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和体育有什么区别?

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在目标、任务、特点、教学目标、内容与教学方法、实施过程、评价体系等方面是不同的。体育教学的主导思想不仅是增强学生体质,培养他们的体育活动能力,而且要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因此,教师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正确认识“三基”教学是“终身体育”的基础,因为“三基”教学是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教学,其根本目的与“终身体育”是一致的;其次,体育是用“全人教育”的观点来教育学生,让学生身心协调发展。运动训练的指导思想是对运动项目的特点、运动队或运动员的现实状态以及通过运动训练实践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的理论认识。这种理论认识一旦形成,就会固定下来,不容易改变,并以语言或文件的形式储存下来,直到达到训练目标,为运动训练指明方向,给出行动目标。然而,培训的主导思想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因此,教练员在达到一定的训练目标后,应根据项目的发展情况和竞赛规则的不断变化,调整和修正运动训练的主导思想,形成切实可行的正确指导思想,促进训练的健康发展。2目的与任务的区别2.1目的体育教学的目的是指通过体育教学的过程所要达到的目的或结果。包括: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祖国的建设者和捍卫者。运动训练的目的是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成绩,其中直接目的是通过参加体育比赛,将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转化为成绩。2.2任务是将目的具体化。教育部明确规定了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教学任务。总的来说是从增强体质入手,注重发展身心健康,培养身体能力,把思想教育渗透到全过程。在不同的教学阶段,不同的教学对象,也可以有所侧重。运动训练的任务可以表述为:(1)提高运动员的身心健康水平;(2)提高运动员专项运动的技战术水平,使之熟练、运用自如,并在比赛中充分发挥,同时使运动员掌握必要的专项运动理论知识;(3)培养运动员具有良好的训练和比赛心理素质;(4)向运动员传授组织和指导专项运动训练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运动员自主训练的能力;(5)对运动员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优良的体育作风和顽强的战斗精神。3教学目标的差异3.1我国体育教育的目标是增强体质,发展体力和智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精神生活质量。因此,我国体育教育的目标是通过体育教育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卫生保健教育,增强体质,开发体力和智力资源,促进身心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3.2运动训练的目标在我国,运动训练的主要目标是不断提高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为国争光。运动训练的目标是:一是提高运动员的健康水平,改善身体形态,不断提高机体的机能能力,发展一般和专项运动素质;二是使运动员掌握和提高专项运动的理论知识、技术和战术,达到熟练程度,并能在比赛中运用和发挥;第三,使运动员掌握专项运动训练的组织和方法、知识和技能,培养运动员自主训练的能力;第四,对运动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优良的体育作风和顽强的意志品质。3.3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目标的区别分析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从根本上说,运动训练是为了培养为国争光的优秀体育人才。因此,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既是培养人的手段,也是提高人的身体能力和体育文化素质的教育过程。但两者培养的人的水平有差异:一是两者培养的对象不同;第二,他们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同。在达到个人最佳成绩的巅峰时,要保持住,尽量延缓身体机能的衰退和最佳成绩的下降,让运动员尽可能长时间地停留在巅峰。4组织形式的差异4.1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主要是形体练习。经常采用启发式教学,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独立锻炼能力,促使学生克服依赖性,增强主动性,减少盲目性,提高自觉性。体育课实施开放式教学,组织形式应多样化,注重个人爱好和特长的展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个性发展。4.2运动训练的组织形式在训练方法和手段上,运动训练注重提高专项运动成绩,精讲结合,注重发掘运动员的运动潜力,培养运动员勇敢、坚韧、拼搏的精神。运动训练课程以专业化、职业化为主,有利于发展个人的专项能力,巩固和提高个人的专项运动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