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文化、宗教与道教文化

三秦文化、宗教与道教文化

中国历史上有五大宗教有独立的宗教组织和系统的宗教理论: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其中四种是从国外引进的,并不断中国化。只有道教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本土文化。虽然吸收了佛教等学说,但更多的还是表现出中华民族自身传统信仰的特点。所以鲁迅先生说“中国的根都在道家”。

道教的来源有两个:一是中国的古代宗教,主要是自然崇拜和民间巫术;一个是为老子开一个以管仲为基础的道家学说。还有两个接近的来源:一个是战国到汉代非常流行的魔术。直接构成了道教信仰的中心层面,方士是道士的前身。在三秦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无论是始皇帝秦始皇,还是才华横溢的皇帝武帝,身边都是方士,他们信奉长生不老,派人到蓬莱海寻找神仙和长生不老的药物。另一个是汉代盛行的黄老之学。西汉初,以帝都长安为中心,盛行无为治国之学、天人之学。到东汉初年,演变为养生之学,东汉末年,演变为黄老崇拜,逐渐具有宗教特征。道教的真正确立以张玲五米豆道(后称张道陵)的出现为标志。

张玲出生于沛县(今江苏丰县)。东汉时居四川,创立五斗米道。建立了二十四个据点,势力延伸至关中咸阳。他以治病为名传教,因为入道的人都以为是活动基金,故名。他的事业由张衡、孙章禄传播,追随者数万。因为三张自称是,后人也称之为路。

184年,巴县(川北)五斗米道首领张绣起义。191年,张鲁、张绣联合率众攻杀陕西汉中太守苏谷,消灭当地豪族武装,夺取陕南汉中。后来杀了张绣,多次击退刘璋从益州进攻,建立了以汉中为中心的原始道教独立王国,自称“大师”。张鲁政权不同于一般的封建割据政权,实行政教合一。各级道士祭祀不做长官,主管行政。教百姓诚实不欺,建义宅,济贫。这些独特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不仅受到当地人民的欢迎,还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关中子午谷难民。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张鲁铤而走险,穿越巴汉藩三十年。215年,曹操派十万大军攻汉中,势不可挡。张鹭逃到巴中南山。他的手下要烧宝库,张鲁以国家所有为由,挤过人群,封了起来。曹操下到南郑,听了这话,印象很深。他派人劝说张鲁投降,并拜镇南将军,封万户侯,以礼相待。此后,五斗米道人陆续迁至关陇、洛阳、邺城等地,此派由西南向北,成为魏晋时期道教的主要流派。

北魏时,冯异为万年人,寇(365-448),少擅童话,习张鲁。后随程公兴* * *入华山修道,后“存志尊岳,不懈努力。”出山后,深受太皇信任,对五斗米道的组织和教义进行了改革,创立了“新石天道”。道教一度成为国教,其思想对中国第一次灭佛运动影响很大。

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北地区道教活动中心的建筑观(台)从本周一直到钟南山山脚下。楼观道教的教学体系称为楼观道教学校。据记载,周朝的函谷关曾命殷在此建草以观测天象,故名楼观。老子下西洋后,被邀请去教殷道德经。朱元乡贤的《钟南山历代神仙碑》中说:“楼观乃天下道林之地。自文(阴)始,无一人得真。”其实楼观道教真正的开创者是魏末西晋的梁陈。他是关中帮风的人,他让尹贵(传为尹喜地)教道经。北魏太武帝时,给楼观道士殷通送过香烛。从那以后,他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邀请。当时在此讲学的有道士尹法兴、侯、等四十余人。孝文帝时,王整顿关羽,组织弟子购买了一万多卷经书。魏文帝下西洋时,楼观道士陈宝池上书入朝,震惊朝野,王公学者趋之若鹜。北周武帝把楼观道士王彦叫到长安,命学校设道书。北周武帝放弃了道教,但仍在左侧为楼观道士颜大修建了一条通道,并选择楼观十人居住其中,取名“十老”。北周时期(579-580),道教复兴。“楼观道在传播道教方面的显著特点是阐发老子之道,宣扬老子的扬西化胡之说,同时又深陷佛道之争;另一个特点是,其教义从崇尚炼形之术转变为发展义理,强调‘神生形’,强调‘形与神的契约可以长存’。”(见中华书局《道教概论》1990版)《圣境》和《华》是楼观道教经典的代表作。其中,《Xi圣经》从宗教的角度阐述了老子的“道”。它吸收了魏晋玄学的“重天”思想,认为“无”是“自然”和“道”的根本,是万物之源。对于佛教来说,既有斗争,也有融合。它是魏晋时期道教的第一部儒家经典,标志着这一时期道教的大发展。

隋朝对佛教和道教同样重视。文帝曾大规模修缮楼观台。炀帝还为茅山著名道士王举行了收徒仪式。唐朝的国王更推崇道教。老子,姓李名儿,被道教推崇为老先生。唐力自认为是老子的后代,尊老子为国祖,立祠祭拜。李渊曾得到楼观台道士的帮助。在吴德中,他去楼观台拜见老子,并下令扩建宫观和修建宗圣宫。625年,李渊敕令道教凌驾于儒释道之上,为三教之首,确定了唐代崇道的基调,也开启了唐代佛道之争的先河。637年,唐太宗上书:“道士女冠应在僧尼之前。”736年,高宗追封老子为“太上皇轩辕”。武则天在位期间,为了抑制唐力的影响,他篡唐改周,大力提倡佛教,压制道教。中宗复辟后,又拜道教。尊老子为“万教之祖”,称老子为孔子、佛祖释迦牟尼之师。736年,赵霞道士和女冠被转移到宗正寺,他们被皇室视为王子。他亲自为《老子》做了注解,在全国颁布。被看好的道士有张果、叶发山等。,一度裁掉3万僧尼。开元末年,道教达到顶峰。中晚唐时期,佛道之争日趋激烈。武宗宠信的道士赵贵臻对道教非常着迷。会昌三年(843年),佛教等宗教被禁,26万余僧尼现世,4600余座佛寺被拆毁。会昌之法削弱了佛教,道教占了上风。三年后(846年),武宗死于丹中毒。玄宗继位,棒杀的赵贵臻恢复了佛寺。宪宗和宗彝崇佛,七迎佛骨。长安崇佛之风甚嚣尘上,道教逐渐衰落。

纵观唐代道教,但丁学派和富友学派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司马成镇(647-735),活跃在长安二十余年的道士,对道教的物理化学都有很大的贡献。他吸收了儒家的至诚、佛教的禅定、禅修理论,建立了“治静去欲”的学说,认为通过斋戒、居安思危、思忘、解惑,尊信、破缘、收心、化简、悟真、成就道,可以达到“形如木桩、心欲泯灭、无感、无欲、心无常、无定。”他的禅定无欲说得到了宗瑞、中宗、玄宗的赞赏,并对北宋理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继司马成镇之后,关中出现了最著名的道家学者陈抟。陈抟,周振人。生于唐末,唐朝长兴钟(930-933),五代之后,赞士。“不想做学问,却以山水为乐。”(《宋史传》)他在武当山工作了20年,后迁居华山40多年。"对势利免疫。"(宋太宗方言),以及当时的谢陆华阳隐士李奇、关西(即吕洞宾)隐士、中南道士谭乔等外国专家。在宋太宗,中国书宋祁曾经问过陈抟,陈抟说:“当时扇山野耳光的人都没用,没有办法传播。他们使天飞升,又如何能造福世人?”如今,圣主长脸,容貌姣好。他通晓古今,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主。君臣和德兴华和谐共治秋,勤于修行,是没有道理的。这件事传到宋太宗,唐太宗更加重视陈抟,封他为“伊稀先生”。陈抟于989年去世,年近百岁。

与历代著名道教多重视炼丹而缺乏宗教哲学的情况相反,陈抟从儒家《易经》中吸收了宇宙生成论。吸收老子“归无穷”和“归根到底,静即是生”的思想;继承了魏伯阳模拟自然的“神通气”说;它融合了钟丹道的内丹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宇宙生成论和修炼论。他发展了道教清教派(又称但丁派)最神秘的内丹术,使之具有浓厚的哲学色彩,并确定了内丹修炼方法的五个阶段(见《道教概论》)。因其对道教理论的杰出贡献,道教称其为北派“陈团老祖”。陈抟“读易,爱不释手。”(《宋史·传》)它将《易经》中的哲学思想与道家神秘主义相结合,弘扬了神学目的论中的天人合一理论,奠定了对理学影响很大的形象数学的思想基础。陈抟最早用图式分析易学,在华山石壁上写下了《无极图》。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周敦颐受到启发,写下了著名的太极图。

北宋后期,道教受到推崇。一种新型的道教全真教正在北方逐渐兴起。其创始人是汪哲,又名王重阳,陕西咸阳人。汪哲生于北宋末年(1112)。他骁勇善战,曾在晋朝任武术家,但事业并不如意。48岁时,他辞去职务,开始在钟南山(今户县祠堂)求学。将来这里会成为全真教的祖庭,名字叫“安祖”。自称是吕洞宾的化身后,他决定“化人为道”,开始在关中传教。全真教主张儒、释、道合一,以《道德经》、《心经》、《孝经》为经典,将儒家心性论与佛寺体系相融合,力求打破石刻规律,主张道教徒不可残暴,不可娶妻出家。主要的宗教生活是“诚实真诚,少一些自私,少一些好色”。这样一来,道教巫术原有的寻求放纵的倾向就大大降低了,一些以炼丹术和五行学说的形式蕴含的科学知识也被抛弃了。作为一种宗教,道教更加成熟。王重阳认为“知心见性即全真”,提出要“试探返朴”、“知真面目,使真返妙道”。道教发展到全真,就像佛教发展到禅宗,儒家发展到理学,是中国多元文化逐渐走向统一的标志。

1167年,王重阳游历山东,在宁海建全真寺,全真教正式创立。在山东,他收了、、、丘处机、王楚一、等汉、郝七人为徒,称为“全真七子”。分为遇仙、南天、绥山、龙门、庐山、华山、宁静七派。1220年,丘处机在西域雪山中遇到成吉思汗,被赐“神仙”称号和“太上皇”称号,掌管天下道教。于是全真教在元代广为流传,并达到顶峰。1169年,王重阳及其弟子马丹阳、丘处机西返开封传教,次年死于开封。他的弟子们在他开封的故居修建了重阳寺(现名延庆寺),成为全真圣地之一。后来弟子护送他的遗体安葬在陕西最早的修道之地,也就是户县的祠堂。弟子王初一写信要求在此建“灵虚观”,丘处机要求改为“重阳宫”。元世祖于1256更名为“重阳万寿宫”。元代成为北方道教中心,居全真道三大宗祠之首,被誉为中国72道道教总集结地。鼎盛时期道士近万人,建筑5000多座。到目前为止,有31块由元代书法家赵书写的石碑,被称为“祠堂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