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有哪些?

立春、雨、匍匐、春分、清明、谷雨、长夏、小满、芒种、夏至日、小暑、大暑、立秋、初暑、白露、秋分、寒露、初霜、立冬、小雪、大雪、冬季至日、小寒、严寒。

二十四节气是指干历中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和建立“十二月施工”的特定节日。“二十四节气”本来就是北斗斗柄定的。

“二十四节气”以“恒气”的方法划分,即每个节气对应地球在黄道上每运行15所到达的某个位置;它把太阳一年的运动轨迹分成24等份,每15为一等份,每等份为一个节气,从立春开始,到严寒结束,周而复始。

扩展数据

起源

中国古代用土规测量日晷,将最长的日影定义为“至日”(也称至日,即太极图中四象的太阴、至日和冬至日),最短的日影为“至日”(也称短至日和夏至日)。春秋两季,有一天昼夜长短相同,称为“春分”和“秋分”,各族人很多。

商代只有四个节气(四象,即四季),到了周朝发展到八(八卦),到了秦汉[3],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邓萍撰写的《太初历》正式在历中设定了二十四节气,并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最早出现在《淮南田字训》中,《史记·太史公序》中也提到了阴阳(日月运行)、四时(四季)、八地(八卦)、十二度(时辰)和二十四节气的概念。汉武帝时期,罗将节气编入历,规定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的上一个月。

24个节气中的每一个节气都对应着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位置。二十四节气分为12节气和12节气,一一对应。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每年的视觉运动,所以它的西历日期几乎是固定的。上半年节气在6日,下半年节气在8日,节气在23日,相差1 ~ 2天。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映了季节和气候的变化。立春、春分、长夏、夏至日、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至日,又称八地,是区分革命运动对地球影响的八个关键节点;雨、刺、清明、谷雨、小满、芒种、小暑、大暑、初暑、白露、寒露、初霜、小雪、雪、小寒、严寒等十六项,反映了四季微妙的气候变化。

百度百科-二十四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