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有哪些节气和养生知识?

春天的六个节气是:立春、雨、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春

“站”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在每年阳历的2月4日、5日左右,立春是24节气中的第一个,它预示着季节的变化,预示着严冬已过,春天即将到来。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不仅春天来到地球的时间有早有晚,春天在各地停留的时间也有长有短。她在65438+10月底2月初从冬春相连的广州出发,北上。2月中旬,她首先到达云南昆明,然后穿越云贵高原,进入四川盆地。3月中旬,她到达湖北武汉、河南郑州、山东济南。4月初,她到达北京和天津,越过山海关到达长城外的沈阳,2月下旬到达哈尔滨。5月20日左右,她可以去北疆最远的地方漠河看看。

就我国主要农事而言,东北地区立春节气要犁地,要送粪积肥,要做好动物防疫。华北平原要积极准备春耕,兴修水利。西北要整地施肥春小麦。由于华南地区气温较高,此时已经开展了全面的春耕播种工作。西南地区要抓紧早稻秧田的翻耕翻耕,做好选种、晒种和夏收作物的田间管理工作。

立春是青少年生病的敏感期,尤其是上呼吸道或下呼吸道感染,包括感冒、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等。如何预防这些疾病?第一,青少年是易感人群,尽量不要去公共场所,注意与感冒患者隔离。第二,春天气候多变,要注意保暖,避免感冒。第三,注意室内空气的流通,适度开窗通风,必要时关好门窗,用醋熏蒸空气。第四,注意饮食卫生,饮食要清淡,多喝水,不吃或少吃零食。第五,多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第六,生病了一定要去医院治疗。

雨水

意味着开始降水,雨量逐渐增大。每年公历2月18左右下雨。雨有两层含义:一是由降雪变为降雨;二是“雨”以来天气转暖,南方暖湿气流势力变强,降水增多。“雨”过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已经达到0℃以上,黄淮平原日平均气温在3℃左右,江南平均气温在5℃左右,华南气温已经超过10℃,但华北平原气温仍在0℃以下。在这样的气候背景下,黄淮平原及其以南地区开始下雨,华北平原有时还下雪。

农业上,就田间而言,油菜、冬小麦一般在“雨”前后变绿,对水分的需求比较高。华北、西北、黄淮地区此时降水普遍偏少,往往不能满足农作物的需要。如果早春雨水少,应在“雨”前后及时进行春灌。此时淮河以南地区普遍雨水较多,需清沟排水,排除农田、中耕、杂草积水,防止湿害和烂根。华南双季早稻育秧工作已经开始。为防止寒热天气的危害,应注意“冷尾暖头”天气赶上晴天播种,力争一次播完全部秧苗。西北高原的山区还处于旱季,容易发生火灾。此外,寒潮入侵时可造成强降温和暴风雪,对老弱幼畜危害极大。这些都是要特别注意的。

阴雨节气往往在春节和元宵节之间。人在忙碌快乐的时候,要饮食适度,生活规律,争取过一个健康、快乐、平安、祥和的节日。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改变节日期间炸、煮、蒸大量食物并每天“重新加热”的习惯。食物要保持新鲜,注意防止变质,慢性病患者更要注意饮食控制。比如慢性胃炎患者,饮食不当更容易加重胃黏膜损伤;慢性胆囊炎或胰腺炎患者应减少脂肪摄入;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饮食清淡;痛风患者应避免吃海鲜和饮酒。此外,还要注意饮食适度、细嚼慢咽、低糖低盐、戒烟限酒、注意卫生等良好习惯。

惊蛰

春雷突如其来的动静惊醒了蛰伏在土里冬眠的动物。此时气温迅速回升,春雷渐萌。每年公历3月5日前后都是一场惊魂。惊蛰前后之所以会偶有重雷,是因为地球温度逐渐升高,地面热空气上升或者北方湿热空气逐渐频繁移动。但我国南北跨度大,云南南部6月5438+065438+10月能听到雷声,北京4月下旬才能听到。

刺代表春耕的开始。华北冬小麦开始返青,急需水分。一旦缺水就会减产,所以要及时给冬小麦和豌豆浇水。此时土壤仍处于冻融交替状态,及时耙松是减少水分流失的重要措施。华南地区早稻要及时播种,同时要做好秧苗的防寒工作。

蛰伏期间,天气忽冷忽热,湿度增大。人体呼吸防御功能下降时,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容易感冒,所以要少去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出汗后立即擦干。多吃鸡蛋、鲜鱼、豆腐、蔬菜、水果等营养丰富的食物。

春分

“分”是平分的意思,也就是昼夜长短相等。一般在每年公历3月20日。春分过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升至10℃,进入真正的春天。但在升温过程中,由于冷空气的入侵,气温往往会回到寒冷状态。这种前有暖春,后有倒春寒的天气称为“倒春寒”。

严重的倒春寒不仅造成棉花、早稻烂种、烂苗、死苗,还会影响油菜的开花授粉,降低产量。因此,一方面,抗旱仍然是春分重要的农业活动;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冻害的防御。常用的方法有选择耐寒的种子、合理的小麦播种深度、增施钾肥、灌溉或喷施等。

春分雨水多,物品容易发霉。温度、气压、气流、湿度等气象因素多变,所以很多疾病经常复发。保持开放的心态和乐观的心情,尽量避免心烦气躁。要注意保暖防寒,根据气候变化增减衣物,以达到维持人体阳气、预防疾病、保护健康的功效。睡眠方面,春天可以晚睡早起。经常去户外散步,呼吸新鲜空气。平时以做运动量小的活动为宜。晚上可以散步,跑步,打太极拳。

清明节

清明意味着天气晴朗,空气清新,逐渐变暖,植被茂盛。公历每年4月5日左右为清明。清明节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日平均气温升至65438±02℃,冰川解冻,百花齐放,农民忙着播种。

北方播种玉米、高粱等春播作物时,要注意防范晚霜对小麦、玉米的危害。华南很多植物已经进入开花期,需要人工授粉来提高果实产量。黄淮南部小麦已拔节,需做好小麦后期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雨水充沛一方面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另一方面也要防止降水过多。

清明节外出踏春,要防花毒、防疲劳、防花粉过敏。随着气温的升高,有些人迅速脱去厚重的冬装,但晴好的天气乍暖还寒,气温起伏较大,早晚有点冷,很容易感冒。

谷雨

降雨量的增加对谷类作物的生长非常有利。公历每年4月20日前后是谷雨。谷雨已经是晚春了。谷雨前后,天气转暖,霜雪破碎,降雨量也在增加。现在是春播作物播种和出土的重要季节,高粱、谷子、春玉米、红薯等早秋作物也正在播种。

此时小麦要抓紧施肥,幼苗要追肥。油菜施一次叶面肥能促进种子肥大。各地要在天气适宜的时候种植棉花、玉米、小麦。谷雨春茶的采摘已经进入旺季,要抓紧进行。

谷雨正值春夏之交,很多地方风沙大,对健康危害极大。此时,沙尘天气应避免户外活动。外出或工作时,选择浮尘较轻的时间,外出时戴口罩或用围巾包住头部。关闭客厅门窗,防止浮尘进入室内。注意饮食,多喝水,吃一些可以清除肺部污染的食物。知识点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划分的。以春分为点,黄道分为24段,每段为15度,太阳每移动15度,就代表一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为指导农事而订立的补充历法。因为中国的农历是“阴阳历”,是根据太阳和月亮制定的,所以不能完全反映太阳周期。而中国是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的运行,农耕完全是根据太阳来进行的,所以历法中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周期的“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可以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业活动,影响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差异很大,二十四节气并不适合每个地区,主要适用于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