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大家知道微信的利与弊。

微信的优势和劣势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正在虚拟网络上建设一个新的国家,这个国家的人口排名第三,仅次于中国和印度。

现在,用户已经把越来越多的生活内容搬到了这个国家。最早的就是单纯的聊天,是一种看不到脸,不知道对方是不是狗的奇怪社交。然后熟人社交。90后的孩子喜欢非主流的照片。80后每天给刚出生的宝宝拍照。然后,他们一起把这些照片上传到QQ空间,等待朋友们的点赞和评论。移动互联网爆发后,琳琅满目的app占据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开始在虚拟的网络中进行更具体的活动:工作、购物、学习、就医、抢火车票...好像现代人除了生孩子都可以在网上做。

微信作为一款优秀的国民App,已经成为这个虚拟国度里最耀眼的明星。

事实上,自诞生以来,它就受到了业界的认真好评,好评几乎从未停止,以至于腾讯不断给微信添加素材,如红包、扫码、微信业务等。更让人觉得牛逼的是,微信每推出一项服务,理论上就能颠覆一项传统业务,但显然,这些说法有点过了,最起码,我们是主流语音通信的第一。微信红包一个春节赚了6543.8+亿用户,却没能颠覆支付宝。微信红包最火的那几天,他们的交易笔数在800万左右,而支付宝的交易达到6543.8+亿。至于微信业务,就更难摆上台面了。我再也受不了那些不在的面具了!

如果非要给微信找一些颠覆性的结果,恐怕只能是社会内战。由于朋友圈的火爆,腾讯干脆解散了微博团队,连自己的QQ空间都受到了冲击。但是,这个成绩远远不能满足腾讯的野心。毕竟微信这个流量入口,真的是一张巨大的好牌。但微信要想真正把这些流量变成QQ币,首先需要考虑赎罪,让它成为一个更健康、更诚信、更完美的国民应用。

中国智商与朋友圈无关。

不久前,一篇题为《微信朋友圈拉低中国人整体智商》的分析评论在网上走红,大致意思是朋友圈在熟人之间建立了牢固的联系。相比微博里的广场环境,朋友圈更像是一个封闭的空间。谣言一旦入侵,就会迅速传播,破灭的几率大大降低。因为用户花在微信上的时间越来越多,认真读书、上网、做研究的时间越来越短,导致大家的时间越来越少。

笔者认为说微信影响中国人智商是有道理的,但90%的担忧都是“杞人忧天”。众所周知,朋友圈最受欢迎的内容是生活知识、健康知识和心灵鸡汤。由于缺乏专业的审核机制,这些内容难免有夸大和虚假,甚至有一些虚假的说法,但充其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一些困扰,不会影响到智商这种深层次的东西。比如生活常识不准确,消费者只需要做一些简单的尝试去验证,基本上不会有大的错误;心灵鸡汤在中国已经存在20多年了。帮助过一些成功的大师,但信徒永远在成功的路上。这和智商无关,只能让用户做一个美好的梦,不自觉的和国内的大社会环境不谋而合,但醒来后会有失落感。

健康知识容易出意外,会在一定程度上伤害忠实粉丝的健康,这也是急需整改的内容。笔者建议朋友们可以效仿百度百科的做法,医药、法律之类的文章需要经过专业机构的认证才能发表,避免庸医给大众带来困扰。当然,就算朋友圈有一些医疗健康知识,我也不相信有人得了艾滋病或者突发脑血栓不去医院,却去朋友圈求助?或许,我们高估了微信在宁静日子里的魅力,低估了传统专业机构的能力。

微信业务:轻微伤害朋友,严重伤害感情。

其实朋友圈里的一些健康知识和心灵鸡汤,能对用户行为产生1%的影响,是非常难得的。他们只是业余时间的娱乐谈资。因为不涉及利益,所以不应该承担实质性的罪名。然而,最近兴起的“微信业务”却有着本质的不同。如果它搞虚假信息,会伤感情,但关键是会伤钱。

2014可以说是“微信创业”元年,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走上正轨。最起码暴力刷屏不是正确的做法。他们建立了一个分销系统,强调销售,忽视商品。有些过分的家伙连货都没有,无异于微信里的传销。霸屏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微信的用户体验,而且由于品牌缺失、商品质量低劣,导致微信业务在短短半年内透支了商业信用和社会资源。其实面对琳琅满目的促销广告,我们已经没有耐心看完了,严重的直接屏蔽。当普通用户痛斥这种行为的时候,他们搬出了首富马云,相信只要坚持刷下去就会成功…

微信作为一个巨大的流量入口,应该有与手机淘宝角力的资本,但淘宝早年也是从最基本的商业信誉做起,这几乎是任何商业体系的核心。这只是最低级的竞争。而且微信对淘宝的社交属性更强,朋友圈建立的关系都是强关系。我建议与其迷失不悔改,不如好好利用自己强大的社交能力。腾讯完全可以守住商家入口,提高商品准入门槛,保证商品质量。“微信商家”的任务是将自己的消费经验分享给熟人,也就是说,他们只负责社交分享,不负责直接发货。这种方式本质上是取消。在这个体系中,基础商家、推广粉丝、商品渠道都要受到其资质的严格控制。通过长期合作,建立“值得信赖”的商业关系,利润将全部来自商品的质量和属性。

或许,只有这样,才能把“微信生意”的灵魂重新洗干净,才能让朋友圈恢复健康。我真的不希望一个好东西被金钱和欲望扼杀。

沉迷科技,2015废弃电子设备

朋友圈信息泛滥,或者虚假信息泛滥;微信业务充斥着假货,或者根本没有假货。这些收费不应该归咎于微信本身,而都来自于人性的恶根。微信在整个过程中只充当“下水道”的角色。但是,作为一款高质量的社交app,微信带来焦虑,加剧人际冷漠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在网上,每小时都有大量的聚会照片。微信的忠实粉丝把晚会浓缩成了朋友圈。好像吃饭不拍照就跟白吃一样。餐桌上,有几个人可以不玩手机专心吃菜?

这些软件建立的新的社会关系正在取代血缘、地域、工作建立的关系。在惊叹社交软件魅力的同时,我们不禁暗自担忧:这种关系靠谱吗?还是沉迷其中真的健康?

科技成瘾者至少有10个app,微信只是其中之一,但毫无疑问,这个小绿人辐射范围最广,老少皆宜。微信先是占据了人类的碎片化时间,然后又不自觉地肢解了我们的一大块时间。我们一天要刷20多次朋友圈。如果是5分钟/时间,相当于100分钟,但这些时间不容易被察觉,却白白溜走了。这种零碎的时间消耗,甚至比微信商家骗钱,朋友骗钱更可怕。前两种就像是军队攻城,哪怕是三天屠城,但是微信的时间消耗就像细菌繁殖,病毒传播,蜘蛛网,是一个年复一年的过程,而当你意识到危险的时候,你已经无法抵抗了……

美国一项研究显示,全球53%的社交软件用户承认,闲暇时间的第一选择往往是刷新好友状态。如果两天内不登录,他们会紧张焦虑,堪比公开演讲或者结婚前一天晚上。专家称这种症状为技术成瘾,现在这类患者占美国人口的1/8。或许,我们不必过多质疑这项研究的真实性,仅仅通过感受对社交软件的依赖就能得出同样的结论。也正是意识到了这种潜在的危害,一些美国志愿者发起了“新钱德勒运动”,帮助人们戒掉“科技瘾”,回归简单的生活。同时,专家也预测2015将成为“反科技”年。为了他们自己,显然,这不足以影响科技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