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和韩国是什么关系?

宋朝与朝鲜的民族贸易

960年,北宋建立,962年,朝鲜和韩国的第一位官方使节向北宋“献东西”,开启了中朝贸易。(1)1030年,由293人组成的朝鲜使臣前往北宋“朝贡,银剑、马鞍、马、香油、人参、细布、青铜器、硫磺、青鼠皮等物。明年2月,会给辞呈。”从此“中国不通四十三年”。(2)中国之所以被封锁,是因为当时朝鲜与宋、辽的关系比较复杂,导致宋与朝鲜的外交往来中断。直到公元1073年,朝鲜再次向宋朝派遣使节,两国官方使节交流日益频繁,一直持续到12三十年代。据《朝鲜史》初步统计,从1071到136,朝鲜使臣共出使宋朝26次(其中中央派出15次,明州等地派出7次)。

两国使节不仅完成了政治任务,还进行了相应的贸易活动。通过朝鲜的“贡”和宋朝的“赠”达到商品交换的目的,这是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最常见的贸易形式。

首先,商品交换原则在“贡”和“赠”之间起着重要的作用。公元1079年,韩国文宗皇帝生病,宋朝“派王顺送大夫随行”,“赐百药”。作为回应,文宗皇帝“遣刘虹谢之”,同时赠送他“皇服”、“金腰带”、“金花银器”、各种高档布料、墨水、马匹等。以示”。(3)有时朝鲜使节来宋“献朝之物”,公然索要东西。据《宋史》记载,公元1092年,“高丽遣黄宗羲献《黄帝针经》,并邀城书多部。“由于朝鲜使臣的过分要求,宋政府部分官员十分不满,时任礼部尚书的苏轼警告说:“朝鲜朝贡无丝可利,却有五害。今天请不要带书和金箔。“⑷因此,只允许使节购买金箔。同时,根据《宋史》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前次贡抵,司直接赔偿一万铢。最起码被勒令不得重新估价,数量未定一万铢。“(5)从此废除了一个一个定价的制度,“万”为定数。

其次,20世纪165438+70年代至2世纪65438+上半叶,高丽对宋的贡赋尤为活跃。主要原因是它在经济上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另一方面也需要吸收宋代的先进文化。例如,通考文献载:“据高丽大臣,中朝(指宋朝)(6)据《高丽史》记载,公元1058年,朝鲜文宗“王欲忧罗、灵岩,伐木造大船,必通宋朝”。对此,《内史问下省》反对说“国家有个不错的北朝(指辽朝),边境不急,民乐由此而生。(7)前者说明了朝鲜与宋交通的原因,后者说明了朝鲜与宋继续断交的原因;但可以肯定的是,韩国之所以积极向宋朝“进贡”,是因为可以在经济和文化上获得巨大利益。

当时宋朝与朝鲜结盟,以应对辽金的压力。因此,宋政府对朝鲜使节给予了相当的礼遇。据《宋史》记载,公元1070年,韩“遣数百人,如...金涓,把他们当作的使者”而“郑和(111 ~ 165438)然而,宋朝在“朝贡”贸易中获得的经济利益往往十分微薄,甚至成为国家的负担,这引起了一些政府官员的强烈反对。如苏轼曾说:“自熙宁(1068 ~ 1077)以来,朝鲜人多次向元丰(65447)进贡。展馆的费用不计其数。浙赣、淮南、JD.COM之路,筑城造船,建亭台楼阁,派遣农工侵渔商贾。朝廷一点好处都没有,野蛮人却一无所获。.....自二圣继位后,朝鲜已有数年不在此,淮、浙、官员皆喜肩...朝廷再重一点,就会贪得无厌,贡品无穷。" (9)

此外,宋朝政府和朝鲜政府都公开鼓励外交使节的贸易活动,并在各方面给予他们便利条件。据《高丽图经》记载:“高丽的故事,每到一处,都会汇聚成一个大市场。列举百货公司,油漆和油漆丝绸,这些都很好地服务于中国。且金银器皿用之,宫中之物皆知,及时布置。”(10)由此可见,韩国曾经利用外国使节的交流,开拓市场,“罗列百货”进行贸易活动,就连皇室也参与了这样的贸易活动。这种贸易活动是以“贡”和“赠”的形式对民族贸易的补充。

二、民间贸易与宋商活动

从11到12这一个世纪,宋与朝鲜的民间贸易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首先,北宋政府非常重视发展对外贸易,以增加国民收入。“在基业之年,制定了第一部商税条例,从一开始就是家法。”(11)北宋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对外贸易,有力地促进了宋朝与朝鲜的贸易。

其次,从10世纪末到110世纪初,朝鲜先后三次击退契丹军队的大规模入侵,之后在和平的环境下持续了很长时间,保证了国家的独立和安全。同时,朝鲜对宋朝与辽金的关系往往采取谨慎中立的态度。但总的来说,朝鲜始终保持着对宋朝的友好态度,这为两国人民自发的贸易活动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宋朝的商人在韩国特别活跃。他们大量渡海从事贸易活动,甚至长期居住在朝鲜,为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据《高丽史》统计,1012年至1192年间,宋商人访韩次数为117次,其中有具体记载明确数字。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两国外交关系中断的时期(公元1031 ~ 1071),宋商都相继赴朝,次数比以前更多,并在12世纪中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通常,也有许多宋商人生活在韩国。据《宋史》记载,在韩国的华人有数百人,其中不少是福建人。因为贾波的到来,他们想尽办法引诱他们上岗或终身留下。同时,为了接待外国使节和商人,朝鲜在首都北京设立了“招待所”,有的称为“青州、中州、泗店、里滨”。所以留在中国出差”。此外,为接待契丹使臣而设的“银恩阁”、“仁恩阁”,为接待任地、女真而设的“应县阁”、“灵隐阁”;专门为接待医官而设的兴味阁等等。(12)1055年2月“寒食节”,韩国政府“在饭店宴请宋野德崇等人87人,one hundred and fifty黄征、清河阁宴请黄澍48人”,(13)一次性宴请宋商200余人。当时,宋与朝鲜的正式外交关系已经中断,但大量的宋商人前往朝鲜进行贸易。韩国政府不仅允许这些商人互相交流,还以国家的名义设宴招待,甚至用官衔封侯。这说明,在断交和建交时期,宋与朝鲜人民的贸易持续发展,宋商人在韩国也受到了极大的关注。

据韩国历史统计,11至12世纪上半叶(1012 ~ 1138)期间,宋商人来到韩国* * *。其中,南楚1车次,泉州9车次,江南2车次,福州2车次,广南2车次,台州3车次,明州5车次,均来自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其中福建占比最大,浙江次之。这与宋代历史上韩国的“王城有汉数百,闽人多”基本一致。这也说明,在宋朝与朝鲜的贸易中,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朝鲜的联系也特别密切。这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宋与朝鲜之间的北方航线(邓州-历城河口)经常受到辽国的威胁,而公元1074年以后,两国之间的航线,从北到南,主要使用南方航线(明州-历城河口)。此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成为宋代对外贸易的中心,并日益繁荣。在广州、杭州、泉州、明州等主要地方,都设立了“市舶司”管理贸易,这些地区与亚洲各国的贸易有了很大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特别是靠近朝鲜的泉州、明州等地的大量商人经常往来朝鲜从事贸易。此外,许多韩国商人也来到明州等地从事贸易活动。

当时,宋朝出口朝鲜的商品主要有:丝绸、织锦、白绢、金银器、服饰、瓷器、玉器、马、马鞍、龟、药材、茶、酒、书籍、乐器、蜡烛、钱币、孔雀、鹦鹉等。这些商品随着两国商人(包括官方使节)的往来大量流入朝鲜。比如当时中国非常发达的制瓷业,对韩国瓷器的发展影响很大。当时明州是宋朝的主要港口之一,也是韩国的高一。由于两国贸易频繁,离明州不远的余杭越州窑最早影响了朝鲜,11世纪中后期,朝鲜就生产出了类似越窑的青瓷。同时,中国北方瓷器的传入使这种青瓷在造型和纹样上受到汝窑的影响。就这样,高丽青瓷在新罗以来国内陶瓷业发展的基础上,吸收了我国越窑、汝窑的影响,发展迅速。到公元12世纪初,出现了所谓的绯色青瓷时代。

此外,各种书籍、绘画、乐器等。宋代也大量传入朝鲜,极大地影响了朝鲜文化艺术的发展。从11到12世纪,韩国雕版印刷的发展也受到了宋朝的影响。传世的韩版刻本中,很多都是直接用宋版的木头刻出来的。

宋商人出口到朝鲜的商品有香、沉香、犀牛角、象牙等南亚和西亚的特产。由于宋朝与这些国家的贸易活动十分频繁,大批“大食”“三佛”等国的商人经常随广州、泉州、明州往来,并带来大量的特产。宋商人再把它们运到朝鲜出售,从事转口贸易。在这种情况下,粮食大国的商人也直接去朝鲜进行贸易。据朝鲜历史记载,20世纪上半叶,数百名大食商三次来到朝鲜,带来了“水银、龙牙、占城香、没药、苏木”等特产,换取朝鲜的“金箔”之类的东西。(13)

朝鲜向宋朝出口的商品有:金、银、铜、人参、茯苓、松子、毛皮、黄漆、硫磺、丝绸、苎麻布、亚麻、马、马鞍、长袍、床垫、香油、纸席、扇子、白纸、毛笔、墨水等。山西、笔、墨等文化商品在当时非常流行。许婧曾经说过,“白色折扇...藏在袖子里。其用甚方便,”苏轼也赞道:“朝鲜白松扇,一尺多宽,止于两指。”(14)直到后来,明朝的沈璐也写道:“此世所用折扇,故里张东海先生以为,是献给朝鲜的,南宋以来我见多诗。”(15)同时韩墨也很有名。韩墨是用老松烟和麋胶做的,南唐李廷贵墨苏轼却不能多说。当时宋代著名的制墨家盘古吸收了朝鲜的制墨经验,在制墨时将朝鲜进口的墨加以混合。据李一光《冯毅类说》“我去北京(指明朝首都北京)时,安南和琉球使臣都说你的笔墨是天下第一,我愿意得到。”(16)说明高丽的笔墨不仅在中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安南、琉球等国也享有很高的声誉。

大量宋代商人赴朝鲜从事贸易之外的外交活动。在促进宋朝和高丽王朝的外交关系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据《高丽史》记载,公元1068年七月,“宋人黄慎,来见文字:皇帝(指宋神宗——领袖注)召...罗征说,朝鲜在古代被称为君子之国,从祖先失疑开始就非常勤奋,至今已久。现在,我听说它的国王也是这个国家的国王,所以我可以派人去告诉他。”(17)1070,福建转运使罗征“遣回黄慎”,赴朝鲜谈判复交。据《宋史》记载,公元1069年,朝鲜“从礼部派遣转运使罗到福建:本朝商人、洪(指北宋——引者注)说,转运使奉密令通行”。(18)可见《高丽史》中的“宋黄慎”是《宋史》中的“本朝商人黄镇”;可见他虽然只是一个商人,但在1071年宋韩复交的过程中,仍然起到了重要的媒介作用。除了这一次,据《高丽史》记载,公元1128年,“宋刚先蔡,高宗即位”;1131年《宋刚第一卓荣来戏云:、遣黄夜叉渡江破晋人...并重修炎五年为绍兴元年”;1138“宋尚武帝等六十三人来报帝、宁德皇后郑崩于晋”,1162“宋等四十三人来报,明朝报宋与金聚兵交战,今春拿下元。(19)可见,无论是宋还是朝鲜,商人的地位都受到高度重视,社会地位相当高。他们不仅从事宋与朝鲜之间的贸易,而且在两国的外交中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他们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第三,宋与朝鲜之间的航线

宋与朝鲜之间的航线相当发达,航线众多。据《朝鲜地图经》记载,“若走海路,可至河北、JD.COM、淮南、浙江、广南、福建。”(20)其中,有南北两条主干道。

北路,从山东邓州起航,过黄海到朝鲜大同江口的交道,再南下到荆凯附近的历城河口。南路,从浙江明州出发,向东北航行,到达黑山岛,再向北航行,经过朝鲜半岛西南海岸的岛屿,最后到达历城河口。

宋朝与朝鲜的航线以1074为界,前后有显著变化。据《宋史》记载:“过去朝鲜人从登州往返。到了第七年(公元1074年),他们派他们的大臣金说:要想离契丹远,就要讨个变,要从明州走。”这样,1074之前宋与朝鲜之间的主要北线,就变成了以明州为主的南线。从此,明州成为两国航线上宋朝最重要的港口。1078年,宋朝“明州造二船,皆名神州”,两国复交后首次抵韩时,“国人欢呼迎接”。据《高丽史》统计,从1088到1186的近百年间,宋朝遣返朝鲜流民* * *十次,人数达120余人。其中,仅明州就有5次,占退货总次数的一半,数量达到70余次,占退货总次数的比例超过。另一方面,朝鲜的黎城河口也相当繁荣。13世纪朝鲜文学家李悝在一首赞美历城河口的诗中写道:“潮来又去,船来又去首尾相接,向此楼底进发,午后不抵南蛮。”(21)

当时两国的船只都是利用季风航行的。从明州进入黎城港的船只“都拿夏季的至日去等南风,风不到五天就到了岸。”(22)这其实也是大部分宋商人在七八月份到达朝鲜的原因。他们回国时乘着北风,这就是宋代诗人许婧所说的:“赴日取南风。《乘北风回日本》就是这种情况的反映。可见当时的航海很大程度上是受季节限制的。

许婧对朝鲜的交往作了详细的描述:它所乘坐的海船:“新发明的国家,以其五月二十八日顺利放洋,六月六日,到达群山岛。”由此可见,在“顺风”中,从明州岛的高丽群山岛出发,大约只需8 ~ 9天。回国的时候因为逆风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花了他好几次。同年7月15日,许婧“登上一艘大船”离开朝鲜黎城港。“24日,她穿过于恒岛,进入群山门,停泊在岛下。到八月八号,五子,十四号多云。申请后,东北风发了。乘潮流出国。.....突然东南风暴。再次遇见大海。船向一边倾斜。人们害怕恐惧。也就是敲锣打鼓,邀请船只归来。10日庚寅,风力渐强。中午返回群山岛。16日,沈冰,6日。申请后风正,即送出国。晚上住竹岛。再抗两天风就不行了。到19号,我已经死了。下午送竹岛。.....北风刮得很大。低矮的树冠扼杀了它的潜力。21日,又丑又丑。中午时分,第二艘船折了三次。..................................................................................................................................................................................从韩国到明州,走海路已经四十二天了。”(23)不难看出,当时宋与朝鲜的海上交通还是很困难的,很大程度上受到季节气候的制约。但尽管如此,宋与朝鲜的贸易往来从未停止,两国商船仍频繁往来于明州与历城港之间,以至于出现了“来船上,去船首尾相连”的景象。

第四,宋与朝鲜贸易的衰落

13世纪,蒙古在北方崛起,迅速统一了中国北方。由于南宋政府在江南,加上军事政治上的失利,宋与朝鲜的贸易逐渐衰落。宋与朝鲜贸易的衰落,除了政治、军事上的原因外,实际上也是南方航线衰落的反映。尤其是在1270之后,关于南宋商人出使朝鲜的故事,在朝鲜历史上只出现过一次,即卷三十《王三》中说:“武王十四年七月,武神、宋商、陆卿来献土。”但南宋1128年间,宋商东渡朝鲜的笔记多达33种。至于南宋时期韩国商人活动的例子,很少听说。

那么,为什么中国进入元朝后会出现这种“北盛南衰”的局面呢?笔者认为有两个原因:

第一,北线的恢复和发展。综上所述,我们知道中朝之间有三条传统路线,一是陆路,即燕山辽东路;二是北海航线,即从山东邓州到朝鲜半岛;三是南部海上航线,即从明州到韩国西南沿海。北方陆路因辽宋民族问题而废弃,1074后北方海路逐渐被南方海路取代。但进入元朝后,北方陆路也恢复了交通,大部分经过松辽平原,通过驿道直达朝鲜。从邓州出发的航程也已恢复,这两条路也“比明州方便”(24)。商人选择北方而不是南方是很自然的。

其次,在元世祖控制朝鲜但未统一中国之前,他曾因担心朝鲜与南宋勾结而限制宋与朝鲜的交往。如致远七年(公元1270年),元世祖在得知南宋商船已抵朝鲜后,在给朝鲜的书信中写道:

"...像前年,就说韩国跟南宋和日本有交通。尝问卿,卿被小人之言所惑,无一对。可是这一年,南宋的商船来了,是你私送的,送到省里去了。”

言语之间,颇有对韩不报省,私自将南宋商船送回的责备之意。在元朝强大的军事压力下,朝鲜不得不就范,于是宋与朝鲜的贸易随着历史的变迁终于走到了尽头,被元朝的海外贸易所取代。整个宋代,中朝贸易无论是形式还是影响都是空前的。宋丽之间的贸易在促进两国经济和文化交流方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宋丽贸易的研究领域,有许多值得关注和深入研究探讨的地方,如宋丽商船的性质、贸易模式、宋丽商人的构成、贸易商品、宋丽贸易对中韩文化的影响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全身心投入的话题。

注意事项:

(1)朝鲜史第二卷光宗十三条。

②《宋史》卷四八七《韩传》卷二四六《韩传》。

(3)《宋史》(卷四八七)《高丽传》,和《高丽史》(卷九)《文宗三十三或三十四年》。

④《宋史》(卷四八七)《朝鲜传》。

(5)同上。

(6)《文学通考》卷三二五,东夷高丽文。

(7)《朝鲜史》第八卷,文人教派第十二条。

(8)《宋史》(卷四八七)《朝鲜传》。

(9)《东坡全集》第32卷第30辑。

(10)高丽地图集第三卷贸易文章。

(11)文学通考第十四卷:概况。

(12)高丽图经卷二十七招待所。

(13)《朝鲜史》卷五,宪宗二、十五、十六年文章;卷六景宗六年篇。

(14)《高丽书》(卷二十九)为白折扇。

(15)关于春风堂的随笔引用了《朔兰》第20副刊局,引自《东方文化交流史考证》。

(16)逸风班论,卷十九,用文章。引自《东方文化交流史考证》。

(17)《朝鲜史》卷八,文宗二、二十二、二十四年文章。

(18)《宋史》卷487《朝鲜传》。下面引用的宋朝历史都来源于此。

(19)《朝鲜史》卷十五《仁宗十六条》;第16卷。仁宗二、九、十六年的文章;第18卷宗彝第26条。

(20)《高丽图经》卷二,镜封。

(21)朝鲜古典文学作品选第七辑李奎报作品选。

(22)《高丽图经》卷三十九海岛六历城港。

(23)同上。

(24)《续资治通鉴》卷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