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菩萨的起源(观音菩萨的起源是道教还是佛教)
闽幸福石雕
关于观音菩萨的来历,佛教中众说纷纭。有人说,观音原是轮王之子,名不逊。与父亲、弟弟一起随释迦牟尼出家,修成正果。轮王成了阿弥陀佛,弟弟分别成了观音菩萨和大势菩萨。有人说观音原是苗肃穆王的女儿,名叫苗英。她的父亲为她结了婚,但她不想结婚,所以她逃到了荒山去练造房子。这是佛家的说法,但观音真的是佛教徒吗?
人们一直在争论观音菩萨是道士还是佛教徒。世人大多认为观音菩萨当然是佛教人物。在佛教中,他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领袖阿弥陀佛座下的最后一位菩萨。与气势磅礴的菩萨一起,是阿弥陀佛身边的威逼菩萨,也被称为“西方三圣”。
闽幸福观音石雕
当然,也有关于观音为道教的传说。相传在殷商时期,有一位女真人修炼普陀山。因为纣王没有办法,她经常伤害人民。女娲娘娘教她千手万眼的航海之术,并引导她向元初的佛祖学佛成仙,因此被称为善良的航道人。然后看起来他其实应该是道士。
但看过《神化演义》的人都知道,观音菩萨的前身是慈道人,昆仑十二仙之一,在普陀山罗家洞修行,没有弟子。观音菩萨因为神化的一战,得到了西方道士的青睐,然后抛弃了道教的方式成佛,把男人变成了女人,最有名的叫“大慈大悲观音”。那么,你说,观音是道士还是佛教徒?
观音菩萨的真实身份是道教还是佛教?其实从客观的角度来说,首先要了解道教和佛教的区别,从观念上加以区分。
观音菩萨像
佛教和道教的区别如下:
对待生死的态度:佛教追求的目标是“涅槃”,脱离生死轮回。佛教认为人生是苦的。生是苦的,死是苦的。而且这种煎熬是无止境的,处于一个无止境的生死轮回中。只有达到涅槃,才能脱离生死轮回。那么如何达到涅槃呢?也就是人要“悟”。佛,觉也。说到底,是对人生苦的体悟。佛教认为,当你真正意识到生活是苦的,你就“醒了”。这是佛教的核心思想。道教对生活普遍持积极向上的态度。这是道教和佛教乃至其他宗教最大的区别。比如基督教认为人天生原罪,生而赎罪。佛教认为人生是苦的。就是通过修炼达到长生不老。道家修行秘笈里有一句话,“做人,成仙,全是阴阳颠倒”,道教就是这样达到长生不老的。这句话源于中国的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的基础理论。
道教和佛教最大的区别是“道教说的是今生,佛教说的是来世。”佛教说来世,劝世人忍耐。所谓这辈子的罪,来世的报,这辈子就惨了。简而言之,它的目的就是把希望寄托在来世。道教则完全不同。所谓修炼成功的第一步,就是长生不老。道教讲究今生,说到来世就相信长生不老。反正来世不死。且仍需禁欲,心中只有佛,死后坐化,留下舍利子,莲王座投胎;道士没有那么严格,比较踏实,有助人为乐的信念,注重修炼,最后脱颖而出,一飞冲天。
基本区别在于:道教主张以生命为真理,追求延年益寿,长生不老。道家认为,人的生命是由生命力构成的,身体是精神的居所。要长生不老,就要形神双修,即“内修”和“外修”。佛教与道教相反,主张“无生”,认为现实是众生苦海。人对现实无能为力,只能忍。要忍,就要放弃各种欲望,把希望寄托在来世,追求超越生死轮回的“苦海”,进入涅槃般的木(无苦的极乐世界)。可见,道教主张追求现实生活,而佛教则主张摒弃对现实物质的追求,注重精神修养和对来世的向往。佛教,以慈悲为怀,摒弃邪阳山的教条,因果轮回的法则令人钦佩,这也是佛教的生命力所在。与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相比,佛教少了些野蛮和排外,多了些异国情调。
观音菩萨的来历我们无法考证,但从概念上看,观音属于佛教。纵观中国佛教道教的古今历史,可以看出一些渊源。佛教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它起源于印度。按照悉达多的修行方法,发现了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了生死和苦难,破除了一切烦恼,最终得到解脱。道教有1800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的一个地方宗教,受到很多神的崇拜。所崇拜的神灵是道教信仰“道”的人格化。佛教引导人修心以达到开悟的境界,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引导。道家是现实主义,推动了阴阳五行乃至中医的发展。中华文明的多元化发展和传承,离不开我们宽容的心态,所以外来宗教能够在中国得到发展和融合,这就是宽容的智慧。佛教和道教能成为中国迄今为止的主流宗教信仰,说明它们是符合人民意愿的。从哲学的角度来说,存在就是合理,合理就是存在。很多人信仰宗教,但对宗教的理解是肤浅的或片面的。比如在闽南,人们经常同时供奉观音和土公。实际上,它们属于佛教和道教。从这个角度来看,人们愿意相信任何符合他们愿景的宗教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