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音疗法失传的原因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加,很多朋友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适。他们可能没有形成疾病,但是明显不舒服。如感觉疲倦、乏力、头晕、失眠、颈肩酸痛、消化不良、高血压等等。或者已经形成了一种慢性病,服用药物并不能解决所有的症状。有没有一种绿色、简单、无副作用的辅助疗法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对,就是音乐疗法,或者说音乐养生。

音乐治疗(保健)作为一门集艺术、心理学、医学、物理学于一体的交叉学科,虽未形成真正成熟的理论和应用体系,但却日臻兴盛。

www.5sleep.cn

“音乐疗法”诞生于二战,1980才传入中国。国外的研究水平远高于国内。国际上普遍认为中国没有独立的音乐治疗理论体系,但事实并非如此。

从《说苑》记载5000年前中国原始部落医生苗阜用竹制器械为病人治病,到《黄帝内经》记载2000多年前完善的五音疗法体系,中国的音乐疗法至少有5000年的历史,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系统流传下来。因此,恢复《黄帝内经》失传的五音疗法体系和中医基于天人合一整体观的音乐疗法理论,是每一个炎黄子孙,尤其是中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们研究了古代圣贤的文献记载,开始了千百年来追寻这首失落的生命之歌的旅程。

中医认为,天人合一,身心合一,人与自然、社会相互联系,相对稳定,才能防止病邪入侵。自然界有阴阳,人体有阴阳,音乐有阴阳。人的情绪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一种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的动态关系。“苏文?《阴阳大论》中记载:“怒伤肝,悲胜怒;快乐是悲伤的,恐惧胜过快乐;思伤脾,怒胜思;悲肺,喜胜悲;怕伤肾战胜了恐惧。当某种情绪过了头,导致生病时,可以用另一种“胜”的情绪来“转移”、“限制”或“平衡”,使过度的情绪得到调和和平复。这些都是我们的祖先在大自然老师指导下的智慧结晶。

中国的音乐强调“中和之美”,古代圣人“礼记?《乐记》认为“乐达天地之和,与人之灵相通”,“凡声起于人心;人动则物顺;情以物动,故以声形。音乐注重和谐自然,不追求强度。通过音乐可以观察社会风气,衡量社会的道德情操是否健康。所以,中正雅乐可以平衡人的身心,协调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在现代生活的繁忙节奏下,各种培养学生健康的方法应运而生。《黄帝内经》说,“圣人混治,各有其位。音乐健康是一朵奇葩。从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中追溯音乐养生的目的,探讨这一传统的研究与发展,意义深远!

音乐疗法在中国的起源

在古代,10万年前的中国山西出现了一个石墩(图1),表明人们已经懂得利用石墩来放松身体。万物生于大地,连接四面八方,连接天与地——加上接下来的十方,可以连接起来。考古学家证实了“原始先民吹,民围火听”的传说,由此可知,傅“造棺包治百病”的历史传说应该是真实的。根据实证,古埙、撮咽、葫芦笙等地方音能入脾胃,对脾胃有极好的理疗和养生作用。

宫上角筝语

图1石城

贾湖骨笛(图2)出土于距今7800年至9000年的同时期最丰富的史前聚落遗址贾湖遗址。贾湖骨笛的诞生无疑为我们研究中国音乐和乐器的发展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贾湖骨笛作为一种罕见的史前神器,是中华民族从蒙昧走向文明必须攀登的第一座珠穆朗玛峰,对中国的礼乐制度、中国本土的道教和道教,乃至整个中国的文化和文明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草药音乐

图2贾湖骨笛

五千年前的原始氏族社会,有一个叫苗阜的医生,他演奏竹器给席地而坐的病人治病,来的人越来越多。如《说苑》中记载:“听说古时候医生叫苗父,苗父也是医生,以坎为座,以秸为狗,北愿,作十言,扶举之人皆从容如前。”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三皇五帝时期,圣人通过设置五音十二法(六对六法),试图理顺人体的十二经脉(柳荫经、浏阳经)。在大禹治水期间,大禹发起了“卜钰哥”来医治万民之疫。说明到了这个时期,音乐治疗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方法。

黄帝研究五音对应五脏的理论,用五音治疗疾病。其传承后,约2000年前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写有部分内容。《黄帝内经》,其中* * *有11115段讲述了性情与脏腑的对应关系(不包括五运六气七大经中以性情术语命名时序的部分),为音乐治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如:

《苏文阴阳大论》说,“东方之风……色淡,声角……北方之寒……色黑,声羽”。这段话讲的是五方五藏五音的对应关系。

《苏文论五常政权》:“调和之规”...它肮脏的肝脏...它的声音商数...干流的规律...它肮脏的肾脏...其音羽宫……”这段话其实讲的是五行不足时,用五音调理五脏的方法,比如用两角商调理肝虚。

《灵枢·邪客》第七十一章高波答道:...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道六法,人有六腑……”。这段话讲的是五音对应五脏,六律对应六腑,旋律对应脏腑经络的原理是天人合一。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根据二十五音律动名词的名称将阴阳二十五种人进行分类,可见气质与人体的密切关系。

景悦是六经之一。六经,即《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景悦》。先秦时期就有《乐经》,这不仅见于传世文献《庄子天下》,而且在郭店竹简中也得到了证实。《史记·乐书》论述“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征为物,羽为物。五不乱,则无尴尬之声。宫乱则荒,君骄则乱,商乱则恶,官坏则乱;角乱则忧,其民则怨;征乱是可悲的,勤政是应该的;羽乱则危,其财则乏。五者皆乱,互相重叠,谓之慢。如此,国家必亡。”说明在先秦时期,音乐可以平滑人的情绪,规范人的道德修养,有利于社会稳定。

草药音乐

度量衡的混乱导致了音乐疗法在中国发展的失误。

据说在古代,真正好的中医是用音乐而不是针灸或中药。曲终,安退。《左传》说,音乐味如药,能使人健康长寿。但这种显著的治疗效果是在先秦时期和《黄帝内经》形成之前就有了,后来逐渐失传。后世只有零星的传说。唐代孙思邈创立了用声波养生的六字诀,宋代以后甚至没有记载。

究其失传原因,笔者认为与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度量衡和音乐标准混乱有关。为什么度量衡对音乐很重要?这就涉及到标准音的问题。比如西洋音乐,把440Hz的音作为A音,用440Hz的音叉调音各种乐器。在中国古代,这种标准音是用一种固定长度和内径的簧片来记录的,称为“黄钟簧片”(图三)。

如蔡邕《月令章句》说:“黄钟之管长九寸,径三分,围九分。其余的稍短(逐渐变短),但大小没有增减。”这种长度和内径固定的笛子,有其固有的振动频率,演奏出来的声音就是标准音。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动荡和战乱,各国都有自己的度量衡标准,于是出现了标准音的混乱,最终导致了“礼崩乐坏”,音乐疗法的体系逐渐失传,出现了断层。

www.tiganyinyue.com

图3玉管

《黄帝内经》记载的只是理论部分,还有很多缺失的部分。

根据音乐的定义重新寻找标准音

古代的音阶可以分为五类:锣、上、角、筝、于,可以用来演奏各种乐器。但是由于地域发音不同,会有一些细微的差别,很难识别他们的标准。

如何找回失落的标准音,是恢复中国传统音乐治疗体系的关键。《史记·乐书列传》说:作为一个音乐家,血液是动荡的,精神是和谐的。故“宫”动脾以和义,“商”动肺以和义,“角”动肝以和仁,“征”动心以和礼,“羽”动肾以和智。所以,音乐是那么的内有帮助,外有不同;上事至寺,下改李殊也。本文不仅给出了音乐的定义——动荡的脉络、流动的精神,而且给出了宫、商、角、征、羽五音的作用。

上述文字中的“狂暴的血液”一词尤为关键。现代音乐给我们的感觉只能是调节心情、情绪、缓解压力,或者振奋精神。简而言之,与中医“心”的功能活动有关,但不能“震血脉”,没有治疗作用。

中医说“心主神明”,是指心主神明的精神、意识、思维等高级生命活动。在后天八卦中,心在顶,如下图:

心属火,火上炎,说明我们现在的音乐水准太高,容易进入“火”的位置,不能再或少影响其他经络和脏腑。如果能把标准音降下来,应该能再次达到“湍血”、调理疾病的效果。

动荡脉的原理在于:天人合一。

为什么音乐可以「震血脉,流精神」?这与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有关。

在古代,主管音乐的法和主管天文的历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一起研究的。《后汉书》法(图四)载有“法为骨灰所占”之法。在密封性能好、温湿度变化小的房间里,将十二个木箱按一定方向排列,箱面做成倾斜状,将十二个法器管按顺序排列在桌子上,不同长度的管上覆盖法器。这说明每个节气到来的时候,天地之间会有不同频率的波动,会诱发律管相应的振动,使灰飞出来。

同时,这种天地间的频率千百年来一直作用于人体的经络,震荡着经络的血液,逐渐形成了音乐声波频率“湍血”的规律。《道德经》“大象无形”正是这一规律的真实写照。

如果能找到“脾、肺、肝、心、肾”经络中气血汹涌的频率,那么这些频率就是“宫、上、交、正、郁”五音的标准音。这里的五音相当于天地之间的* * *振动频率,经络相当于节奏管,经络中的气血相当于节奏管中的草木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