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和道家有什么联系?

道家思想

提到道教,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在中国土生土长的唯一宗教——道教,让人想起中国传说中那位须发皆白、仙风道骨的老先生,想起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笔下那位手握仙尘、神通广大的崂山道士,想起现实中那位顶礼膜拜、占卜吉凶、祈求上帝治病炼仙丹的羽化法师...

道家其实是指先秦诸子百家中的一个学派,而道家只是在汉末才兴起。道家学派由先秦思想家老子(李明儿,柏杨,,约春秋末期,生卒年不详)首创,在《庄子》(周明,字子修,约公元前369-286)中得到继承和发展。后来,人们把以老庄“道”论为宗旨的学术流派称为道家。

秦汉时期有一个“黄老学派”,叫黄帝老子,以说明道教起源于黄帝,但那只是一个假象。就道家思想的基础而言,道家的开山之作只能是《老子》,这是中国早期的一部思想深邃、独具特色的哲学经典。《老子》一书只有五千字左右,围绕“道”和“德”系统阐述了老子的思想。后来人们习惯称之为《道德经》或《老子五千篇》。由于道家崇尚老子,西汉司马谈在《论六经要义》中开始称他为“道学家”,而《史记·太史公序》、《汉书·艺文志》则正式称他为道士,列为“九流”之一。因为道家思想的核心离不开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学,道家哲学的主要精神贯穿于道家之中;我们可以看到,道教以老子为祖,尊老子为皇位上的老先生,把他的《道德经》作为主要经典之一。所以一般把道教归为道教。

在老子之后,许多学者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如杨朱、宋硕、殷闻、彭蒙、沈导、田篇等。他们大多就读于齐国的稷下学宫,这是战国时期各个学派聚集的学术中心。人们通常称之为“夏姬道教”或“黄老学派”。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最重要的人物,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庄子》这部不可多得的著作中。他用生动的语言探索和阐述了许多深刻的道理,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人生哲学,使道家学说更加完备。他的学术思想对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影响很大,所以人们也把道教称为“老庄之学”。

20世纪30年代,胡适在北大《中国中世纪思想史讲义》中对道教的中心思想作了高度概括,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

(A)对自然变化的世界观,

(2)善生守信的人生观,

(3)自由放任的政治观。

如果说以老庄为主要代表的道家是因为玩世不恭而远离政治,注重追求内心的自由、清静、返朴归真,那么汉初的黄一家则开始干预政治,继续兼容并蓄,博采众长,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从而获得了统治者的尊重。

秦亡汉盛,社会百废待兴。随着秦二世的灭亡,法家思想变得声名狼藉。而儒家则因其复杂琐碎而一时无法为统治者所欣赏;相比之下,道家思想只是因为它是清静主义,简单易行,有利于人民的休养生息;此外,以刘邦为代表的汉帝国的创建者大多来自下层社会,所以朴素大方的道家思想更容易赢得他们的青睐,这可能是汉初黄老研究兴盛的直接原因。西汉初年,宰相曹参采用黄老的改功之术治理国家,受到人民的称赞。到了文帝,又鼓吹黄老之论,主张“无为而治”。因为窦太后也是“善黄老之言,不言(岳)儒”,景帝和太子(后来的武帝)只好“读黄帝和老子,尊其技”(史记,外戚世家)。这种被后人称为“文景之治”的盛世,与文帝、景帝时期所采取的清静之治不无关系。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道家思想走向衰落。大致在东汉时期,道教开始分化,一方面向仙魔化、神秘化方向发展,形成了中国本土宗教——道教,与佛教相抗衡;一方面,它与儒家道统相结合,形成了魏晋时期道家思想的新形态——玄学。

汉魏时期社会动荡,各种思想开始活跃,道教在魏晋以玄学的形式重新登上历史舞台。道教作为道教的另一个分支,也发展很快,但从理论贡献来说,远不及玄学。魏晋玄学以复兴老庄的思想取代了汉代的占卜神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有:言和、王弼、嵇康、阮籍、向秀、郭象。玄学学者将老子、庄子、周易称为“三玄”,用自己对老庄的理解诠释儒家经典,形成儒道结合的思想格局;同时,他们用淡泊自然的人生态度来拯救被儒家压抑的人性,试图摆脱儒家所提倡的繁文缛节的束缚,追求超然开放的人生。可以说,道家思想从产生到魏晋时期,经历了无数次的政治变革和无数次的考验,呈现出一种遇事从容、危机冷静、从容应对世界的人生态度。

唐宋时期,统治者赋予道教更高的地位和荣誉。因为老子姓李,和唐朝皇室同姓,统治者为了抬高自己的背景,就自称是老子的后代。首先,唐高祖规定了三教的顺序,把道教放在儒教和佛教之前。随后,唐高宗封老子为“太上皇玄元”,并命令进贡者查阅《道德经》。唐玄宗不遗余力。他直接把道士当成了皇族的家人,在全国各地修建了轩辕大帝庙。他还相继尊崇道教名人,修建道观,设立玄学殿堂,设徒取经,向老庄学习,并亲自注释《道德经》,命百姓家中各留一本,以弘扬道教思想,不断提高道教教义的地位。唐武宗一即位,就把老子的生日2月15日定为“成圣日”。更有甚者,唐朝很多皇帝为了长生不老,热衷于服用道士炼制的仙丹。最终,他们因服用长生不老药中毒而提前结束了生命,唐太宗、唐武宗、唐玄宗等皇帝也是如此。宋朝的统治者沿袭前朝的做法,极力与道教联合。宋徽宗甚至让和尚和尼姑穿道袍。

正因为如此,唐宋时期成为道教,尤其是道教的鼎盛时期。然而,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即使在极力将祖先认同为道教的李唐时期,统治者仍然实行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政策。宋代以后,儒学的新形态——宋明理学的兴起和不断发展——形成了儒学一统天下的思想格局。后来清朝统治者采取了重佛抑道的政策,使得道教在皇族中的地位日益下降。

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体系中,道家思想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如果像有些学者认为的那样,文化思想分为刚柔、明和隐,那么,相比之下,儒家的刚健、有为、进取、入世的精神更为突出,而道家强调的则是臣服、无为、隐退、隐蔽的精神。人们常说秦汉以后没有“纯儒”,也可以说秦汉以后没有“纯道”。儒道两家互相排斥,互相吸收;两者相互对立,又相互交融。它们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说,儒道是一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它们就像汽车的两个轮子,鸟的两个翅膀,缺一不可。即使在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的时期,道家思想也没有消亡。它以各种形式渗透到儒释道之中,渗透到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无形中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态度,体现了道家思想的隐性特征。

儒家和道家,一个是刚健有为,一个是逆来顺受;一个是入世后的进取,一个是隐退,这才是他们实现沟通互补的真正前提。所以,中国古代文人很多可以入世后成儒,出世后成道,或者融儒道于一炉,逍遥自在,自由前进。

从历史渊源上看,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奴隶制的逐渐瓦解,中国进入了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一些奴隶主和贵族逐渐失去了原来在经济和政治上的特权地位,沦为穷人或奴隶。他们有的把草当茅屋,一起犁地,隐居起来。在《论语》中,他们被称为“隐士”或“隐士”。这些人对弱肉强食、混乱不堪的现实社会强烈不满。和孔子、孟子、老子、庄子一样,痛斥“天下无道”!同时,儒家和道家走了两条不同的道路。

儒家面对现实社会,试图探索一条改造客观世界的道路,哪怕是个人修身养性,最终也是为了治国平天下。孔子认为他和那些隐士的区别在于他是“不可或缺的”(《论语》)。用孟子的话来说,就是:“孔子能为官,止之,久止,速止。”孔子一直主张:“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但事实上,无论世上有没有路,他似乎都无意隐退。为了改变这个“无路可走”的世界,他虽然处处碰壁,却百折不挠,骨子里依然有着同样的力量:“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在这方面,孟子并不逊色于孔子。在他看来,无论成功还是不成功,无论什么时候遇到麻烦,什么时候开悟,都不应该逃避这个世界;他主张用自己的方法“统治世界”,实现自己的“王道”理想;并扬言“要想统治世界,当今世界还有谁?”(《孟子·公孙丑》)他无意隐退。

面对残酷的现实,道教深入人心,从自然中寻求一条自我救赎的人生道路。根据《史记》、《老子列传》和《庄子》对朝鲜的适用记载,老子本人是一位“隐逸君子”。相传他在周朝做图书管理员,孔子向他要“礼物”。后来他退休了,写了一本书《老子》。庄子曾在宋代担任漆园的管理员。辞职后,他说自己“一辈子不做官,好快我的志向”。他宁愿隐居在简陋的胡同里,借米充饥,自己做草鞋,过着清贫的生活,也不愿在楚威王的高薪邀请下,走到楚湘的位置上。从老子的无为自然、自私无欲、温柔守女的思想,到庄子的无为无我、无名无欲、逍遥自在的精神境界,无不显示出道家与儒家的不同。道教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顽强地守护着人类精神的尊严,孜孜不倦地开垦人类精神的荒漠,拯救生命于一切无法消除的痛苦和灾难之中,超越生命和世俗情欲的困境,使人获得一种宁静、自由、圣洁的心境。老子和庄子都是隐士,但又不同于一般的隐士。他们的隐退不仅仅是为了逃避无法改变的恶的现实,也不仅仅是为了避免作恶和帮助他人,更重要的是寻求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自由。也许正因为如此,在《韩非子》的杰出学者名单中,道教已经从孙山中掉出来了。可以说,春秋战国时期涌现出的大量隐士的现实生活,以及以老庄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个人经历,是道家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而孔孟则远离隐士的生活体验,所以他们的思想历程必然与老庄不同。

荀子是战国末期的思想家,他总结了先秦诸子的思想。他在《揭秘》中谈到庄子时指出:“庄子盖天,不知人也。”这意味着庄子只注意到了代表自然的“天”,所以他忽略了“人”,也就是他用自然掩盖了人。荀子进一步指出,像庄子那样理解“道”,只能是一种顺应自然。其实荀子只看到了问题的一面。在问题的另一面,庄子沿着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对人的精神自由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极大地推进了人对自身的认识。这怎么能说是“躲在天上不认识人”呢?

现实社会中,人们经常用“消极”、“厌世”等词汇来形容道家的人生哲学。其实这里有一些误区。只要深入到道家博大精深的人生哲学中,就不会贸然使用“消极”、“厌世”等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