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治疗“寒包火”感冒的合剂处方。
这种内热外冷的感冒应该怎么治疗?在节目中,著名中医发热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首席专家、博士生导师周平安教授表示,他开的“感冒合剂”疗效非常惊人,大部分感冒发烧患者三剂即可治愈。“感冒合剂”由麻黄、生石膏、柴胡、黄芩、板蓝根、金银花、羌活、紫苏叶等十二味中药组成,具有散表寒、清里热的功效。
老赵见此,立即用纸笔抄下了“感冒合剂”的药方。可惜的是,电视屏幕上闪现的药方,并没有完全抄下来。而且原来的药方是由十二种中药组成的,但节目中只介绍了以上八种,其他四种都缺失了。既然真心想造福大众,全部公布出来岂不是更成功?
看完节目,老赵一直在想这个“感冒合剂”方子里到底有什么十二味中药。翻遍书籍资料,几乎一夜没睡,终于找到了方子的出处,主要是麻杏石干汤、柴葛吉杰汤、方静败毒散,加减了有咳嗽、咽痛等症状的药物。
1.麻杏石干汤由麻黄6克、杏仁9克、石膏24克、甘草6克组成。功能:辛凉,通便,清肺平喘。主治:外感风热,或风寒阻热,郁闭于肺,以及咳嗽、气短、鼻痒、口渴、高热不退、舌苔白或黄、脉滑。
二、柴葛吉杰汤由柴胡6克、葛根9克、甘草3克、黄芩6克、羌活3克、白芷3克、白芍6克、桔梗3克组成。功能:舒筋清热。主治:外感风寒、郁热证。恶寒渐轻,体热渐强,无汗,头痛,眼痛,鼻干,烦躁,失眠,咽干,耳聋,眼窝痛,舌苔薄黄,脉微红。
3.荆防败毒散由荆芥、防风、生姜、独活、柴胡、前胡、川芎、枳壳、茯苓、桔梗各65,438+05g,甘草5g组成。功能:散寒解表,祛湿。主治:流感初起,感冒等症,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剧烈,肌肉关节痛,舌苔白腻,脉浮或数。
基于以上三个治疗感冒的经方和常用药,老赵个人认为安教授的“感冒合剂”配方应为:炙麻黄5g、杏仁10g、石膏30g(先煎)、甘草6g、黄芩6g、柴胡6g、羌活6g、防风10g、板蓝根12。
以上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最好去医院治疗。但正如《刘太一谈养生的启示》中所言,老赵非常反对一生病就去医院,一到医院就输液。平时注意养生,保持身心健康最重要。可惜生病了,吃点中药都不行,更别说动不动就输液了。
防病是治病的根本前提,扶正祛邪是治病的基本思路。比如治疗外感高热,如果不强身健体,只退烧,可能会受伤导致虚损,病情就下去了。所以在治疗急性高热的同时,首先要增强身体抵抗力,同时要注意给邪气让路。一是揭邪,二是清内之热,用清热药解暑,三是泻火,让火邪被泻出来。这样,热邪就有了出路,正气不受损,疗效自然就好,对身体的伤害微乎其微。
那么,为什么冬天容易感冒呢?根据中医天人合一、五运六气理论,分析了北京、天津等北方地区的气候环境,即室内温度高、室外温度冷、温差大。人长期生活在室内,在较温暖的环境中,毛孔是张开的,而室外温度低,必然容易着凉。在这样的情况下,北方感冒患者的特点都是内热加外寒,形成了“寒包火”的现象。正如隋代的《论邪气分期与气病分期》:嫁时有病者,皆因年龄不和,气节不足,人脾气暴躁。
最后介绍了感冒、风热、暑湿的辨证及防治感冒的两个治疗方。
1.风寒:恶寒、无汗、头痛、身痛、鼻塞、咳嗽、吐薄白、舌苔薄白湿、脉紧(轻按可感脉跳紧)。
风热:体热较重,微怕冷,出汗少,头胀,咯痰黄,鼻黄浊,舌苔薄黄,边红,脉浮(脉快,轻按可感)。
三、暑湿:发热、少汗、身痛、头晕、眼痛、口粘、胸闷、恶心、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腻、脉数。
第四,预防感冒。防风黄芪牛肉汤:防风10g,黄芪10g,白术10g,红枣10g,牛肉250g。此方出自经方玉屏风散:黄芪10g,白术10g,防风5g。
第五,治疗感冒。荆芥姜粥:荆芥(鲜8克,干5克),豆豉6克,薄荷3克,粳米30克,生姜七八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