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智慧,退就是进步,付出就是收获!
老子一直主张退、守、弱、柔。他有一套独特的辩证法。他认为“慷慨无角,大器晚成,大象无形”。退意味着进,弱意味着强。
易经说,“知进退而不失义者,才是圣人。”对于只知道前进的人来说是非常危险的。真正的智者懂得运用“退”的智慧,就像曾国藩在攻陷南京后,主动要求裁撤湘军,交出权力一样。事实证明,曾国藩的做法是正确的。
有一首诗叫《插秧歌》,说的是:双手把青苗放在田里,低头向水;身心清净才是道,倒退才是前进。
有时候,静下心来,退一步就能解决问题,这叫退一步,开阔眼界。而一味的推进,反而会把事情搞砸。
《周易》里也说尺蠖为了信仰而弯曲。龙蛇之刺让你活了下来。
尺蠖(一种无脊椎昆虫)弯曲它的身体伸展得更长;龙蛇冬眠是为了躲避冬天的寒冷,以便继续生存。
从尺蠖和龙蛇的习性中,我们可以看到天下兴亡的人生大起大落——为了长远发展,暂时委屈一下积蓄力量。逆行是进步的基础,是一种准备,是能量或力量的积累。
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人只知道进一步的智慧,而忽略了退一步的智慧。很多人都是人,太努力,太强势,处处争第一。他们只知道往前冲,忽略了很多重要的因素。
在老子看来,争强好胜的人,都是缺乏应变能力的。所以他说,物强则老,因为这不是办法,早就是办法了。美国心理学家也曾宣布,过于好胜的人容易患心血管疾病,从而缩短寿命。
第二,付出就是得到。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人想的越多,拥有的就越多;既然和别人在一起,就越有。也就是说,老子认为,能帮助别人的人越多,他就越富有;他越经常给别人东西,和别人分享东西,他的东西就越多。
老子认为,做人要如水,“善万物而不争”,要有水的胸怀,要有造福生命的精神。那些守财奴和吝啬鬼,无论拥有多少财富,精神都极其贫乏。
在楚汉之争中,韩信攻下齐国后,要求刘邦先封他为假齐王,让他治理齐国,这样他就可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回援对抗项羽。
刘邦知道后大怒。经过张亮的劝说,刘邦立即打上了标记:我生气的是,为什么要我封一个假齐王,我要做就真的做,封韩信为齐王。于是韩信被封为齐王,慧远救了刘邦,最后消灭了项羽。
如果当时刘邦没有封韩信为齐王,恐怕历史上楚汉之争的结果不会是那样。
当然,“有付出才有收获”不是一种政治手腕,不是牺牲小的私利来换取更大的私利,而是一种胸怀,一种境界。
曾国藩说“以心存物”(有一颗急于济贫的心)是贵相,这与老子的“凡事善”不谋而合。
一个男人要有一颗乐于助人,成就他人的心,而这颗心就是一个人,一个家庭最好的风水。
道教继承了中国古代的神仙思想;长生不老、长生不老成为道教的主要思想和修炼目的,所以道教非常重视医学和养生。介绍了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人在医学和药学方面的成就,从食、避谷、导、行气、宅五个方面论述了道教的养生健身技术,辨析了其中的科学因素和虚夸论。文章认为,道教在医学和养生方面有很多科学的、有价值的东西和宝贵的经验和知识,我们应该珍惜这一文化遗产,发掘和整理它,消除它的虚假和迷信因素,发扬它的科学内涵。
生死问题是人生哲学中的一个重大问题。生必有一死,虽然是辩证发展的必然规律,但人的欲望总是希望延长寿命,尤其是剥削阶级的最高统治者,总是希望长期维持荣华富贵的生活,贪婪地追求长生不老。春秋时,齐景公说:“古之不死之乐何在?”(《左传》召公二十年)战国时期,出现了一批方士。为了迎合王公贵族求仙的心理,编造了海上有长生不老药的谎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齐国方士徐福写道,这里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很多神仙住在那里。如果能接触到他们,就能得到长生不老,长生不老的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徐福带领数千少男少女下海求仙。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方士韩仲等人“求长生不老药”。(《史记?几年下来,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结果一无所获。汉武帝时,炼丹师李告诉武帝,用朱砂可以炼金,用黄金做饮器可以延年益寿,所以可以看到上的神仙,于是汉武帝派炼丹师下海求安其生等神仙。齐国的方士公孙青把黄帝乘龙要上天堂的事告诉了汉武帝。武帝听了,深感羡慕,说:“我诚如黄帝,以妻为耻。”(《史记?秦煌和汉武渴望追求的是长生不老。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继承了古代神仙思想。
《抱朴子》说:“生之可惜,死之可怕。”所以长生成仙是道教的主要思想,也是道教的修炼目的。为了修仙,首先要治病延年,而医学的作用也是治病防病,延年益寿。因此,医学成为了成仙修炼的必要手段。“抱朴子?杂文曰:“故上古之初为道者,必习医术以救近世。“所谓‘近灾’,是指人们所患的各种疾病。早期的道教,如汉末的太平道、五斗米道等,传教与医疗相结合。因为汉末有几次传染病瘟疫的流行,道士用廉价的中草药和“伏水”给人治病,使一些人获得了新生。正因为如此,“百姓信了”,基督教徒遍布世界各地。所以葛洪把“延年益寿”、“消灾治病”说成是道家的事业。全真道创始人汪哲说:“药是山川之精,草木之精。.....肯细学者,活人之命;如果盲医损害人的身体,学道的人一定是不通的,不学的人也帮不了道。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对殷公不利;外面贪财,里面就花钱。"(《重阳教育十五论》?这说明学道的人一定要掌握医术,医术有助于宗教的弘扬,但不能执着,以药为业,甚至以药得财。这种不道德的行为,当然有损于阴功,也不可能修仙。
总结一下,道教重视医学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想要修仙就必须炼丹,而医学是炼丹的重要手段。其次,医学可以帮助生者,利用医学治病救人,接近群众,是扩大宗教宣传影响的最佳途径之一。
道教为了修真成仙,有各种各样的修炼方法,如炼丹、导气、避谷、养神、房中之术等。所以葛洪说:“懂得玄学艺术的人,只能在房间里度过世界;知道呼吸和呼吸方式的人明确说,只有气才能延年益寿;知道屈伸公式的人说,指导可难老;知草木之道者,谓唯药饵能无穷。”(“抱朴子?道教的这些做法虽然以修真成仙为目的,充满了虚假的迷信,但却蕴含着古代医学和养生的科学内容。这两个方面描述如下。
20世纪以来,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制约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瓶颈。作为在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道教历来十分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老子·香儿注》提出了“守中和之道”、“急于想和”、“和为互”等理论。“中和”精神具有“调和万物”的功能,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成长的重要基础。可以说,“道”的本质是“中和”,自然是和谐的。只有天地自然和谐,万物才能生长成熟。“中和之道”是道家追求生命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思想资源。
道家生态和谐论从“中和之道”的和谐思想出发,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随地、地随天、天随道、道随自然”是道教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原则,体现了道教的生态伦理观、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和和谐的生态建设。
道与自然:中和的生态伦理
“中和之道”体现了道家“道法自然”的和谐生态伦理观。“人守法,地守法,天守法,道法自然。”道的本性是自然的,以“无为”为法。万物由道而生,由自然而生,不受任何外物制约。
“道生万物”的生态伦理观道家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道改造的,所以“万物有形,皆含道”。万物都是按照道赋予的自然而存在的,都有自然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人类却没有权利去破坏它们。人类对待万物的态度,应该像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所说的“顺其自然”,即遵循客观规律,与一切外在事物和谐相处,达到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
“道通万物”的生态伦理观道教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应该相互尊重,和谐相处,这自然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道家也认为道生万物,而人是道的“中和”而生,是万物中最聪明智慧的生物。所以人活在“万物之师”、“管理万物之长”的位置上。也就是说,人有管理和爱护万物的责任,其行为要符合“天”。人要“扶天造化”,“扶地修形”,让自然更完美,让自己与自然更和谐。
“道贵中和”的生态伦理观道教从“道与自然”的整体出发,非常重视人对环境的依赖。道教认为,保持整个自然界的和谐与安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必须保证天地的和平。“道家的和谐”意味着社会和自然应该保持和谐的平衡。《太平经》强调,人类要想长治久安,就必须让自己赖以生存的地球和谐安宁。因此,人类应该认识自然规律,并按照自然规律行事,从而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天人合一:中和之道的生态智慧
道经上说:“天地和合,万物萌芽”,“天地不和,阴阳失调”,体现了道家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道教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感应、相互影响的。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智慧。《太平经》认为,太阳、太阴、中和相合,所以在自然界中,太阳、太阴、中和缺一不可。只有阴阳相合,产生“中和”之气,万物并生,自然才能太平。《太平经》进一步指出,人是自然万物的一部分,也是自然“中和”而生。也就是说,天、地、人都是自然的一部分,都是* * *和* * *的关系,必须相互尊重,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智慧。道教认为,人与自然是生而存在的,自然环境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所谓“天地不和,阴阳不和,祸及众人”,是指自然生态的失衡将直接影响人类世界的生存。这种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几乎贯穿于道家思想的方方面面。比如在修身养性上,道家强调自身的和谐,同时追求与道家的真理和长寿。再比如,历代道士都能有意识地绿化美化道教建筑的周边环境。道观内外的松、柏、树,是道教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具体体现。
积极宣传环保理念,努力推进生态和谐建设。在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中,笔者认为必须注重“三个保护”的真正落实。也就是说,在强调以人为本的同时,要注意保护自然环境;在强调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要注重生态文明的保护;在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要注意保护自然生态的和谐。
在现代生态文明建设中,笔者认为应坚持实现“四个观念”的根本转变。也就是说,要实现自然观念的根本转变,懂得尊重和保护自然;要实现价值观的根本转变,就要用人类社会应有的道德伦理来约束无限制的消费欲望;要实现伦理观念的根本转变,将伦理学的方向拓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关爱环境;人类要实现生产观念的根本转变,就要在理解、尊重、保护和爱护万物的前提下利用自然,使人类和自然界中的万物在高度和谐统一中相互交换物质和能量,最终实现人类和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
在自然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方面,笔者认为应坚持全面落实“四项措施”。即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社会法制建设,加大宣传教育,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和个人意识。
综上所述,道家的“中和之道”倡导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生态观。中和之道的生态和谐论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方式,要求人类社会始终遵循“道法自然”的生态伦理和“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道家的这种生态文明思想,正是人类社会必须大力倡导和普及的。特别是对于现代生态和谐建设,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