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岩村简介

蜂蜜岩位于风景秀丽的四明山东南边缘。距宁波市区(县城所在地)35km,东经121.25分钟。北纬29度78分。米岩村建村近千年,村里90%的人都姓应。根据应的家谱,米芾在这里生活了870年。据查宋明清闽三代编纂的《密言石英族谱》记载,思明石英是河南汝南县南屯(今襄城县中顺乡)的名门。鄞州应氏起源于唐长庆年间(约公元820年)的应表公。官拜明州刺史,其子苏随父赴任鄞州,后定居鄞州。当初选择在广西印江(唐县)生活。当刺史第十二孙(约165438+2020年松石南迁时)应高,迁居密岩村定居。

根据他们的家谱,应氏族成员是这样描述的:左边的“青龙”(张西河的紫色气息来自东方),右边的“白虎”(金鸡山位于村庄的边缘),前面的“朱雀”(蜜岩池深如山谷,宽如河流),后面的“玄武”(龙山,王海剑和四明七十二峰),以及“狮子山”(即从米岩山顶向北看,正方向穿过米岩村的中轴线,对应北斗七星。狮子山是祭天的地方,有天坛,白象山下有祭地坛。此外,该村远离宁波市区(约35公里),与当时的鄞县支索溪保持一定距离。在农业生产上,该村地处漳水冲积平原,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霜期短,年平均气温约16度(如果这个数据可靠,那么这里就是宁波的避暑胜地),日照充足,作物生长期长,一年三熟,犹如世外桃源。

米岩村金鸡山脚下的海成寺(俗称道观)在山里养着大量的蜜蜂,蜜源充足。久而久之,蜂蜜溢出到岩石上,顺着裂缝流下,流进山脚下的清潭。村子南边的狮子山叫蜜岩山,山脚下的龙潭变成了蜜岩湖,所以村子取名蜜岩山。米岩山上的天坛是道观修建的,米岩村的规划布局是根据道教《内经》地图设计的。弥岩村的整体布局现在基本完整实属难得,1930年代日军入侵后仍有较为完整的村落格局更是难得。这背后或许有一个因素,就是日本人对米岩村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而避免了这场军事灾难。所以,总体来说,米岩村有着浓厚的道教养生色彩,结合景观,米岩的确是养生的天堂。

日本人在这里的存在并不是没有任何损害。据说这蜜岩池中曾经有一种鱼,叫蜜光鱼,因长期食用从山上流下的蜂蜜,使其鳞片闪闪发亮而得名,吃起来鲜美无比。有诗《一句缠绵悱恻的话把蜜给了岩蜜》,说“空岩蜂箱千只,曾存为霸王(原注:勾践尝九坛贡蜜于吴王)。春波新,是仙蜜鱼。”蜜鲭鱼是米岩村历史上最神秘的部分。据道书记载:“密岩山有石盒,盛仙蜜,曾移星。有石室,有神仙秘籍。”《丹山诗话》记载:“石室中藏有神仙秘籍。于禁时,王真入之,亦宋少虎之子。”蜜岩宝藏室里好像有个地方,但没人知道具体在哪里,但据说有四个可能的地方。第一,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从米岩山某处的挂壁溪中的米岩桥上隐约可见。清代著名的李洲先生(黄宗羲)曾经亲眼所见。第二,它靠近米岩古道上的一个凉亭。古道1.5~2.5米宽,直通天柱寺(山后茅阳,又名“和尚岭”),距密岩十余里,距大郊乡塘村五里。最高峰时有1200名僧人,包括天通寺密云禅师、重庆双桂寺破山禅师、朱禅等。此外还有谢全祖、何等洋人。也经常去天柱寺看看,看起来是人文胜地。后为四明武装部本部,后为“鄞县* * *生产劳动大学”。时至今日,仍有近30所学校建筑屹立不倒)。通往“天柱寺”的道路有三条,一条是官道,一条是禅道,还有一条是民间集资修建的。在被人们称为鄞州第一古道的公路边上,有四个亭子,即雷触岩、横山头、莫林和半路亭,暗号就在一个亭子附近。三是“双韭山房”。米阳曾经是名人、大师、官员争相居住的地方。“双九山居”原是王祖六世祖原泉别墅的名字,就在这座别墅里。全谢山太史王祖藏书5万册,为同时代图书馆之最。从南宋宝卿到明代嘉靖的四明方志共有七种,弥足珍贵。其中,凯庆思明国内仅有三套。第四,应桂馨(1876 ~ 1965438,又名应炳君、应奎成)创办的崇义派与应文生墓之间的暗道中可能有稀世珍宝。

为了得到这个地方的美味,日本人用手榴弹炸鱼。从此,蜜鱼所剩无几。但真正让蜜灯鱼灭绝的,是上世纪70年代交口水库的修建。大坝停水,破坏了蜜光鱼回归的栖息地,所以最终灭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