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禅龙养生

《禅茶一味》用茶来助禅拜佛。在体味来自茶的苦与静的同时,也在茶道中注入了佛教的禅定,有利于茶人将茶道作为修身养性的途径,达到清心见性的目的。

这种养生思想不是道家提出来的。

这是佛教的茶养生思想。

茶文化与儒释道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有着丰富的思想基础,它融合了儒、释、道的思想和精华。儒家学说“中庸之道”以茶为修德;佛教中的普渡众生,以茶修性;道家的长寿、养生和“天人合一”的理念,以茶养心。儒、释、道思想相互渗透、相互统一,共同培育出茶文化这朵耀眼的奇葩,传统文化的百花园。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茶文化与儒道思想的关系,追寻佛道思想对茶文化形成的影响,进而深入了解中国茶文化的思想基础和形成轨迹,更好地弘扬祖国传统文化。

茶文化与道家思想

中国茶道吸收了儒释道的精华。佛教强调“禅茶一味”,茶是用来助禅、奉佛的。在体味来自茶的苦与静的同时,还将佛禅注入茶道之中,有利于茶人将茶道作为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从而达到体悟心志的目的。道家学说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注入茶人的茶道之中,确立了茶道的灵魂。同时也提供了崇尚自然、朴素、真实的美学理念和重生、重视生命、养生的思想。

1.道家发展观对中国茶文化的影响。

道家思想从一开始就有长生不老的概念。人怎样才能得道长生,得道成仙?道士的回答之一就是服用某种含有“元气”的食物,以求收到特效。正是在这一点上,茶文化与道教有了原始的结合。西汉胡居石在《食忌》中说;“苦茶,久食成仙。”五代毛文西提出,服茶可成仙。他在《茶树》中写道:“蜀崖州有五座蒙山,上有茶园,其中上有青峰”。说起地中之茶,“得一两,此处水煎可除痼疾;二两,当眼前没有疾病;三两,固为骨;四两是神仙。“服茶能成‘仙’,即地上活仙。可见,轻身化骨的效果早已被道家所理解,而饮茶则与道家的开悟成仙、羽化成仙的观念联系在一起。在道家看来,茶本身不仅和丹药、经书一样不同寻常,更是可以带领凡人登录神仙书籍的功能之一。喝茶可以不同凡响。有些道士为了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把茶当作甘露。

2.道家的养生观与中国茶文化。

道教的第一个宗旨是清静,这与春秋战国时期道教创始人老、庄的思想相似。老庄认为养生的关键是看破生死,珍惜名利,洗刷屈辱,保持一颗单纯专一的心。老庄的“戒欲”、“不与世争”,是一种符合自然规律的养生之道。只有“不如别人”,自得其乐,才能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所以,“静”是道家的特点。茶是唯一能补充道家精神的。喝茶的人是很自然的事情。茶树喜欢潮湿,因为它被云雾笼罩,生长在空气湿度大的山区。参与的人少,往往依赖宁静。喝茶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只有在宁静的心境中,才能品味到茶的真味,体会到品茶的本质,获得品茶的乐趣。只有静品,才能使人平静祥和,实现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进入超凡忘我的境界。陆通的《咏茶诗》、《写作》、《谢梦的建议》和《送新茶》,常被引为典故。诗人关上柴门,独自品茶,兴致无限。他每喝一碗茶就有一次细细的体会,一连尝了七碗茶。“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寂寞闷。三碗搜肠断,只有五千卷字。四碗光汗,人生不顺,散到毛孔。五碗筋骨清,六碗仙气。我吃不了七碗,但我觉得腋下有风在吹。”在冷静和冷漠中,他终于回归自然和现实。“安了解到数百万人在悬崖上丧生,遭受了巨大的痛苦。我向全民征求意见,但最后我一定要休息吗?”担心茶农的辛苦。唐代李,又名,唐代女道士、诗人,与“茶圣”陆羽交好。她写了一首《我很高兴陆鸿渐在湖上生病时会到来》,说“过去我曾有过霜月,现在在苦雾中遇见你,我还在生病,我要先哭。我欠道人们酒,我感谢他们的诗,我不小心喝醉了。更何况?”所有的诗都蕴含着道家的自然、清静、无为之感。

“静”是道家的一个重要范畴,被视为先天之精。静虚则明,明则通,“无欲则静”,人无欲,其心虚不言而喻,所以道家讲究排除杂念,获得内心的精妙。比如《老子》说:“要空,要静,同时做一切,我就看着它恢复。万物回归本源。说到底,就是静而不动。”《庄子》也说:“水静明,而精神好。圣人之心静如天地之镜,万物皆静。”老庄都认为,当空性造成,静性达到极致,我们就可以观察到,世间万物长大后都会回归本源。返璞归真意味着宁静,宁静意味着生命的复苏。静水能照出一切,精神进入空的状态,就能看到一切。圣人之心如果达到这种境界,就能像镜子一样照出世间万物的真实面目。所以道教非常重视“静”,把它当作一种功夫,一种修养。道教在养生的过程中已经非常熟悉茶的药性。当然也会发现茶的自然属性中的“静”与他们理论中的“虚静”有异曲同工之妙,自然也会将道家的思想追求融入茶事活动中。所以道教对中国品酒艺术境界的影响尤为明显。中国茶道精神的静,与道教有着密切的关系。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因为其淡泊、纯净、自然、质朴的品格与他们追求淡泊、清静、节俭、谦和的道德观念相吻合。从历代文人雅士的高雅意境中,我们不难体会到他们在清静中追求品饮所蕴含的“超凡脱俗”的魅力,自觉遵循茶艺和茶道的规律。这一切都渗透着道教的魅力和道教文化的色彩。这恰恰是道家文化的深刻影响和文人的潜移默化。

3.“天人合一”哲学与中国茶文化。

道家主张“天人合一”,“天”代表自然及其规律。古人认为“道”源于“自然”,即“道教自然”,不把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割裂开来,认为物与精神、自然与人是相互包容、相互联系的整体,强调物、我、景的统一。这一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对自然美的羡慕和钦佩。所以古人往往把自然界中的山水作为感情的载体,把感情依附于自然,顺应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受道家“天人合一”哲学的影响,我国著名茶艺家强调天人合一,传统茶文化是自然主义与人文主义高度结合的文化形态。茶,这种吸取天地精华的自然之物,天地之灵——人,有着“亲近自然”的交际性一面,即茶的纯粹与优雅,亲近人性的静、清、空、淡。也正是基于此,茶的自然本性和生命精神才能在茶文化中高度统一。

(1)人性化的自然

人化自然在茶道中表现为人们对回归自然的渴望和对道的认同。具体来说,人化自然的特征是饮茶时愿意亲近自然,思想感情上能与自然交流,人格上能与自然媲美,通过饮茶实践了解自然的规律。这种人性化的自然,是道家“天地与我共存,万物为我所独有”思想的典型体现。中国茶道不同于日本茶道,中国茶道对“人性化、自然化”的渴望特别强烈,表现为品茶的人追求把情怀留给山水,把情怀忘于山水,融于山水的境界。唐代高僧灵异在与居士饮茶时,选择在白云深处的青山湖相对而坐。品茶时,他不忘体会山川之乐。为此,他在《与康居士青山潭饮茶》诗中写道:“泉爱此山,坐于烟火白云间,饮香茶。岩下之舟不忍去,溪水流。”身边的清溪流水倒映左右,山中的泉云雾缭绕,席地而坐。绿茶入口,清香透心,不知身在何处。喝茶的时候,我能做到最好。唐代诗人刘偃师和好友孟郊选择在萝北泉边亲自煎茶。刘《孟郊萝北野泉煎茶》诗中,为了获得“茶”的“真味”,用了鲜火,取了无腥之水,在饮茶的同时亲近自然,从而摆脱了世间的烦恼和烦恼,创造了一个新的精神世界。在《茶经》中,陆羽提倡“雅”和“俭”的茶道思想。“精”是指茶叶、茶具、茶叶、烹饪工艺,必须精挑细选,精益求精。“节俭”就是不搞奢侈,不铺张浪费,自然可口。茶是自然之灵,它的淳朴是自然而自然的,文人雅士关心山川,不去想富贵功名。"我这辈子从未在山里喝过一杯茶。"品茶一直被文人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享受,不仅注重冲泡技艺,更注重趣味,追求自然乐趣。茶给文人带来的是净化,是纯粹。灵魂的纯净与山川融为一体,恢复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朱权《茶谱》中最精彩的是对饮茶环境的界定。在朱权眼里,茶可以帮助人“出世间,居圣物之外,行天下之先,不污时代之俗”,“有利于修身”,所以茶一定要选在“或泉岩之间,或松竹树下,或明月清风之下”的僻静处。茶人只有达到了人化自然的境界,才能把自然的品格变成自己的,才能从茶壶沸腾的声音中听到自然的气息,才能以自己的“自然本性”走近,才能与对象的本性契合,才能理解茶道、天道、人性。喝茶,其实就是学会淡定,学会与自然合一,有我无我,我仿佛置身于自然之母,有而无。

(2)归化的人

“自然化的人”是指自然界万物的人格化和人化。中国茶道吸收了道家思想,把自然界的一切都看作是具有人的性格、人的情感、与人进行精神交流的生命体。所以在中国的茶人眼里,大自然的山、水、石、沙、草、树都特别可爱,特别亲切。在中国的茶道中,自然的人性化不仅表现在山川植物等品茶环境的人性化,还包括茶和茶具的人性化。茶环境的人性化增加了茶人的品味。

南宋大诗人杨万里说:“故人闻香如茶,故人貌如茶。”。(《谢牧云·舍勒设宴赠茶》)把一个老朋友的气质和风度比作茶,是一种高赞。在许多古代著作中,茶似乎与人格培养联系在一起。这已经成为古人的一种思维习惯,被公认为比喻。就像松坂、梅、惠被视为君子一样,茶也成了高尚情操的象征,所以喝茶也成了有德之人的高雅收藏。以茶写美是中国茶诗的重要题材,反映了历代文人士大夫的美情结。崔珏《美人品茶》诗云:“云枕困春泥,余浪磨尘。闲教鹦鹉啄窗,娇助眠人。当银色的瓶子装满泉水时,松散的雨声会使花朵成熟。当朱唇啜时,她咽下芳香的喉咙,让红玉清爽。明亮的眼睛渐渐睁开,迷上了丝丝春意。在台前,我推着一把金筝坐着,没有去想我的梦。”慵懒的美人,从酣睡开始,手里端着一杯碧玉绿云般的茶,嘴唇轻抿,喉咙细。在茶的刺激下,美人渐渐醒了,于是目光翻出秋水,手指拨弄着琴弦,思绪混乱,仿佛还在深深地回忆着梦中的欢愉。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让美女的形象更加生动。以茶写美,以茶写情的人,要把这首诗放在第一位。苏东坡有诗将茶人性化:“仙山灵草湿云流,香肌粉洗匀。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吴林春。要知道,冰雪有一颗善良的心,而不是一张新面孔。弹小诗的时候不要笑。总是很美。”苏轼扮演佳明的美女。茶的清香、甘甜、醇厚之美,总是让人充满美好的想象,茶就像一个美人。正是因为“天人合一”的道家哲学融入了茶道精神,中国茶人对自然充满了极大的热爱,中国茶人有着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强烈愿望。

(3)文人以茶之性自勉,不计自身得失,求天人合一。

历史上很多文人,如欧阳修、苏轼等,都达到了“天人合一”的辉煌境界。苏轼的一生跌宕起伏,但茶道却是他从苦难中解脱出来,达到最大限度的大度和淡定的精神慰藉。他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审美追求融入茶道之中。苏东坡的诗《杏香子茶词》说:“宴席已毕,欢乐犹浓。酒过之后,我满心欢喜。我赞美你的礼物,我在开始的时候打开了封印,根据甜蛋糕,金缕和密云龙。战斗赢了一个水,战斗了几千分钟,感觉凉凉的,腋下一阵微风。一会儿一个红茶,一会儿一个纱笼,玩得很开心。庭上安静,略显平静。”在这首诗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饮茶品茶后炒茶的从容与神奇,生动地表达了“两腋清风”的轻松飘逸的神奇感觉。《抽水煎茶》云:“活水仍需用活火煎,钓石得深情。大瓢存月春瓮,小瓢分河夜瓶。雪奶已经翻过来炸在脚下,风突然发出腹泻的声音。断肠难禁三碗,荒城之长更长。”诗的第一段描写了月夜临江烹茶之趣,然后用茶与自然的翻转变化来对比世事的无常,平复自己的悲惨境遇。欧阳修在《双井茶》中说:“西江老石,石上茶如鸡爪。穷蜡未寒,春来早,双井羊毛先生百草。白色毛囊用红蓝纱布和十胡茶养一两个芽。长安大富大贵,夸三天。宝云每日铸不精,求新弃旧。恐怕君子有常德,一宝随时不变。你不见剑溪龙凤团,你不换旧香。“这首诗是欧阳修晚年辞官隐居时写的。他对世界的变化做了含蓄的讽喻,把茶的好坏与人间的人情联系起来,批判了世俗的“求新弃旧”的人,阐明了君子以节欲自励。即使“简溪”名茶被“求新弃旧”的世人遗忘,香气依然存在,本色不易,依然不变。一首茶诗,不仅给人很多关于茶品的知识,还讲了为人处事的哲学,给人以启迪。他还用了一句“我晚年口味单薄,但我喜欢喝茶”,感叹世情的崎岖多变。看尽了世间的沧桑,只有一点点喜欢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