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后如何健身?

摘要:中秋节过后,开始正式进入秋季,秋季是一年中最好的养生季节。中秋节后的保健一般包括三种:饮食保健、身体保健和药物保健。食补以防燥养阴为主,肾肺为主。医学上主要用于养肺、益气养阴,重在养津液。秋季养生时,要注意三秋的养生,不宜过多泡澡。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边肖。中秋节后如何健身?

1,食品支持

秋天,气候变凉,空气中普遍缺乏水分。吃养防燥养阴,滋肾润肺为主。饮食上,少量辣椒、葱、韭菜、大蒜等辛辣食物应与芝麻、糯米、蜂蜜、甘蔗、菠菜、银耳、梨、鸭、乳制品等软性食物搭配。至于老年人,也可以多吃些米粥,益胃生津。

2.培养

秋季气候干燥,容易感到口渴,皮肤水分容易流失。所以要特别注意水分的补充,多喝水,多吃含胶质和水分的水果,避免剧烈运动。并且应该早睡早起,这样可以降低血栓形成的概率,预防心血管疾病。

3.药物维持

医疗的重点是滋养津液。平时可以服用人参、沙参、麦冬、百合、冬虫夏草、核桃仁、杏仁、川贝母、胖大海等中药来保养,以养肺益气养阴为主。如果你容易干燥,用生地、百合、党参、麦冬、甘草来预防。

另外,中秋节过后,要注意培养乐观的心情,享受丰收的喜悦,或者用哲人的眼光去判断自然四季交替所展示的各种景象,保持内心的平静,收藏精神。除了调节日常生活外,还要进行耐寒锻炼,增强身体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秋季养生需要注意什么?

1,中秋节后要少洗澡。

中秋节已过,天气明显降温,但很多人仍坚持每天洗澡。随着暴晒的日子越走越远,很多被防晒霜晒了一夏天的人觉得现在终于可以解放了。其实这是一个误区。进入秋季后,可以减少洗澡次数。在刮风的日子里,如果洗澡次数过多,会把身体表面的保护油脂洗掉。

2.三秋医疗保健各有侧重。

秋季气候多变,是一些疾病的高发期,人的情绪极不稳定,所以有“多事之秋”的说法。秋天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秋、中秋和晚秋。每个阶段的气候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医疗保健也要随着气候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对策。

初秋——炎热潮湿,防暑降温要继续。俗话说“热在三伏”,三伏一般在立秋之后。所以初秋的时候,盛夏的暑气还没有消失,天气还是很热,所以被称为“秋老虎”。天气的特点是又湿又热。中医将这一时期称为“长夏”,长夏“六淫”之邪的主气是“湿”因此,这一时期的养生保健仍需注意防暑降温,及时补充水分,尤其要注意防止湿热寒湿侵入体内。

中秋节——滋阴要防燥,润肺,益肠胃。“白露”过后,雨水越来越少,天气干燥,白天炎热,夜晚凉爽。这个时期的气候特点是“燥”,燥最容易伤肺胃,所以养生的重点是滋阴防燥,润肺益胃。在此期间,人的汗液蒸发很快,因此往往会出现皮肤干燥、皱纹增多、口干咽燥、干咳少痰、脱发、便秘等症状。因此,室内要保持一定的湿度,同时要注意补充水分,避免因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而导致精气和津液的散失。

深秋——防燥防寒,乐观向上。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中秋节过后,秋风习习,天气变冷,甚至气温骤降,寒潮来袭,最容易引发慢性气管炎、肺气肿、风寒湿痹、心脑血管疾病。所以养生的重点是防燥邪之伤,防寒邪之伤,注意耐寒锻炼。但老年人和患有各种慢性病的人要注意防寒保暖,防止“冻”生病。要特别注意调节情绪,避免不良精神刺激,培养乐观精神,保持内心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