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10的方法是老中医治疗脾胃病常用的方法。

叶老积累了四十年的经验,总结出十种治疗脾胃病的方法。每次治疗后选用的方剂都是典型的例子,临床时尚可依法灵活变化,不死板。药物加减是叶老长期临床实践的总结。叶老认为,方是死的,病是活的,杀了方不可能治好活的病。

叶国智治疗脾胃病十法

叶国治根据《内经》、《伤寒论》、李东垣、叶等医家的理论,对脾胃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得出了脾胃的要义。他非常重视脾胃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脾富于气,水遍四周”,是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在治疗上,叶老吉40年脾胃病辨证论治经验,立法周到,选方准确,用药灵活,往往取得显著疗效。现将脾胃病的十种常用治法,按其适应症、病机分析、选方用药等方面介绍如下。,供同道中人参考。

一、苦降法

适应症:

心下(上腹部上腹部),恶心不适,嗳气松弛,不思饮食,或呕吐,或肠鸣腹泻。舌苔黄白相间。

分析:

心下胀满不适,是由于脾胃虚弱,升降异常,导致寒热结合,浊浊相混;打嗝使气机一时顺畅,所以痞子闷而舒服;胃气不降,浊气上行,则恶心呕吐;脾气不升,清气下沉,肠鸣腹泻。寒热结合是病根;打嗝、呕吐和腹泻是这种疾病的症状。所以要标本兼治,寒热兼治,规划开苦降法,选用《伤寒论》半夏泻心汤加减。本方利用黄芩、黄连的苦味清热,使胃缩小。干姜、半夏的辛味是开脾,开脾是增脾;用人参、草、枣助中,意为“邪聚则其气弱”若胀满甚近,疼痛隐隐,可减甘草、枣之品,加砂仁、广东香,健脾理气止痛。

二、燥湿健脾法

适应症:

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四肢倦怠乏力,口黏不畅,恶食油腻,嗳气或呕吐,或腹泻,舌苔白腻厚,脉细。

分析:

因湿浊,脾阳不运,气机不利,故腹胀满,不思饮食,四肢懒怠无力;厌恶油腻食物,因其助湿化痰,故难入;湿浊,所以口腔黏腻难受,舌苔白腻厚;嗳气、呕吐或腹泻是由脾胃功能失调引起的。治法为燥湿健脾,方药为《和济举方》中的魏萍散。处方中苍术燥湿健脾,厚朴燥湿散结,陈皮理气化痰,甘草、生姜、大枣相和。药方名为宁胃,实则治脾,脾湿除之,百病自愈。根据上述症状,临床常用藿香、飞机草,以芳香驱秽;半夏和茯苓通过渗湿减少副作用。若伴有胁痛,则为“土横”,可加柴火、芍药、香附调肝;若口苦,苔黄,则为湿热,可加秦清热。

三、清热化痰法

适应症:

胸胁下心口闷,按压时疼痛恶心,甚至吐沫吐沫,舌苔黄,脉滑。

分析:

心胸胁下胀满是上腹部上腹部乃至胸胁部痰热互结所致。痰热阻滞,气滞,所以痛;痰阻气滞,胃失和降,故症状为恶心,甚至呕吐流涎;舌苔黄滑,脉滑,都是痰热的标志。治疗以清热化痰为主,选用《伤寒论》小仙唐雄。处方中黄连苦寒清热,半夏辛温和胃化痰,瓜蒌甘寒滑清热化痰。三味药配伍,使其成为清热化痰、消积化滞之品。临床上可加柴胡清化,枳实降浊,陈皮竹茹清热止呕,理气化痰,效果更佳。

四、散寒理气法

适应症:

胃痛,胁肋胀满不适,喜温压,食痛减轻,嗳气减轻,舌苔白滑,脉紧。

分析:

胃脘痛、胁肋不适是由于胃寒凝滞、肝气郁结所致。因为胃里有寒气,热了阳气就通达了,寒邪就消散了,所以喜欢温压疼痛,疼痛的感觉就少了。肝郁、嗳气导致气机通畅,故胁肋胀满暂缓。采用散寒理气法治疗,选择《腋藏良方》中的傅亮丸为加味方(即傅亮丸加桂枝、白芍、法夏、陈皮、甘草)。处方中生姜温中散寒,香附行气止痛;加桂枝升阳,重用白芍,用炙甘草调和营盘,吴和胃降逆。如果饮食极度减少,身体消瘦,四肢疲乏无力,可以加人参,助中,弥补甘草的不足。

新闻:

辛苦下法的主要症状是胃脘胀满、梗阻不适、舌苔黄白相间;其病机为脾胃虚弱,升降失常,寒热纠缠。燥湿健脾法的主要症状是腹胀满,舌苔白厚腻;其病机为脾被湿浊所困,导致脾不健。清热化痰法,其主要症状为上腹部上腹部上腹部上腹部及胸胁胀痛,舌苔黄滑;其病机为痰热内阻,胃不和。散寒理气法主要症状为胃脘痛、温压、胸胁闷闷、舌苔白滑;其病机为胃寒凝,肝郁气滞。简而言之,由于临床症状和发病机制的不同,在治疗方法上存在上述差异。

五、益气升阳法

适应症:

腹满,口淡,食欲不振,四肢乏力,头晕,四肢疼痛,或恶寒,脉弱,舌淡。

分析:

脾弱,清阳不升,导致浊阴不降,故腹中满,上眩晕重;脾虚为内生湿邪,流入关节,阻滞气机,故肢体疼痛;脾主味觉和四肢。因脾虚失职,口淡无趣,食欲不佳,四肢乏力。如果同时厌恶寒冷,是因为脾土虚弱,不产肺金,导致肺气不足,外功能减弱;脉弱、舌淡是脾虚、气血来源不足的症状。治疗应以益气升阳法为主,选用李东垣脾胃学说中的升阳益胃汤。方中用人参、黄芪、药、草,使其受益;羌、独、柴、防共兴;其二,陈欲降之;凌、泽被渗透;甚至,邵至清也清楚这一点。其方药选择适合脾胃阴阳升降。如果临床上四肢不痛不热,可以去掉羌活、独活、黄连。

第六,健脾理气法

适应症:

久病后大便呈水样糊状,一日数次,食欲不佳,腹痛轻微,排便后少痛,消瘦,面色萎黄,口微渴,舌淡,脉弱。

分析:

久病后腹泻,质糊状,食欲不振,腹胀(尤其是午后或傍晚),是脾气虚弱,运化功能减弱所致;由于久病腹泻,水谷的精微浸润不能滋养身体,所以他的身体瘦弱,脸色蜡黄,口干舌燥。治疗应以健脾理气法为主,方剂为钱乙《小儿医学证候指南》七味白术散。方、舒、凌、脾;木香、藿香理气;加入葛根,以促进阳气和津液,从而恢复脾脏的运输功能。临床应用该证治疗脾虚型慢性腹泻疗效显著。若腹泻严重,可加入乌梅、诃子,涩肠止泻;如果大便有粘液,可以吃香连丸止痢。

新闻:

益气升阳法的特点是腹满,食欲不振,头晕目眩重。健脾理气法的特点是腹胀疼痛轻微,食欲不振,腹泻。两者相比,虽同属于脾虚,但病理机制不同。前者为脾虚,清阳不升,故健脾益气,升阳为治;后者为脾虚,清气下陷,故采用健脾理气生津之法。

七、甘温益气法

适应症:

食欲不振,精神疲乏,气短懒言,畏寒自汗,或发热,脉弱,舌苔白或薄黄。

分析:

由于胃控制接受,脾控制运输和转化的功能障碍,食欲不振。脾气虚,气血生化来源不足,一方面导致肺气虚,防御外界功能减弱;另一方面导致元气丧失,虚火过多,所以表现为精神疲乏,气短懒动,怕冷自汗或发热,脉弱。治疗选用李东垣脾胃学说中的补中益气汤。其方义为:因脾胃虚弱,肺气生化源不足,以黄芪为君,补肺益气,助阳固表;人参、白术、甘草为补脾胃之气之臣;当归养血,防止白术干燥;陈皮理气,防止术草停滞;以升薪升清杨为使。这些药物组合在一起可以健脾和胃。脾阳升,阴火降,热退;元气充足,理就固密,寒就除。若伴有胁痛,可加白芍、香附调肝。

八、韩干养阴法

适应症:

食欲不振,口干咽燥,舌燥少苔或无苔,大便干燥,脉数。

分析:

胃属燥土,主要接受和滋养阴液。因呕吐、腹泻或热盛,胃液受损,导致胃内营养流失,故见食欲不振;由于胃阴不足,津液不能润口润舌,下半身不能润肠,所以上半身口干咽燥,下半身舌燥少苔或无苔,大便干燥。治疗以甘寒养阴法为主,方剂为吴鞠通《温病论》中的益胃汤。处方中的沙参、麦冬、玉竹均为甘寒养阴之品,配以生地凉血、冰糖养肺阴。诸药配伍,成为益胃生津的重要方剂。临床应用中,还可加入铁皮石斛、生米芽,增强滋阴和胃的功效。如果伴有呕吐,可加半夏以减少呕吐。

新闻:

甘温益气和甘寒养阴两种方法的主要症状是厌食。两者的区别,一个是精神疲劳,少气懒言;一、口干咽燥,舌燥苔少。前者位于脾,病机为清阳不升,故以温补益气治之;后者位于胃,病机为阴液不足,故用甘寒养阴之法。

九、活血止痛

适应症:

上腹部疼痛较重,轻度胀痛,疼痛定点,但轻揉时减轻,再按时疼痛,嗳气频繁,或舌边有瘀点,脉不畅。

分析:

肿重于痛,病偏于气;痛比腹胀重,病偏血。瘀血有形而不动,故痛有定点,再按就痛;郁闷之气无形易散,轻揉舒服。这是血瘀气滞,治疗应该是活血止痛,选用和济举方的失笑散加减。本方最初是为因血瘀或产后血瘀停滞而导致月经不调的女性设计的。但在临床应用中,加入当归、白芍养血调理营养,加入郁金、香附理气,对血瘀气滞型胃痛有较好的疗效。如果舌苔白滑伴有感冒症状,可加入干姜、肉桂祛寒;舌苔黄热者,可加黄芩、栀子清热。

十、温脾止血法

适应症:

腹腔疼痛,热敷,便血,色漆,四肢不温,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心悸,舌淡,苔薄白,脉弱。

分析:

胃是气血过多的腑,脾是主血的脏。脾虚寒,所以血从便中渗出(即《金匮要略》中所说的远血),色黑如胶漆。由于失血过多,血虚不能荣于头,养于心,所以面色苍白,头晕目眩。腹痛、热敷、四肢不温、舌淡、脉沉,都是脾胃虚寒的表现。治疗宜温脾止血,选用《金匮要略》黄图汤。方剂利用病灶内黄土温脾止血,配合手术恢复健运升降之气;阿胶、生地黄、炙甘草养血滋阴,弥补其消耗的血液;结合黄芩的苦寒,辅以手法和辛温。因其组方严谨,配伍得当,刚柔并济,温阳不伤阴,滋阴不伤阳,在《金匮要略》中被称为“温经师”。

新闻:

活血止痛法,主要症状为痛有定穴,拒按,病机为血瘀气滞;温脾止血,其主要症状为腹痛,似热敷,便血如胶,病机为脾虚寒性,一发不可收拾。虽然都属于血液病,但由于虚实的不同,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叶老治疗脾胃病常用的十法,主要应用于内伤和杂病。至于外感因素导致的阳明病胃肠道实热之证,则另当别论。每次治疗后选用的方剂都是典型的例子,临床时尚可依法灵活变化,不死板。药物加减是叶老长期临床实践的总结。叶老认为,方是死的,病是活的,杀了方不可能治好活的病。所以所有的医生在治病的时候都要有原则性,要有灵活性。就像唐代医生王冰说的,“得之密则大有成,用之浅则大有成。”就是这个原因。

一天一篇,陪伴中医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