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众多,农村人口5000多万,行政村46000多个。对于河南来说,美丽乡村建设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近年来,通过项目带动、政策支持、典型示范和推广,来自全省各地的八仙飘洋过海,各显神通,因地制宜地打造了一批又好又有气质的美丽乡村。一些新的探索是值得称赞的,显示了适合当地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多种建设模式。2020年9月,在农业农村部公布的2020年全国246个美丽休闲乡村中,河南省有8个村庄入选。

经过几年的努力,河南省美丽乡村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一、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没有处理好,建设资金还有很大缺口。

在长期“重农业、重城市、轻农村”的指导思想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过大,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和转型、教育、文化、卫生等河南农村整体发展水平还比较薄弱。仅仅依靠政府投资远远不能解决问题,资金缺口仍然较大。而且由于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制约,社会融资也很困难。很多村子还在偏远地区,无法引入社会资金。在抽样的样本村中,超过66.8%的美丽乡村建设资金不足,美丽乡村建设后期的绿化、种植、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维护等资金明显跟不上。一些村庄除了上级部门的补贴外,主要依靠村庄的自筹资金,但由于村委会的经济实力有限,很难保证美丽乡村建设的大量投资。

2.没有处理好统一标准和尊重差异的关系,建设特色不突出。

在河南省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一些村庄因地制宜地打造了一批乡村品牌,吸引了许多城市居民在业余时间体验乡村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然而,许多村庄没有充分发挥其独特的地方优势,在建设过程中建设亮点和特色不明显。一方面没有结合本村的自然资源和经济条件精心打造,没有展现出个性特色的乡村风貌。一些村庄虽然远离城市,但盲目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或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没有产业链支撑,造成美丽乡村建设与周边环境和社会脱节;另一方面,建设的理念和主题不明确,盲目照搬已有的模式和经验。“千村一面”情况突出,造成极大浪费,脱离本村实际,同质化严重。

3.农村建设“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建设主体不明确。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农民的主体地位在农村建设中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一方面,政府主导多,参与部门多,组织协调难度大,以至于有些事项要么多头管理,要么无人负责,影响工作开展。另一方面,农民参与不足,特别是一些村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不够积极,不能有效调动群众积极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导致农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干部在干,群众在看”的现象普遍存在,“等什么重要”的思想严重,主动作为的意识和能力不强。此外,农村人才短缺现象十分普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建设的发展。

4.美丽乡村“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的关系没有处理好,建设规划不系统。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科学规划,统筹布局。调查发现,在建设过程中,一些村庄注重硬件设施建设,但不注重科学制定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和长远规划。特别是重建设轻规划的现象更加突出,导致短期行为较多,整体设计较少,视野狭窄,缺乏全球一体化的理念。一方面,一些乡村建设在规划时不切实际,没有结合村庄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精心建设。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和差异性,农村的个性和风格没有得到充分展现。另一方面,乡村建设的长效管理和考核机制没有在规划中得到充分体现,对美丽乡村的建设和运行缺乏动态监督管理,导致“重建设轻管理”现象普遍,管护问题突出。

5.没有考虑到农村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农村产业整合的深度不够。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既要重视村容村貌的改善和生态环境的治理,又要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要在农村产业整合的基础上建设和谐宜居的美丽乡村,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与经济发展的互补和相互促进。调研中发现,美丽乡村建设还存在农村产业融合程度低、村庄承载能力弱等问题。一方面,农业产业标准化水平不高,以农产品简单加工起步,以低成本为基础,专业化进程缓慢,吸纳劳动力能力不足。另一方面,乡村产业的整合与美丽乡村的建设并不密切相关。很多村落脱离本村实际,盲目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忽视了对乡村文化景观、农耕活动、传统村落等人文乡土资源的挖掘和农产品的开发。此外,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有待提高。

第二,美丽乡村建设的对策。

1.以“三突出”为抓手,多渠道拓展资金来源。

2065438+2009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加快形成财政优先、财政重点倾斜、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的农业农村多元化投入格局”,拓展了资金来源思路。首先,突出政府财政优先的主导作用,通过财政资金撬动更多的财政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美丽乡村建设。早在2013年,河南省财政就投入14亿元实施“普惠制”政策,并专门安排8亿元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此后4年,河南* * *投入财政奖补资金52亿元,实施美丽乡村建设项目562个,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其次,突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逐步解决农业经营中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问题。引导农村金融机构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多样化、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将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可持续的资金来源。再次,突出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参与机制,拓宽融资渠道。要做好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搭建良好的桥梁,鼓励各类资本积极参与其中,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大有作为。

2.发挥特色优势,因地制宜建设美丽乡村。

河南作为中国的农业大省,区域差异很大。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发展基础。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必然要求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突出特色。要注意保护乡村的原生态和乡土情怀,体现当地居民的住宿风格,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支撑点和展示点,真正打造出“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独特美丽乡村。河南省农村面积大、村庄多,既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短板”,也是关键。对于那些自然景观好或者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村落,可以根据不同的资源类型进行分类规划,巧妙融合历史文化和地方元素,形成集生产、消费、游憩、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农业旅游。收集整理村落所蕴含的丰富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保护古道、古树、古建筑,尽可能恢复旧格局,形成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特色,做到现代与传统融合、经济与文化统筹、自然与社会和谐、格局自然不做作、整体和谐统一的风貌。

3.以“旅游+”为导向,推动“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美丽乡村建设不是单纯追求乡村风光之美,而是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进一步发展生产,促进“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加快形成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民增收致富的良好局面。一是推进“旅游+农业”融合发展。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休闲文化旅游发展模式,挖掘、包装、展示富有“农味”的文化,让广大游客领略“乡村之美”,游览“青山绿水”,追忆“游子乡愁”,形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知名度高的乡村旅游品牌。二是创新“旅游+文化”模式,做“文化资源旅游、文化旅游资源”,推动一批A级景区升级,加快文化旅游商品开发,努力挖掘乡土文化之根,打造一批浸润着乡愁和乡村民俗的美丽乡村。三是推动“旅游+体育”融合发展。最具代表性的是焦作,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还是太极拳的发源地、国家篮球城、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焦作可以在“旅游+体育”融合发展的道路上积极探索和培育多元化的新业态。四是推动“旅游+健康”融合发展。讲好“太极圣地”的故事,规划建设“世界太极城中原养生之地”,充分挖掘太极传、“四大淮药”等养生资源,努力把焦作打造成为中原养生养老产业基地。

4.以“问题+”为导向,推进美丽乡村高质量发展建设。

首先,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立足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是制约美丽乡村建设的突出瓶颈。在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注意保持乡村原有景观,充分展示各地文化特色,进一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其次,注重内涵建设,这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灵魂。我们正在建设的美丽乡村,不仅仅是村容村貌、院落道路等整洁美观,还包括村庄环境的改善和农民精神文化水平的提升。为此,要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积极引导农民移风易俗,弘扬现代文明风尚,凝聚向善正能量。第三,营造良好氛围,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农民是主体。农民重视了,才有难,才有好。通过媒体、报纸等宣传媒介,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活动,让村民更直接地了解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和效益,主动参与家乡的美丽乡村建设。第四,以产业融合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经济支撑。美丽乡村建设要内外并举,注重产业融合,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建设有“颜值”和“产值”的美丽乡村。第五,培养和留住各类人才。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人才是基础和保障。要出台相关激励措施,放宽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回乡创业政策;要筑巢引凤,鼓励引导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科技人员、退役军人等。回国做“创客”;要加大对本土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发挥农村人才的科技优势,促进相关产业快速发展。作者李磊,王明英焦作大学。本文是社科规划决策咨询项目“河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现状及推进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0JC56)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