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导向下高职教育本体功能弱化的思考
摘要:以就业为导向的提出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部分高职院校在办学实践中存在以就业为导向的盲目扩张倾向,导致办学实践中教育的社会功能凸显,本体功能弱化。通过对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本体功能弱化的具体分析,提出了重构高等职业教育本体功能的建议。
1高职教育本体功能弱化的表现及原因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是“以就业为导向”,这一定位的确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由于部分高职院校对就业导向内涵理解的偏差,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教育的社会功能凸显,本体功能弱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对“以就业为导向”内涵理解的偏差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定位主要是调整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增强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服务功能,解决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短缺的现状,同时使高职院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明确自身定位,体现与普通本科教育“学科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区别,实现我国高等教育整体结构的优化。
然而,在许多高职院校的办学实践中,存在着盲目扩大就业导向的倾向,即过分强调高职教育类型的“专业性”,而忽视其办学水平的“先进性”。一方面体现在过分强调技能训练,忽视专业理论知识,导致学生实际能力水平下降,知识不足。另一方面是技能训练的盲目性,未能突出核心技能的重要地位。必须认识到,以就业为方向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专利,任何类型的高等教育都要重视就业问题。唯一不同的是,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的就业导向的层次或类型是不同的。很难想象,在现代社会,任何类型的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就业也能实现独立生存和真正的社会化。在现代社会,任何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都要通过受教育者的社会化来实现。如果受教育者不能成为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即受教育者个体的真正社会化不能实现,那么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就不可能实现。
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知识本位、能力本位、人格本位和素质本位等不同标准的观点,目前比较流行的是能力本位的观点。从知识和能力的关系来看,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知识学习的目标,而能力培养是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所追求的共性而不是差异。一些高职院校办学实践中的所谓“能力本位”,本质上是一种技能本位,即对“能力”概念的理解是错位的,对“能力”的理解仅限于岗位技能的范畴,而教育学中的“能力”内在包括观察、记忆、思维、想象、技能操作能力、社交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认知能力。
此外,“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是针对“知识本位”职业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能力和知识只是智力因素,情感、意志、职业道德、职业人格、职业人格、合作精神等影响个体发展的非智力因素并不能完全体现在能力本位的理念中。
1.3功利价值取向的极端化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倡导“订单式培养”、“岗位零距离对接”,夸大了高职教育的功利价值取向,将学生作为一种物化的“教育产品”进行“销售”,而“销售量”则成为衡量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即“促进就业”是唯一的价值取向,忽视了学生作为主体的自主性和选择性。“订单式培养”、“岗位零距离对接”的培养模式主要针对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密集型岗位,因此更适合以低层次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中等职业教育和以简单熟练操作工为培养目标的短期社会培训。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适应知识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这类人才不仅要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还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组织管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人际协调沟通能力。这类人才一般在生产、施工、管理、服务等技术应用岗位从事一线工作。这类岗位具有比单纯的熟练操作工技术含量和素质要求更高的特点,即具有最初的技术密集型特征,而非劳动密集型特征。
1.4过分强调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短期效应,缺乏长远发展规划,逻辑上陷入了追求目标与现实的矛盾,即过分追求“就业”目标并不能真正解决长期就业问题。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将“就业率”作为衡量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这种做法虽然合理,但部分高职院校只注重一次就业率,重视加强学生专业岗位适应性,忽视学生专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人才培养模式定位短视。比如专业岗位群的适应性降低,所适应的岗位群水平降低,技能培养过程中的技术含量降低,导致高职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不断下降,从而出现高职毕业生与中职毕业生甚至短期培训工争夺岗位的情况。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一些高职院校不能合理定位高职教育,过分强调高职教育的专业性,对其先进性缺乏认识。随着知识更新和技术升级的加快,新的知识和技术催生了新的技术岗位,原有岗位淘汰周期不断缩短,必然导致新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频繁短缺。缺乏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职毕业生必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竞争压力,甚至被淘汰的威胁,从而使就业矛盾更加突出。"
1.5人文素质教育边缘化
一些高职院校过于重视就业问题,使得技术在教育过程中处于绝对主导地位,人文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在高职院校中日益边缘化。公共基础课和人文素质选修课地位低下,学生的职业道德、意志、情感、人格和个性培养得不到充分重视。具体表现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数量在减少,教师的开课热情不高,教师的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这类课程的开课需求。此外,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合理定位和长远规划,存在古典大学理念和现代大学理念的双重缺陷。学生活动主题单一,文化品位和水平低下,甚至流于形式,无法与教学活动和人才培养过程有机结合。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教育目的对受教育者个人价值的忽视,以及作为个人价值存在基础的人性认识的狭隘。我们知道,人性应该包括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在对人性的认识中,把极其丰富的人性局限在功利范畴,过分强调人的社会属性,而忽视了人的自然属性,尤其是精神属性。我们所追求的人性发展不是单一维度的人性,而是人性整体发展水平的和谐、丰富、完整的提升。马克思设想的人的真正解放和全面发展,内在地包含着人的精神世界的发展和完善,而不仅仅是掌握生产技能和提高劳动能力。一个人全面地占有自己的本质,不仅取决于社会发展所提供的基本条件,而且内在地包含着自己对发展水平的认同和对维度的选择。
2 .重构高等职业教育本体功能的建议
教育是人类再生产的一种社会实践。教育的本体功能是培养、发展和完善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也使人不断个性化。教育过程是以提高人的价值为特征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实现过程,高职教育应关注人的价值,强化自身的本体论功能。
2.1职业培训要重视人文精神的教育。
教育不仅要促进人的社会化,而且要促进人的个性化。如《学会生活——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指出,“教师未来的任务是培养一个人的人格,为他打开进入现实世界的道路”。同时也指出“要把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和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发展,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目的。”教师要尊重学生个体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要有宽容的精神。其本质是对异族的思想和信仰持公正和理解的态度,允许学生在不受他人干扰的情况下自由行动、独立思考。
总之,教育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根据学生的兴趣、天赋、资历、特长和爱好进行引导,促进个体的和谐完善发展。即个人不以理解和接受社会文化为唯一目的,也不是简单地适应社会,而是通过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独立人格、创造性和开拓性的人才来满足社会需求。高等职业教育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是实践其自身本体论功能的天然场所。因此,高职教育应注重对学生个体的人文关怀,实现技术教育背景下人文精神的回归。
2.2 .提高对“就业”目标的理性认识,协调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实现“就业”评价标准的科学化、系统化,不能简单地把视野局限于“就业”的数量,即就业率这一单一层面,而应该关注就业的数量,重新审视就业的质量。由于就业质量评价涉及质量和价值取向问题,由于不同评价主体对质量的看法不同,我们不妨从逻辑上假设人才培养方案的定位是合理的,符合经济发展对高级技能人才的要求,并能得到学生的认可。那么这种逻辑假设下的就业质量可以通过专业对口、实际就业岗位类型和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等指标进行评估,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符合该岗位要求。
2.3 .克服人才培养方案的短视倾向,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既是人本主义教育观的内在要求,也是针对知识更新、技术升级背景下高级技能岗位淘汰周期缩短的现实而提出的。因此,高职人才的培养应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的培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在加强专业核心技能训练的同时,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迁移专业知识的能力,了解专业技术发展前沿,增强学生自主获取专业知识和技术的能力。
2.4 .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培养,让德育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
高职教育的类型定位使得高职院校注重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尤其是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强化,这一点在高职院校中越来越得到认可,但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却不能得到充分关注,这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高职院校德育的偏差。目前,道德教育仍局限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分强调道德教育的政治功能,而忽视了道德教育的本体功能。德育是一项系统而全面的工作。虽然思想政治教育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作为个体学生,其生活世界的基础往往指向具体而丰富的现实存在。因此,德育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加注重与学生职业密切相关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2.5增强学生职业选择的自主性,提高学生对职业设计的参与度。
随着现代社会法制化、民主化的推进,自由民主作为一种理念和意识形态,成为越来越多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因此,增强学生职业选择的自主性和职业生涯设计的参与性,不仅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体现以人为本,而且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职业归属感,增加对职业生涯的贡献。因此,高职院校弹性学制、学分制改革、主辅修制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和探索,旨在提升学生职业生涯设计能力的相关课程和讲座、心理咨询和就业指导也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学生文化背景、知识基础、能力倾向的差异,细化专业方向,鼓励模块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