训和生产指导,确保万亩有技术能手、千亩有技术骨干、百亩有技术标兵。

3.落实支农惠农政策。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支持,多渠道增加粮油生产投入,确保各方对粮油生产的资金投入持续增加。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科技入户走访、测土配方施肥、重大农业技术推广等项目要向粮油高产示范片倾斜。市财政将分别奖励3万元和2万元,承担国家和省水稻产业升级、小麦高产攻关、玉米振兴计划、油菜高产示范项目;对今年单户粮油种植大户500亩以上的,每户奖励1万元;对1000亩以上的集中连片制种基地,每亩给予20元补贴。积极推进粮油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严格各项补贴资金发放程序,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4.积极开展观察交流。在作物生长的关键季节,组织农业部门、农技人员、技术专家和示范农户选择有代表性的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进行实地观摩,开展技术交流,全面总结粮油高产创建的成果和经验,特别是组织模式、技术措施和创建机制,为今后在更大范围内实施高产创建活动,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发展提供经验。

5.组件式数字农情系统。要加强农业信息系统和队伍建设,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投入,加强现代信息手段应用,规范信息编辑、审核和统计数据报送,进一步强化农业信息的时效性、权威性和责任感;丰富农业调度内容,进一步加强粮油等主要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供求监测,农业生产要素和统计数据变化的预测分析,农业生产进展和灾情动态,惠农政策落实情况;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建立信息传递的双向服务,与气象、统计部门建立联系制度和信息共享机制,当好决策参谋。

6.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广泛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宣传中央、市和地方出台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做到政策到户、惠民,确保政策落实不缩水、不走样。大力宣传和表彰粮油生产发展中涌现出的先进单位、个人和种植大户,积极营造全社会重视农业的良好氛围,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粮油生产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