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金庸武侠描述?
金庸凭借他的十五部武侠小说,成为无可争议的武侠小说大师。
还有很多金庸同时代的武侠小说家,如梁羽生、古龙、黄易、温瑞安等。为什么勇脱颖而出,成为武侠小说界的泰山北斗?
因为金庸的小说魅力无穷。他的小说苍劲有力,雄心勃勃,开放封闭,充满江湖爱恨情仇,宫廷宫廷秘史,战斗中的文艺,谈笑间的哲理内涵。他的小说受欢迎的原因有很多,但就小说本身而言,它首先是一部武侠小说,“武侠”是武侠小说最基本的元素。人们爱看武侠小说,正是因为书中的人物吸引他们展示武功。人物打斗激烈紧张的气氛让读者热血沸腾,打斗中恐怖的场景和细节栩栩如生,让读者身临其境。
大部分武侠小说中都有武打的描写,一般武侠小说对“武打”的处理方式有三种。一种是“照本宣科”,即按照中国武术各流派如平江的拳法、剑法来写。这种方法虽然中规中矩,很实用,但是太死板,没有想象的空间。二是“离奇夸张”,即作者大胆想象人物武功飞进地面,无所不能,如朱桓楼主写的《蜀山剑侠传》。这种离奇夸张的武侠描写虽然华丽活泼,但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东西让人记住。第三种是“避实就虚”,即速记招式,重在刻画气氛和场景,如古龙的作品。这种写法虽然巧妙,但缺少武侠小说中“武”的精彩描写。这三种描述武侠的方法各有千秋,然而,它们都没有“武侠”的内在含义,也没有太多值得探讨的地方。
金庸武侠小说突破了这些局限。他的创造力是富有想象力的,就像天才的一笔。武术、习武、打斗的很多场景和细节都很惊艳。同时,小说深刻的文化内涵、艺术内涵和来自武侠的哲学气息令人回味无穷,叹为观止。
一、金庸小说中的武侠哲学美
中国的哲学,从早期的阴阳、五行、道、气等哲学称谓,到魏晋玄学、宋明理学、王陆心理学、道家神仙养生理论、佛教禅宗意识,无不体现着东方文明的深邃与神秘。受中国哲学精神的影响,中国武术文化有其神秘性,这在金庸武侠小说对武术的描写中尤为突出。
金庸小说中的武侠,既是文化艺术美的体现,也是哲学美的体现。哲学是人类思想领域最美丽的花朵,表现为思维美、思维美和智慧美。这种美是一种人性美、境界美、自由美,具有培育智慧胚胎、培育幸福心灵、开辟美好生活的奇特功效。
如果说武术的文化艺术美是技术进术的体现,那么武术的哲学美就是艺术进道的体现。道家有句话:“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即万物皆生于道。既然条条大路通,那么武道和文艺之道也是相通的。
金庸对武功的描写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武功境界,这也是他们的人生境界。从武侠看人生,最精彩的描写是孤剑求败的境界。
剑-在虚弱的王冠前
“勇猛无敌,用于弱冠前与和硕抗衡。”
年轻的时候独孤用的是一把无敌剑,把头发吹断了。“勇猛刚强,所向披靡”既是对剑的描述,也是他这一时期性格的写照。此时的独孤是初出茅庐,血气方刚,初生牛犊不怕虎,打起仗来勇猛无比。
软剑(魏紫软剑)——30岁之前
此时的独孤经历了一次青春的求败冲动,痛定思痛,不再盲目冲锋。他已经明白了剑的刚性的对立面——柔软,懂得了如何温良恭俭让,变得凶悍锋利,变得刚柔并济。
重剑(黑铁剑)——四十岁之前
“重剑无锋,巧思不灵。”
此时的他已经摒弃了浮华俊朗的剑法,剑法趋于实用,一招一式,自然易举,达到了返璞归真的境界。在经历了成功与失败,喜怒哀乐,酸甜苦辣之后,他的人生开始回归。
木剑已经四十岁以后没有剑了。
此时的他虽然年事已高,精力日渐衰退,但对剑的修炼却更加深厚,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即以万物为己剑,手中无剑,心中有剑。此时他不需要武器,两手空空其实隐含了庄子“不为物役”的哲学,即不为外物所奴役,一切尽在掌握之中。这个阶段代表了老年人的智慧,丰富的阅历,渊博的知识,是努力之后回归自然的领悟。
武术素养的循序渐进,就是人格素养的循序渐进。自然,习武越久,悟性越深,人格修养也是如此。即使像张无忌这样的大师,如果不是从小受到谢逊的逼迫,也不可能学会武功。尽管他武功深厚,但他的武学修养和人格修养都无法与张三丰相比。正如张翠山所说,他永远赶不上他的主人,所以他只能跟风,跟风。他的悟性自然不如张三丰,更多的是从武术中学习。因此,学识渊博的张三丰能够创作出太极拳。即使一个少年极其聪明,也只能是少年中的佼佼者,而不是江湖中的佼佼者。这种写法就是技术入艺,艺术入道的轨迹。所以即使是圣人孔子,也是“十而五为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听,七十而随心而不逾矩”,而不是年轻。
金庸小说中有很多地方体现了武侠的哲理美。比如《笑傲江湖》中,冯清扬对令狐冲说“学剑用剑只是第一步,什么都不要做...独孤侠是一个极其聪明的人。学习他的剑法,是以“悟”字为基础,从不背。当你熟悉了这九把剑的意思,你就什么都不能做了,就是把所有的变化都忘了,也就无关紧要了。面对敌人的时候,忘记的越干净彻底,就越不会被原来的剑法束缚……”冯清扬的仗剑之言,是对那些守旧僵化的人的打击。人类所有的技能和知识都是背不下来的,固守着现成的招数和风格。相反,他们应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灵活运用。是他们明白了道理,师傅才成为师傅。
金庸武侠试图通过有限的具体“痕迹”去寻找中国哲学精神中无限抽象的“道”,揭示哲理人生,远胜于一般武侠小说中的武侠描写。这种描写反映了人生从武艺的循序渐进,反映了人在岁月变迁中的广博知识和深厚修养。读者不仅看到了精彩神秘的武侠,更体会到了人生的真谛。
二、金庸小说中的武侠之美
人物是现实主义的重点。描写性格可以揭示这个人的内在精神状态和本质。金庸独特的大旗,夸大了人物的武功,将书中人物的性格与自己所学的武功紧密结合,形成了武侠小说世界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武侠本身没有个性,只是人物自觉不自觉地根据自己的个性选择了某种武侠。这种武打风格与人物自身性格相吻合,使用起来得心应手,从武打的选择和运用中透露出人物性格。金庸小说的独特之处在于,从武功的选择中了解人物的性格,从武功的展示中把握人物的内心活动。
金庸用武侠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见于他的* * * *书《剑侠情仇》。
英雄陈家洛,使了百花错拳,”...这一拳不仅包罗万象,而且它的美是一个“错”字。一举一动都似是而非的带着各派正宗的祖传技术。当对方以为是招时,当他们举手迎击时,才意识到来自叫法的方位手法完全不同,其微妙的目的在于“似是而非,出人意料”的性格。别人只说自己的拳脚都不对。恐怕就是因为打错了所有的号码,让对方防不胜防……”
这段话说的就是百花搓拳的精妙之处。虽然不是文中最厉害的武功(后来陈家洛自创的“知牛掌”影响深远),但它与陈家洛和他的师傅袁世孝的性格和人生经历密切相关。
“百花错拳”“百花错拳”易为敌,“错”字难挡。武术的本质在于一个“错”。而武功的主人一辈子都在做错事。武侠与人生相辅相成,演绎一个错的因果。的母亲关明美是陈的妻子。虽然她生下了陈家洛,但她并不爱她的丈夫。相反,她想念陈家洛的养父袁世孝,而陈家洛是在父母和主人的三角恋中长大的,所以他的出生是错误的。虽然他是红十字会的首席舵手,但这不是他个人的意愿,而是形势所迫,所以他大哥的身份也是一个错误;他对霍青桐一见钟情,并发现霍青桐和女扮男装的李沅芷走得很近。他没有调查清楚就误解了她。纳木索伦想离开他的女儿去帮助他,但陈家洛改变了主意,并因难以启齿的个人原因拒绝加入霍青桐。在辜负了霍青桐之后,她辜负了她的姐姐香香公主。认乾隆为兄长,天真地以为乾隆会改朝换代;盲目信任乾隆皇帝,出于政治目的把搭档推向火坑。毕竟,陈家洛是一个天真的学者。他的软弱和幼稚,让他从一开始就迈错了步子,一步步走向错误的深渊。他的人生是错误的人生。
《百花错拳》其实是对他性格和人生的暗示。
小说中“武功”与“人品”的紧密结合,在书中随处可见。郭靖为人忠厚耿直,洪七公就教了他简单实用的“降龙十八掌”。龙族的十八掌很简单,变化的方式很少,而且直,符合郭靖的性格。所以郭靖用起来得心应手,加上降龙十八掌,成为武林盟主,被誉为“北侠”;令狐冲是一个不喜欢被束缚的浪子。笑傲江湖无拘无束,不受江湖规则的束缚。《独孤九剑》随意性强,与他的性格相似。无尘道士性格直爽,没有耐心,所以用“斗篷剑”;两代情机智幽默,所以用铁锅做武器;欧阳锋阴险狡诈,善用毒;杨过为了爱情流亡了16年。他尝过离别的痛苦,有过念念不忘的经历。因此,他能创造出强大的“暗掌”。“黯然掌”出自江淹的《别府》、《黯然掌》、《黯然掌》,这种掌法的核心在于“黯然掌”。就连掌法创始人杨过在分别16年遇到小龙女时也是喜出望外,失去了思念的痛苦,无法发挥武功的威力。可见,只有为思念而悲伤的恋人,才能发挥它的力量。
金庸把人物的性格和武侠结合起来,写武侠也是对人物的刻画。武术不仅仅是用来战胜敌人的,它还成为了人物的影子,人物的镜子,跟随着人物,时刻反映着人物的性格,喜怒哀乐。武侠成了人物命运的写照。这种独特的侧面描写手法,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使人物更加生动逼真,激活了读者的想象力,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在正面描写中起到了不可替代或难以替代的作用。
第三,金庸小说中武侠的文化艺术美
文化艺术之美是人的本质力量通过艺术形象在艺术作品中的感性显现。只有通过欣赏艺术形象,人们才能感受到艺术作品的魅力。金庸独具匠心,将丰富的中国文化艺术融入武术,使各种文化艺术为武术服务。小说既表现了武侠的精彩动作,又透露出浓厚的武侠文化气息。
金庸小说中的武术与舞蹈
金庸的武侠,在很多场合,看起来不是武打,而是舞美。
武术和舞蹈有着密切的关系。武术是为了克敌害人,舞蹈是为了展示美。一旦隐藏了武术中的杀气,武术就会类似于今天的街舞、芭蕾,成为一种外在的艺术表现。
司马迁《史记》载“项庄舞剑,意为沛公”。从这里可以看出武术和舞蹈的关系。“庄是在生活。临终说:‘王与沛公饮酒,军不乐。请带着剑跳舞。王祥说,“答应我。”项庄拔剑舞,项伯拔剑舞,往往合翼,庄不许击。杜甫《看弟子舞剑平行序》一诗,生动地描绘了武术与舞蹈的结合:“多年前,有一个美丽的公孙,她舞着她的匕首,吸引了四方。观众就像迷失在他们之间的山,天地来回移动,随着她的动作。就像弓箭手射下天空的九个太阳一样明亮,就像龙翅膀前的天使一样迅速。她开始像一个霹雳,发泄它的愤怒,结束像河流和大海的闪亮平静。但是那些红色的嘴唇和珍珠色的袖子都消失了,除了这个学生,没有人带着她名声的香味。这位来自白色上帝镇临颍的美人,依旧欢快地跳舞、唱歌。当我们回答彼此的问题时,我们一起叹息,为已经发生的变化感到悲伤。后宫有八千宫女,但没有一个能像公孙夫人那样跳短剑舞……”可见,武术和舞蹈是一家,凡是有观赏价值的武术都是舞蹈。金庸笔下的武侠是有观赏价值的,而不是纯粹的流血和暴力。
金石学大家陈墨说:“暴力有其独立的美学意义。这种审美意义主要表现在对暴力形式的描写上,而武侠主要是武术的艺术创造。在这方面,金庸是最杰出的一个。”金庸本人不懂武侠,但他用笔创造了很多精彩的武侠。在众多武学中,最浪漫的莫过于古墓派的玉女心经。玉女心经的威力远不如十八掌龙、六脉神剑、易筋经,但却是最浪漫的。好像是舞蹈本身,不是武术。这是林朝英为他自己和孤独中的王重阳设计的二重唱。林朝英把全真剑术和古墓剑术结合在一起,幻想着有一天能和自己心爱的人一起舞剑。她创作《玉女心经》不是为了战胜敌人,而是为了理解和安慰自己的相思之苦,所以它的动作就像跳舞一样,连名字都很美。若干年后,杨过和姑娘这对生死夫妻学会了玉女心经,将这门武术的魅力发挥到了极致。
《浪迹天涯》,杨过斜剑刺;小龙女挥剑直击。
《花前月下》杨过上下搏击,模拟冰轮横飞天际,清理地板的场景;小龙女的单剑飘动,像风中的花朵,来回摆动。
“喝着喝着”的招数,杨过举起剑柄,剑尖朝下,就像往水壶里倒酒;小龙女的剑尖倒过来,却原来是指着嘴唇,像喝了一杯。
杨过和姑娘在与金轮宗的斗争中,使自己变得不严肃,不紧张。反而深情羞涩,若即若离,所以患得患失。黄蓉看到小龙姑娘的脸颊晕晕的,害羞的,和杨过总是偷眼相视,附在她背上。虽是生死之战,却表现出男欢对女欢的喜爱。这不再是暴力血腥的打斗场面,而是杨过和小龙姑娘的对唱表演。两人舞姿万千,观众黄蓉被他们的舞姿所感动,回忆起当年与郭靖相恋的美好时光。在金庸的作品中,充满杀气和紧张气氛的打斗描写,变成了一对恋人姿态优美,默契配合,柔情无限。
金庸将武术与舞蹈相结合,使文字立体,并配以迷人的动态艺术形象,让人从武术动作的表现中体会到肢体动作的优雅,而不是暴力和血腥。
金庸小说中的武术与书法
书法和武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两朵奇葩。书法和武术都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从而形成了书法和武术两个丰富的理论体系。书法和武术虽然有各自的内涵和规律,但也是密切相关的。书法与武术内外兼修,技道并重,动作、力、美上的相似性为书法武术的创作提供了可能性。书法武侠在金庸小说中是次要的,只在少数几部小说的几个章节中提到过,但很典型,甚至更精彩。
古往今来,书法都是达到目的的手段。人们往往注重写作的结果——作品,重视形成的文字之美,而忽略了写作的乐趣。陈振濂教授认为,除了书法作品的形象之美,行为本身也可以表现出这种美,而传播过程中的“书写之美”——行为——不再仅仅是一种手段。“书写之美的形成,使书法从匠人的制作更接近文人的挥洒,打通了从文字到艺术、从空间到时间、从视觉形成(结果)到行为到无限可能的序列。”金庸把武术和书法结合起来,让人物在边写边打的过程中展现出了运动之美。
书法是以基本的点画为基础,如横竖点、笔画、钩,按字体结构组合成字,再按章法要求组合成篇;武术由踢、摔、刺等基本动作组成。,都是按照武术的要求组成招数,再按照运动规律组合成套路。金庸用武功招式展现书法中的基本点画,用草书、隶书、篆书的不同书写招式,展现不同的武功招式和风格。最典型的描述就是《神雕侠侣》中朱子柳对蒙古王子霍都的那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