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的起源
中国历法的起源和原理
历法主要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不同国家农业文明的成熟程度往往决定了这个国家文明历法的科学性。也就是说,因为中国是世界历史上最成熟的农业文明国家,所以中国的历法是世界上最丰富、最科学的历法。
从黄帝历法到清末西历开放,a * *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自己的102历法。其中一些历法对中国的文明和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如夏历、商历、周历、西汉的太初历、隋唐的大衍历和唐朝的皇帝历。尽管一些历法没有被正式使用,但它们仍然在中国的医疗保健、医学、意识形态、天文学、数学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西汉末年的三统历,唐代的皇帝历。
中国古代根据不同农牧业生产的需要,分别产生了阳历和阴历。所谓阴历法,就是古代天文学家先将地球视为一个静止点,然后根据日晷确定一年为365.25个太阳日,再根据这个太阳年的参考系确定每个太阳年365.25天中月亮绕地球的圈数,根据月亮的周期划分每个太阳年有多少个“月”和多少个月。这样就出现了我们现在使用的农历的雏形,即每个太阳年大约有12个月,每个月有30天。
周朝的历法是阳历,即根据日晷,先把地球看作一个静止的点,然后把365.25天分为春夏秋冬、寒、风、缓、热、雨、燥、藏、生、长、融、成四季。可见,周朝历法的重要之处在于根据地球上动植物的生长周期来确定季节的划分。
无论夏历还是周历,都是以12地支作为历法的数学划分标准。这种以土地为基础的数学概念,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农业生长周期和动植物生长周期的高度重视。这种以土地为基础的价值观念,至今仍流行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中。
周历是阳历的原因是以“冬季至日节”为标志。冬季至日节实际上是太阳相对于地球移动到其运动周期的最南端。冬季至日节后,太阳开始相对于地球向北移动。因此,周人将冬季的至日节视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并将一个太阳年分为24个节气,每月两个节气。
阴阳历的确切起源时间至今尚无定论。然而,毫无疑问,西汉的太初历法是一种阴阳历法。西汉太极历是当时巴蜀地区的阆中人罗·等创立的。它最大的贡献是计算了太阳和月亮相对复合运动的周期关系,这需要极高的抽象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农业经验。
阴阳历首先以地球为静态参考点,太阳绕地球一周,月亮绕地球12.33圈。太初历法充分考虑到太阳和月亮的复合运行周期会对农业和渔业产生很大影响,人们对月亮周期的观测可以直接计算出周期中的天数。因此,阴阳历是根据月亮出现在地球上的四个周期,即人们可以在夜间直接观测到上弦月(农历八月初八)、下弦月(农历十五)、下弦月(农历二十三)和新月(农历初一)四个周期间隔,然后参考相应的28个占星条件,将一个农历月划分为四个“周”,每个“周”可以观测到七种占星现象。为了保证人们根据月亏在每月15日和16日观测到月亮最圆的日子,罗等人参照初夏历法和自己对月亮和太阳复合运动周期的观测,设置了闰月,即每19设置7个闰月,以保证人们可以根据月亏来判断每月的天数。
同时,太初历法与周朝的阳历相结合,将周朝划分的一年中的二十四节气植入上述月历中,从而形成了阴阳历的特点。即人们可以判断天数、潮汐、动植物生长周期等。根据月亮周期,还可以根据二十四节气判断大的农牧季节。二十四节气按照太阳年的固定周期基本不变,而夏历是按照月亮周期确定的。这样,中国的阴阳历和太初的历法就包含了计数和动植物包括人的生长周期两种科学和人文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