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和食物有着悠久的历史。饮食养生的智慧延续了几千年。

在古代,原始先民住在山洞里,吃野食,生活环境险恶。疾病和野生动物随时威胁着他们的生命。“隋人钻木取火,炮初烹食,人无腹疾。”有了火,人类不仅迎来了光明和温暖,也带来了安全感。更重要的是,它们结束了像动物一样吃东西、喝血的历史,彻底改变了食物的味道,缩短了消化时间,提高了利用率,改善了人类的营养状况,增强了免疫力,减少了疾病,大大增强了人们在自然界的核心竞争力。

从此,人类更健康、更长寿、更智慧地发展,跃居“万物之灵”的位置,开始书写地球的文明史。

“神农尝百草之味,水泉之甘苦,使民知所忌。”原始人通过长期的尝试,逐渐将动物、植物、矿物等天然产物分为食物、药物、毒药,开启了古代养生营养的研究。

奴隶社会,人们改进了炊具,发明了汤,汤药也就应运而生了。至夏在商朝时,酿酒业发达,“酒”能活血导药,被称为百药之术。在公元前5世纪的周朝,就有从事食物准备的“食医”。他们是世界上最早的营养师,负责君王的饮食设计,制作各种美食和保健饮食,主持“养生之道”。当时这个职位的地位在“疾病医生”(内科医生)和“医学博士”(外科医生)之上。

周秦时期的《周易》、《尚书》、《山海经》先后提出了饮食控制的观点,甚至收集了几十种保健饮品和食品。

战国时期撰有《黄帝内经》,对饮食养生和食疗作了系统的阐述,强化了饮食节制和五味调和的观点,主张“气味相合以补精”,提出违反饮食禁忌原则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具体提出饮食调理和饮食卫生,为后世饮食养生理论奠定了基础。

战国时期的医生非常重视饮食,以预防和治疗疾病。扁鹊的观点是:“作为医生,要知道病源,知道是什么病,用食物治疗,饮食不愈再点药。”。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约有1/3的药膳、食补全部药物。书中有许多药方,包括食物和药物。汉代《神农本草经》载有365种药物,其中许多食物,如大枣、莲藕、山药、蜂蜜和薏苡仁,被列为强身益寿的上品药物。

汉代医圣张仲景注重“祛邪扶正”,在治疗中常以食物为用,“存津液,护胃气”。比如他的代表作《伤寒论》中的第一方“桂枝汤”,就含有大枣、生姜、桂枝、甘草等食物成分。他让病人在服用这个药方后喝热粥来帮助他们服药。在他著作中的300多个方子中,约有1/3含有食物成分。

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其《备急千金药方》中有“以食治”专章,详细介绍了饮食的理论和谷类、肉类、水果、蔬菜等154种食物的保健防病作用。他锻炼身体,保持健康。他100岁以后,机警而明察秋毫,著书立说。《食疗本草》收录了227种食物,详细介绍了食物的性能、效用、烹饪方法和食用原则。宋代《太平盛辉方》的“食疗”理论记载了28种疾病的食疗方法。

明清时期,出现了大量的饮食保健书籍。《食本草》、《趣味生活饮食谱》、《园中饮食菜谱》、《膳食指南》等从不同角度阐述了食物的性能、功能、主治及膳食结构。《救灾本草》和《野菜小册子》扩大了食物的来源,《本草纲目》收录了1000种食物,其中具有保健、药用性质的食物不少于200种,养生、食疗方剂多达数百种。

药食同源,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