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道德课堂才是有效的道德课堂?

在新课程改革中,品德与生活课程以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呈现在我们面前。新课程更加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孩子在享受生活的同时接受道德教育。尽管在教学中课堂面貌和教学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我们不难发现一些由于教师自身的观念和行为而产生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课程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下面重点介绍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立足教材,落实课程理念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生活为基础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旨在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索、热爱生活的儿童。这是新课程标准对品德与生活课程性质的界定。通过对教材和新课标精神的学习,我们发现这门学科具有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活泼好动是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性格特点。如何利用好教材,引导孩子进行德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在活动中发展能力。品德与生活要重视引导孩子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索。教师要抓住学生童年生活的价值,把德育活动渗透到孩子的生活中,实现教材与生活的有效结合,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学习的榜样,促进能力的发展。

通过对教材的学习,我们发现《品德与生活》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通过各种与儿童生活相关的活动为载体,学生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会产生亲切的感觉,很容易与教材产生* * *声。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说教,将现实生活中具有教育意义的内容设计成活动教学的内容。通过搭建平台,使教材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机结合,从而突出教材的生活性,让低年级学生发展品德、智力和生活能力。

二,灵活运用对话教学策略,创设有效情境

对话教学是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通过师生与文本的相互对话,在师生体验的享受中创造知识和教学意义,从而促进师生发展的教学形式。因此,对话是师生通过平等交流,主动地、亲身地了解生活和教材的活动。在对话中,学生被充分视为具有独立生命观的个体,教学成为真正建构道德认知的过程。这样,学生对生活的讨论就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要内容,从而能够真实、现实地理解生活,提高道德意识和行为能力。

1.搭建平台,实施对话。

在《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搭建一个开放互动的对话平台,会让学生的视野更开阔,思维更发散,胸怀更宽广,创造力更澎湃,参与感更强烈。可以组织辩论赛,也可以进行模拟练习,为学生搭建对话平台。

2.把握生成,组织对话。

课前预设和课内生成是师生共同完成的创造性活动。课前预设一定要很有情境性和开放性,需要老师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自己的经验去构思。课堂上的“生成”不是没有引导的自然生成,而是在方向性、针对性的价值观引导下的自主建构。它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灵活实施预案,促进师生、生生、师生、文本之间对话互动,从而建立新认识、新体验、新情感的过程。

3.解读课文,注意对话。

文字是不确定的,同样的文字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从某种意义上说,文本的意义只能由读者来完全建构。因此,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是《品德与生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生面对文本时,不是单方面吸收文本所包含的信息,而是真诚地面对,学生与文本之间相互渗透。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文本超越了自身,因为它渗透了读者的意义;读者之所以超越自己,是因为他接受了文本的意义,拓展了自己原有的视野,回归自我,成为新的自己。因此,在这种对话中,教师应该走出“课本第一”,将课本视为“新的生命体”,带领学生体验阅读过程,与文本进行直接对话。让学生通过自主的言语实践活动,走进文本语言的深处,体验文本的情境和情感,在人与文本的“对话”和碰撞中,生成具有个性色彩的思想和文字。

第三,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1,“生活化”教学法

思想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活动课,需要围绕大多数学生熟悉、兴趣浓厚、贴近生活、价值观正确的主题。因此,教师在组织思想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的同时,要把握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当学生喜欢并认同课程时,他们才会有更多的热情和创新精神来参与课程。这种将知识引入生活,通过身边的事物来学习知识的学习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活动教学法

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教学中,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建立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素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减少自身的理论灌输,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学生喜欢的活动,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一切方法调动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证明,参加这种开放创新的课程,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调动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3.多媒体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生活中的快乐”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设施进行教学,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将快乐的场景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连。通过生活中的案例分析,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从传统教学模式下枯燥的板书,到信息时代的多媒体技术,通过更加生动直观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让课堂不再是一潭死水,而是充满活力。

总之,儿童生活的现实决定了道德与社会教学要关注和反映儿童生活的现实。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紧扣教学目标,千方百计创设符合幼儿生活的教学情境,让幼儿自主探索,合作发现,培养生活能力,提高道德水平,做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小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