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可以参观南京静海寺?
南京静海寺景区介绍:
当年《南京条约》推荐的南京静海寺。随着古寺扩建工程的完成,这座饱经沧桑的静海寺将以崭新的面貌迎接香港回归。
静海寺是一座由海斯镜泊建造的古寺,位于下关钟惺门外狮子山南麓,热河路超越楼。它的建造源于明代郑和下西洋。
关于静海寺建于何时,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它是为明朝成祖建造的。当郑和第三次下西洋(永乐七年1409)(1411年)归来时,明朝开国皇帝朱迪表明郑和国力强大,为“海外平服”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为了供奉郑和带回的罗汉像、佛牙、玉玩,种植了西府海棠等珍稀树种,修建了静海寺。
近年来,钟燕对这一理论提出质疑,认为静海寺是明仁宗弘熙元年郑和镇守南京时所建,因朱迪“命郑和出航”,为“赵太宗圣”而得名“静海”。对于“先民盖房”说,钟燕认为是晚清以来一些地方志家对以往地方志的误解所致。明成祖死于1424年,当时郑和六下西洋归来。明仁宗朱高炽继位后,派船出航的热情似乎不如祖上,于是任命郑和为南京守备。不管此时是否修建了静海寺,此时的郑和就住在静海寺。
刚建的时候,静海寺规模宏大,有大雄宝殿、天王殿、佛、观音、伽蓝、伦藏、弥勒、方正等,周围有钟楼、敬亭、观音阁、华严楼、仙岩阁、三素岩等建筑和景观,加上方丈室、僧室,面积达两万多平方米。16世纪中叶,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游历世界各地。曾在静海寺参观过乳香、没药、血竭等海外药材。被誉为“金陵法寺之冠”的静海寺,此时在历史上赫赫有名。
《南京条约》约定的景海寺有过辉煌,但当历史进入中国现代社会时,它却蒙受了巨大的耻辱。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就是在这里谈判的。
1840年6月,英国殖民者为保护肮脏的鸦片走私,发动了侵华战争。爱国军民给了侵略者迎头痛击,而道光优柔寡断,一味媾和。为了满足强迫中国割地、赔款、通商的无理要求,英军于1842年6月从浙江沿海入侵北方。8月10日,由英国全权代表亨利·璞鼎查、海军司令巴加率领1万余名侵略军,分乘70余艘船只,入侵南京下关仪风门外的草鞋峡地区。隆隆的炮声划破了平静的河面,蒲丁茶既用武力威胁,也用谈判。同时派士兵上岸骚扰抢劫百姓,架起大炮,扬言由中山进攻紧急出口。另一方面意味着问题可以通过协商解决。
在英国侵略者的逼迫下,道光任命杭将军张謇和乍浦副司令伊利布为赴南京谈判的钦差大臣。谈判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12年8月至19年8月,双方代表在较低层级参与谈判。6月12日上午,中方代表盛景佐率塔芬布、在江边的英舰会见陈志刚,受到英方、罗伯特·雍、的迎接。他们在船上坐下后,马礼逊提议。离这不远有个静海寺,不如在寺里讨论。张西回答:“静海寺未必干净。”罗布雍接着说,“寺庙不干净,只是灰尘。叫和尚去打扫就行了。”于是,塔芬布等人先去了静海寺等待。更衣后,马礼逊一行于11抵达静海寺,连续三天在寺内举行会谈。
谈判的第二阶段是从8月20日到29日。中国和英国举行了一次高层会晤。8月29日,老公民和牛建登上停泊在下关河上的英国军舰“康华里”号,签订了《南京条约》,要求赔款,丧权辱国。根据条约,香港割让给英国,中国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个口岸,赔款21万两白银。9月6日,道光批准了该条约。高傲的清廷在条约中处处写着“清帝恩准”四个字,实在让人啼笑皆非。《南京条约》,外国侵略者强加给中华民族的沉重枷锁。它严重损害了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奴役中国打开了大门。
条约签订后,老公民和伊勒布居然在静海寺宰杀猪羊,设宴款待英军,给守卫军舰的英军送酒送粮。静海寺成为中华民族遭受巨大屈辱的历史见证。
历经沧桑迎接回归中国,静海寺历经沧桑。清朝咸丰年间(1851—1861)和1937年2月日军入侵南京期间,正殿建筑消失,只留下废墟和几间僧房。它的兴衰默默诉说着中华民族百年屈辱的故事。
1986年,南京市人民政府为了保存这一历史遗迹,决定仿明代重建该庙。废墟上新建了一座寺庙和一座大雄宝殿,修复了一间僧室,面积628平方米。修复工程由东南大学古建筑专家潘教授设计。
重建后的静海寺作为《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对外开放。1992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后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厅内容分为“烟北移,侵长江”;“媾和议和,丧权辱国”;鸦片战争的历史分三部分描述:“百年沧桑不忘国耻”。展览室* * *展出图片、史料、照片、实物173件,线长50米,包括条约签字照片和《南京条约》全文。1996香港回归一周年之际,南京各界人士在静海寺举行纪念活动,洗刷百年耻辱,共庆辉煌未来。在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之前,静海寺前竖起了倒计时牌。1996 165438+10月,江苏省和南京市政府准备投资305万元,将静海寺总建筑面积扩大到1010平方米,在现有的偏殿后面设置5个主副展厅,建设一批明清三层楼建筑。我们还制作了《条约》签订地“康华里”号军舰的模型、沙盘、蜡像,用声、光、电的方式丰富了《南京条约》史料的展示,还展示了从1.842到1.949中国被迫签订的1.050多个不平等条约。四周有游廊亭,将南宋古迹、著名抗金学者余留下的崖、南京仅存的两处明代古迹之一的宫碑串联起来,打造成郑和纪念馆,寺后狮子山阅江楼与之融为一体,使静海寺遗址文物更加集中。扩建工作仍由潘教授主持,静海寺将于1997年7月1日以崭新的面貌迎接香港回归。
中山无言,长江作证。历经沧桑的静海寺时刻提醒我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在静海寺通往《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出口的小院子里,一座古色古香的青铜钟高高悬挂。浑厚洪亮的钟声随着现代媒体响彻全国,古朴典雅的造型通过电视屏幕吸引了成千上万人的目光。这座由南京中小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捐款制作的铜钟,旨在提醒人们不要忘记清政府割让香港的百年国耻,激励人们用钟声创造辉煌的未来。所以取名为《经世钟》。
这座钟由青铜制成,重3.5吨。钟外观仿明风格,古朴端庄,与静海寺建筑风格一致,与庭院环境和谐。钟高1.842米,意在提醒世人,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屈辱的、屈辱的。65,438+0,842年英国《南京条约》在静海寺被胁迫同意。钟顶有一个7.1厘米高的火球,寓意香港将于1年7月回归祖国。钟肩有12只鸽子,象征着中国12亿人民永远热爱和平。钟裙上方是两条龙,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和黄河,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两条龙之间是南京的市花——一朵盛开的梅花,是钟声的撞击点。打到这里,雄伟的钟声在静海寺上空久久回荡;一个回文环绕着钟身,象征着香港与祖国血脉相连,描述了亿万人民欢庆香港回归的心情。在钟的背面,有著名书法家武中奇题写的永恒格言“不忘过去,做未来的老师”;钟身正面刻有江苏省委书记陈焕友题写的“京师中”三个大字。钟的两面是魏体题词,共572字,描述了从被迫签署《南京条约》到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的沧桑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