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告诉我们如何养生。
1,饮食适度
饮食是人体营养的主要来源,也是保持身体健康的主要因素。首先要“慎用五味,清淡饮食”。“五味”是指酸、甜、苦、辛、咸五种味道。《黄帝内经》非常强调饮食的多样化,强烈反对偏食、偏食五味,主张人的生命必须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相合以补精”为基础。
饮食的五味对五脏都有滋补作用,但如果你过于偏爱某一种,就会造成五味失衡,营养不良,对身体有危害。所以五味调和是日常饮食和饮食养生中最基本的法则。所以《苏文通奇天论》一再强调:“故我愿五味相和,骨坚肉嫩,血流,理密。如果这样,脊梁没问题,道法如法,有定数。
现代饮食宜清淡:提倡“三少一多”,即少脂肪、少盐、少糖、多素食。如果经常多吃肥肉和甜食,会使人感到内热,甚至引起痈、黄、疮、毒。《苏文·怒天》说:“膏梁之变,生大疖。”
2.有规律的生活
“日常生活”是指作息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日常生活有规律”是指日常生活必须有一定的规律,即日常生活有所调整。《内经》强调要根据人体的生命节律来安排休息时间。所以作息时间一定要有规律,作息规律。
因为人要与天地阴阳保持和谐统一的关系,所以人要在白天阳主时工作,晚上阴用时休息。如果违反了阴阳消长的规律,就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比如有的人通宵打麻将,白天睡觉,这是违背自然界阴阳消长规律的。久而久之,肯定会给他们的健康带来不良影响。
《内经》除了强调阴阳一日消长的规律外,还强调四时的消长规律。
3,不努力。
“不轻举妄动”就是不要违背常规去工作,做到“累而不倦”,也就是说工作要保持在一定的限度内,既不过度劳累,也不放松,做到不知疲倦,即劳逸结合,劳逸适度。过度疲劳会引发疾病,因此《内经》将“疲劳内伤”视为重要病因,但不仅过度劳累会伤人致病,过度休闲也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太舒服了,身体就不动了,就会导致经络气血停滞,久而久之生命力就会逐渐减弱。如苏文宣吴明气曰:“卧久伤气,坐久伤肉。”久坐不动,懒于活动,自然会使筋骨衰弱,所以“不劳而获”并不等于无所事事,古人也提倡“常想努力”。
中国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提出“修身养性之道,在于努力”。
4、内部防御的精神
“精神内防”主要是调和情绪,保持心神的舒畅和宁静,排除杂念,防止情绪的剧烈波动,干扰气机的正常运动,维持体内气化活动的良好环境。“苏文钱毂天真论”,如“闲而无欲,心安而不惧”,“美于食,顺于食,乐于其俗,与人竞而不羡”,是古人所提倡的。
具体实施应该是“以享乐为务,以自得为功”,主要是在精神上消除各种不良情绪,如狂喜、狂怒、悲伤、恐惧等。精神内防和“精神的独立防御”是古代精神修炼中的特殊努力。他们的要点是安静,有心防守,不逾越精神。通过支撑意志,影响生理机能,充实元气,预防疾病,延缓衰老。
5.避免你所知道的。
“外知内避”,即四时不正之气要适当避开,以免侵入人体。中医养生理念提倡“虚邪偷风,避之有时”。《灵枢·九宫八阳》:“欲待虚风而避之,故圣人每日宜避虚邪,如避箭石,邪能害之。这也叫。”外感邪气被认为是导致人类疾病的主要原因,所以中医养生观把避外感邪气作为一种养生方法。
平时注意避免外邪入侵,同时也要注意调神,避免情绪过度,浪费精气,才能保持真气充盈,防止疾病发生。所以清代医学家高世贞说:“知外者避之,守内者安之。”。古书上有一个案例:当时世界上有一场大瘟疫,三个人早上一起离家出走。结果是“饱者安,饥者病,饮者亡。”
6、阴阳法则
《内经》提出“天人相应”理论,就是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相应”理论指出,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因此人离不开自然环境。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他们必须适应它,否则会引发疾病,影响寿命。
“法以阴阳为本”就是模仿自然界寒暑之间的阴阳变化规律。春夏要顺应自然规律调理阳气,秋冬要顺应自然收藏规律调理阴气。清代医学家高世贞说:“圣贤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增长,太阳之气增长;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聚集,少阴之气储。“指出养生的规律之一是顺应四季阴阳的特点来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