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者养生
「专注当下」是什么心态?
王阳明的“敬”与“禅”,是“着眼当下”的心态。
松原太道提到“在时间的此刻,在地方的脚下,除此之外别无其他,真诚”就是“专注当下”的心态。这首诗中“时时刻刻,处之脚下”指的是当下,“真诚专一”指的是心无杂念,专注当下。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如果我们想找到问题的答案,那么我们必须有一个平静的头脑,一个不捏造思想、形象和希望的头脑。”“一个人要想理解一个重要的问题,就应该抛开自己的倾向、偏见、恐惧、希望和局限,简单直接地去感知。”他所说的,用一种简单通俗的方式来说,就是排除各种涌上心头的念头,专注于观察和倾听当下。
保持这种态度能得到什么?
保持这种心态对身体有好处。《庄子·刻意》说,“清而不杂,静而不变,淡泊无为,动而为天,此养心之道也。”很多人身体生病,往往是从心里开始的。他们的内心有很多杂念和妄想,他们的情绪,他们的情绪,他们的身体都会出问题。着眼当下,“纯而不杂,静而不变”,可以养心养性,自然养生。
保持这种心态对你的审美有好处。松原太道还提到一句很流行的禅诗,“春有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如果你不介意自己的事情,这将是一个地球上的好时光。”在这首诗中,“自忧”就是杂念,“自忧”就是排除杂念,专注于眼前“春花”、“秋月”、“夏风”、“冬雪”的感受,只有保持这种心态,才能获得最佳的审美体验,才能真正感受到人间的“好季节”。
保持这种心态有利于你激发灵感。稻盛和夫提到“当头脑处于纯净状态时,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智慧之语就会突然冒出来,也就是好的想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灵感。他说,有一次,为了看楚陶坯是怎么翘起来的,他在炉背上开了一个小洞,从里面窥视。他仔细观察了陶瓷坯体的一系列变化,包括其翘曲程度与烧成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翘曲程度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无论重复多少次实验,都像活物一样蜷缩在炉中变形。他看着看着,真的很不耐烦,突然有一种冲动,想把手从小洞伸进去,从上面把陶瓷坯体抱下来。就在他想把手伸进炉子里压住陶瓷坯体的时候,他的灵感突然闪现——“高温烧制的时候,只要从上面压住,不会立起来吗?”专注带来的灵感又一次帮助他解决了研发中的难题。
保持这种心态对你学习新知识有好处。王阳明在与陈九川谈话时指出,“听课时,恭敬,即静坐。”王阳明肯定了程(程颢)先生的“独尊”。根据《编年史》,明道先生“怀着极大的敬意写作,不是为了写好,而是为了学习”。这里所说的“投入”和“冥想”,都是指一种“专注当下,排除杂念”的精神状态。
保持这种心态有利于你享受生活。朱光潜的《慢慢走,去过美好的人生》一书中提到,他最爱陶渊明在《自我牺牲》中说的两个字:勤与闲。他认为这是修身养性的终极境界。“现代人的毛病是勤奋,没有闲暇。这个问题不仅使生活变得索然无味,身心疲惫,徒劳无功,而且使人心混乱,缺乏冲劲和勇往直前的氛围,每天受困于名利,使整个世界越来越干燥和黑暗。”
如何培养这种心态?
一种是在冥想中练习。王阳明教学生“静坐”的做法。他认为“教人静坐思考”可以让各种杂念消失。他对弟子陆澄说:“如果你关心财、色、名、利,一切都会消失,就像你不关心劫一样。光只是你内心的本质。你在想什么?”据王阳明年谱记载,37岁时,王阳明在贵州隆昌实现了“知事之旨”。当时他以为一切得失荣辱皆可超脱,但生死观念尚未化解,所以在石墩上,“日夜静待,以求清静。”“静中求静”是一种专注当下的心境。
明代陈继儒描述静心禅房的情景:独坐禅房,神清气爽无所事事,泡一壶茶,燃一柱香,赏一幅法壁图。闭上眼睛一会儿,不知不觉中,你的心变得非常平静,头脑非常清晰,呼吸柔和而平稳。
在电视剧《佛》的五十五集里,我们可以看到,在修行禅定的初期,悉达多之前看到的影像不断在脑海里弹出,让他无法得到寂静,感到非常痛苦。悉达多的老师指着天上的云告诉他,人心如天,过去、现在、未来的各种念头如云朵,在天空中飘来飘去,却没有触及天空。长时间练习冥想,人们心中的乌云会逐渐消失,出现一片纯净的蓝天,内心处于完全平静的状态。修炼的方法就是让你的心念“集中在一个地方,集中在气息上”。
二是在各种娱乐活动中练习。看电视、听音乐、旅游等。都是娱乐活动。只有排除杂念,专注当下,才能真正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如果你不能摆脱杂念,把注意力放在当下,边看电视边想音乐,边听音乐边旅行,边旅行边听音乐,你的审美享受就会大打折扣。
第三是在工作中练习。稻盛和夫指出,净化和美化心灵的最好方法是全力以赴,集中精力做好当前应该做的事情。当你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各种杂念就不会浮现,就像一个禅僧静坐一样,当下的心灵就会变得纯净美好。只要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眼前的工作中,“此时此刻极度认真专注,是任何方法都无法替代的修行。”他讲述了自己的真实经历:“当我如此全神贯注于工作时,杂念从我心中消失,我甚至接近了无我的状态,就像一个佛教僧人在冥想中达到了无我的状态,我的思想从我的头脑中被清除,我的心灵进入了一种纯净的状态。”
稻盛和夫还提到了修行和尚的生活方式。除了念经,他们还砍柴、挑水、做饭。这些都是修行,在培养一颗净化的心。有人问,练习前后有什么区别?修行者的回答是,修行之前,经常会想到劈柴要挑水,挑水要做饭;练完后,做饭的时候想想劈柴,挑水,做饭。
第四是在日常生活中练习。王阳明指出,“今食之时,虽前方无物,其心总不安,故习以为常,故不能取之。”。在王阳明的时代,生活节奏还是比较慢的。如今,生活节奏更快了。“吃饭的时候,虽然前面什么都没有,但他的心总是不安分。”这种情况越来越多,甚至具有普遍性。很多人吃饭只是为了“填饱肚子”,而不是为了“品尝美食”。
总之,培养“专注当下”的心态,有利于你的健康和审美,有利于你的灵感,有利于你学习新知识,有利于你享受生活。我们应该在冥想中,在各种娱乐活动中,在工作中和在日常生活中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