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诈骗的方法有哪些?
组织免费讲座或免费旅游推销产品。
有些商家名义上开展免费健康讲座、免费旅游活动,实际上是在卖保健品。邀请所谓的“专家”、“教授”、“医生”现场讲养生。一些老年人因为盲目相信“专家”的话而购买保健食品或保健器械,价格从几百元到几万元不等。此外,老年人在参加免费咨询和免费体检后,听从“医生”的建议,把治疗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保健品上,甚至拒绝听从正规医院的医嘱,导致身体状况越来越差。
健康讲座
业务员抓住老年人体弱多病的心理和对健康的渴望,办班授课,聚集人气。先说一些疑难杂症的症状、成因、危害、预防难度,借机夸大所售产品的效果,以此来忽悠参与者购买。
礼物诱惑
老年人大多比较节俭,保健品商家往往会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生活需求,设置小礼品或抽奖,引诱他们购买保健品。
雇佣和欺骗
高薪招聘业务员,利用老年亲戚朋友同事的关系游说推广自己的产品;请所谓的“专家”、“学者”、“权威人士”在公开场合介绍产品的“特殊功效”,发布“权威检测报告”;指使他人写感谢信,送锦旗,以假患者名义现身说法疗效;制造在销售现场抢购的假象,诱骗消费者购买等等。在一系列手段的相互作用下,普通的保健品变成了治疗和滋补并重的良药,甚至可以包治百病。
高科技“误导”
一些经营者以高科技、绿色、健康、进口产品等概念误导消费者,宣称其产品是负离子、超声波、微循环、高氧舱设计等专利技术的应用,可以包治百病,片面夸大保健功能,促使消费者误以为其销售的保健品疗效巨大,甚至可以替代药品。同时,商家刻意回避保健品的副作用和适应症,不告知可能对消费者健康造成危害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