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岗百友街鞋店。大家都去过了吗?那个更好!

(一)以行政级别划分城市不一定好。

小城镇、小城市乃至大中城市的划分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只分人口不一定准确。以省辖市、副省级市、地级市、县级市为划分标准,以县级以下城镇为划分标准,就更没有说服力了。我觉得深圳的现代化程度已经超过了重庆,但是重庆是直辖市,深圳是副省级城市。浙江义乌现在是县级市,在我看来已经是中等城市了。最近还去了甘肃省平凉市,平凉市是地级市,但和义乌市相比,现代化程度差得很远。但它的文化内涵似乎更丰富。我的家乡山西省榆社县,这几年发展也不慢,建了一些基础设施,但给我的感觉更像是集镇,小城镇。中国是官本位国家,一切以行政级别划分。这样好吗?我不这么认为。现在中国已经在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现代市场经济,但是很多东西还是保留了行政级别的划分,比如副省级企业,地市级企业,县级企业,科级企业,甚至和尚尼姑都有厅级和处级之分...这种等级观念不仅明显是计划经济的,而且是封建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妨采用一些现代的概念,取消行政级别的概念。说是什么,也不一定要和行政级别挂钩。

(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就是走向市场,发展民营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最明显的就是经济实现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城市建设快速推进。路线对了,思路对了,一切工作都在往正道上走,路和道。

在这些成就中,我认为最大的成就有两个:一是放弃计划经济体制,走向市场经济。包括收缩指令性计划,放开价格,初步建立各种要素市场,让市场发挥配置各种生产要素和有限资源的作用。过去,一些经济学家回避市场经济的概念,称之为市场化改革。现在市场经济已经成为一个标准术语。在我看来,改革就是要彻底否定计划经济,实行市场经济,所以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我不认同现在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我只能说,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原因在于,在大量国有企业改革到位之前,不能说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已经建立。再加上政府职能转变严重滞后,许多宏观管理职能仍依靠行政手段运行;另外,资本市场的发展还只是初步的,国有资产还没有上市交易。怎么能说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了呢?我们国家在宣传上喜欢吹牛,总说国企改革进展显著,效益不错。实际情况是这样吗?多年的印象,不好的时候经常说好。但是,市场经济改革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这种改革是不可逆转的。我们国家之所以在这二十年里取得了许多成就,可以归功于市场经济的改革。只有实行市场经济改革,我们才能参与世界经济的大分工和一体化。

二是大量非国有经济再现发展,民营经济特别是个体私营企业、“三资”企业、乡镇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彻底改变了所有制结构上公有制一统天下的局面,使混合经济成为新的经济特征。改革开放前,中国坚持所有生产资料公有制20多年。当时的公有制要么是全包分配的国有制,要么是“两国有”式的集体所有制。按照传统观点,这种公有制具有社会主义性质。但是坚持的结果是什么呢?不仅不能满足国家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按照斯大林的观点,这是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也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而且还把国民经济引向崩溃的边缘(这是“文革”末期的一个评价)。因此,在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对原始公有制的具体形式进行了长期的探索。这项改革还没有到位,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另一方面,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在公有制的旁边和缝隙中发展起来,包括个体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主要是“外资”企业)、乡镇企业的发展,包括各种形式的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这些都是私人投资的结果。所以有时候我也把非国有和国有经济统称为民营经济。这方面的改革最有效。时至今日,它们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活力源泉。这几年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民营经济的发展,而不是国有体制和旧集体经济的增长,实际上是在萎缩。正是因为非国有经济背景不好,但实际表现不错,作用越来越大,所以党的十五大报告中的这两句话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和“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句话在以前的党的文件里从来没有提到过,所以是一个突破。但这个突破是靠非公经济的实际表现赢得的。有了这个实践,我敢说,公有制和私有制应该在整个社会主义时期并存。我们再也不能搞单一公有制了。社会主义经济应该包括公有制和私有制。9月4日,《参考消息》翻译了哈佛大学教授罗德利的一篇文章《混合经济是20世纪最珍贵的遗产》。他说,资本主义是19世纪发现的,美国、西欧和一些亚洲国家在20世纪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主要依靠的是各种模式的混合经济。我认为未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也要靠“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多种所有制联合起来,共同竞争,共同发展,不就是混合经济吗?因此,我认为民营经济的重新崛起和发展是改革开放最大的成就之一。

不仅如此。市场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实际上是同一个经济的两个方面,互为条件,相互依存。市场经济必须建立在产权和主权多元化以及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础上,而不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没有市场,就没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没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就不可能建立。我前面说过,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是不可逆转的,同样,中国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将证明,中国永远不可能对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都会沿着同一条路发展,从低级到中级,再到高级,从单一发展到混合发展。

因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特别是非国有经济,应该是我们思考的出发点。

(3)小城镇建设要依靠民营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中小城市的发展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杜润生同志指出,“我国是一个缺乏城市的国家,30%的城市人口与工业化程度不相适应,会造成许多问题,不可低估。”有学者说:城市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国应该重点发展中小城市。我很同意这些观点。

要改变二元经济结构,中国必须转移大量农村剩余人口,办非农产业,建城市,从而走向现代化。因此,发展各种类型的城市,特别是建设一大批中小城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问题,也是一项长期的根本性政策。涉及亿万人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改变,人口户籍政策和就业政策的调整,大量资金的来源和筹措,建设的规划和管理。从根本上说,还涉及到农业发展的程度,尤其是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有多大的问题。不能因为想发展就发展建设一个城市。

我认为,城市尤其是小城镇的发展,必须建立在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这是小城镇20多年发展的一个基本经验。

民营经济主要包括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乡镇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民营科技企业等。都是民间投资办的,以人民为主体的企业,老百姓的企业,非国有的国企。在我国,主要依靠国家投资办企业、建城市是不现实的。未来,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可能主要依靠国家投资进行建设,但也应吸引私人投资。中小城镇只能主要依靠民间投资办企业,办文教事业,办第三产业,用老百姓的钱建城市。

一个城市不仅是人口的聚集地,也是大量企业的聚集地。如果说企业是现实的生产点,那么城市就是生产群。企业数量多,可以实现企业间的专业分工、配套生产和公共设施的合作共享。无论是城市还是城镇,有了大量的非农产业,就可以促进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发展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只有提高全体居民的素质,才能提高社会的生产效率。大城市、特大城市可以以大中型企业为主,但也要办很多中小企业,否则就业就成问题;而小城镇必须而且必须以中小企业为主,以民营经济为主。

现在我们国家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比如温州,众所周知,温州过去20多年经济的蓬勃发展主要依靠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那里国有和集体企业的比例很小。经过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城市的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上世纪80年代末去温州的时候,感觉还是一个破旧的老城区,街上比较大的车都走不了。十年后,就完全不一样了。高楼拔地而起,街道和设施看起来像大中城市。飞机和火车也是相通的。据说机场和高速公路是由私人投资者经营的。这是一个旧城改造成新城的例子。这取决于什么?完全取决于民营经济的大发展。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实际内容和有力支撑。

温州城南还有一个龙岗城,完全是农民投资建设的。它是一个新城市,一个生产城市,它的主体也是民营经济。在建设城市的过程中,政府只做了组织工作、规划工作、制定政策、引导工作。

至于台州市和义乌市,也是随着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义乌依托小商品市场的发展,促进大量中小企业和农民进城发展;城市的扩张,包括周边的专业村镇,已经成为城市的一个组成部分,已经进阶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也是年年有变化,几年下来变化很大。这次去义乌开会,感觉和几年前很不一样。也有人说是县级市。我觉得比北方的一些中等城市更漂亮,更先进。义乌的一些民营企业也完成了二次创业,达到了现代企业的水平。

因此,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必须与民营经济的发展相结合。小城镇建设应以乡镇企业集聚为基础。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整体过于分散。只有聚集,才有规模经济,才有其他企事业单位的发展。现在一些地方建立工业园区、民营企业开发区,是引导企业聚集的好办法。

(四)建设现代化城市应坚持高标准。

两年前,广东提出要加快率先实现或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这次来浙江才知道,浙江也提出了类似的目标或战略。义乌明确提出要把自己建成“现代商业城市”。听到那件事,我很受鼓舞。直观感觉,这些地方确实挺现代的。高楼大厦、电灯和电话、旅馆和餐馆、电器和电脑、交通和商业服务,表面上看起来都是那样。我们住的“银都酒店”据说是四星级酒店,也很漂亮舒适。但仔细观察,感觉有点粗糙,有点土,层次有点低。

去年在报纸上看到我们社科院的一位学者在广东发表意见,建议中国的现代化要有自己的特色,标准可以低一点,没有必要照搬外国的模式。我坚决不同意这个观点。中国特色是低标准吗?如果是低标准,人们会认可你吗?

早在二十年前,我就表达了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的概念,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的观点。在达到公认的标准之前,人们是不能承认的。不要把中国特色和高标准对立起来。在建设四个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有中国的特色,也必然有自己的特色。大的有大的特点,小的有小的特点。每个地方每个城市都应该有自己的特色。比如义乌,是中国最大的小商品市场,其特点就是商业名城。许多城市因其特色而闻名。没有特色就没有优势,自己和其他地方就没有区别。所以强调特色是对的,要时刻注意保持、发展、提高自己的特色。但建设现代化城市绝不能降低现代化的标准。

为了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我还想提出一个观点,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应该有自己丰富的文化内涵。要有旅游景点,要有历史遗产,要有文化教育科学设施,特别是要有高素质人才和科学管理人才。使居民不仅有生产、工作的场所,而且有生活、休闲、娱乐的场所,处处受教育,学知识,长见识。这几年每次去绍兴,都觉得文化内涵丰富,要看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这几年深圳的建设越来越富有文化内涵,污染少,空气清新,可以吸引很多海内外的游客来旅游,甚至来居住休闲,而不仅仅是来看你的“现代化”。所以我也主张文化科技设施应该纳入现代化的内涵。现代城市应该有很高的标准和丰富的内容。

(五)不妨引入“城市形象”的概念

自邓小平同志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改变了中国的形象”和“我们要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一个安定团结的形象”以来,我国一些学者建立了一门新的学科——区域形象学,并对区域形象的理论、设计和建构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以此类推,还可以建立城市形象学、企业形象学等,研究这些学科的形象和建设。有了区域形象、城市形象、企业形象的概念,在建设过程中就会有形象建设的思路和策略。

什么都有形象问题。形象不仅是外在的表象,更是深刻的内容和内在的形象。问题是什么样的形象是好形象,什么样的形象是坏形象。形象是自然形成的,还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建立和创造的?

我以为在没有“城市形象”这个概念之前,城市形象的形成是自发的,或者说基本上是自发的;有了“城市形象”这一概念,“城市形象”的建构可以从自发性变为自觉,包括自觉地改变形象、改善形象、创造形象。

“城市形象”概念的内涵不仅包括城市的规划布局、街道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房屋的建造和风格,包括交通、绿化、景点和公园,包括企业的分布和质量,特别是一些类型企业的建立和发展,还包括学校和科研机构,包括历史遗产的挖掘、文化景观、城市管理、人民的教育水平、风俗习惯等。因此,“城市形象”的概念非常丰富,既有外在的,也有内在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精神面貌、道德水平等。

我是在北京(当时叫北平)和平解放的1949年3月进城的。50多年来,我一直觉得北京确实是全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学校多,人才多,历史底蕴和文化景点丰富,是任何一个城市都无法比拟的。但我一方面感觉北京的现代化水平在逐年提高,另一方面又感觉一个古老、和谐、美丽、完整的古都支离破碎。很遗憾。如果我们有“城市形象”建设的概念,有文化遗产的考虑,可能会接受梁思成先生的建议。现在,很多地方看不出它和其他城市有什么区别。至于城市卫生,空气质量,仪态,都不如以前了。与群众接触最多的售票员、店员,普遍看不起外地人,对待乡下人的语言、面相(笑脸很少)、作风印象都不好(上海人看不起北方人)。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我把这些都放进了“城市形象”的概念里。忍不住关注。但是有些事情已经来不及了。

至于具体建议,我主张将“城市形象”的概念引入城市建设,作为城市的目标、战略、发展内容来思考和论证,使之具体化,力求真实。特别要突出特色、景观和形象建设。不仅在小城镇和城市应该这样做,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也应该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