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雍正的故事有哪些答案?

雍正帝廉洁节俭的故事。

摘自《伟大的改革家雍正——利益集团对立实录》

作者:梅

清朝雍正认为,一个人做官要清正廉洁,才能主持正义。为此,雍正帝告诫官员:“以良好的品行为榜样,以贪墨为警示……诚信是为官之本。所以任何一个身居官位的人,都必须把自己的清廉作为根本,才能做一个好官。”

雍正帝珍视清正廉明的官员。浙江省省长李伟以严厉和清廉著称。雍正帝曾题词“勤政廉政”。李薇不太认同官场的习惯。他不计较,不自私,不避权贵,得罪了很多权贵。这些人串通起来告密。雍正帝心中有数,他指出:李伟粗鲁傲慢,但他是一个正直的人。"我认为他诚实勇敢。"为了挽回过去,为了循规蹈矩,我们要把国政当成片外的腐朽之耳!"

虽然雍正帝非常重视清官,但他也会对清官进行具体分析。他说:一个官员,人品再好,也只是一个傀儡,起不到治理天下、帮助百姓的作用。直隶吴桥知府常三乐,清廉安静,并无不妥,但他胆小懦弱,以致当地许多事情久拖不决,工作难有起色。直隶总督李想把常三乐从县令的位置上提拔起来,吏部认为常三乐无不良记录,不予批准。雍正帝知道后,毫不含糊地指出,常三乐为官不力,是失职,应该免职。因此,雍正帝不仅要求官员清正廉明,还要求他们有真才实学。为了建立一支高效的官员队伍,雍正帝还命令文武官员推荐人才。

雍正帝要求官员必须清廉,但同时他也反对一些官员以清廉为名追求名利。为此,他指出:“取之适当不伤诚信,用之适当不涉及滥用。”不能不切人,也不需要炒起来卖。"

也就是说,官员拿该拿的钱不便宜,用该用的钱不算滥用。所以,我们既不能盘剥老百姓,也不能装清廉。

官场上,确实存在捞名捞利的现象。“名利双收”这个词在清朝曾经很流行。对此,雍正帝做了精辟的分析:“所谓名者,亦官也;所谓真人、货财。”他进一步指出:“今日之官,渔誉为名,肥家为实,云名为实。”也就是说,这些名实兼收的官僚,看似公正忠诚,伦理道德看似廉洁无私,实则善于谋利。他们不重视自己的民生责任。他们专门和上级见面,甚至暗中接头,私下求援,巧取豪夺,十分神通广大。结果不仅获得了利益,还赢得了好名声,可谓名利双收。

为了有效地进行廉政建设,雍正帝以身作则,号召大臣们以实际行动倡导节俭。雍正帝总是清淡的,“御膳”往往是几样简单的素菜,比如炒豆芽和一碗糙米。把每一粒掉下来的都捡起来吃,而没碰过的食物会被放回锅里加热后再吃。连李傕都感叹皇帝太“穷”,而雍正帝却淡淡一笑:“我富可敌国,贵可一世,为何不能有所要求?为什么不能吃?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雍正帝没有去过承德避暑山庄,也没有去过江南旅游。即使要去祭祖墓,他也不同意沿途摆太多临时设施,花一点钱就被认为是奢侈。此外,他还非常不赞成大臣们赠送的稀世珍宝。相反,他认为:“与其供奉稀世珍宝,不如造福人民;推荐一个有用的人才,不如推荐一个龚连城的宝藏。"

应该说,雍正帝的确是一个有魄力的皇帝。他会做他命令的事,阻止他禁止的事。在任十三年间,他励精图治,在治理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独特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特别是他坚决打击腐败,提倡廉政,整顿吏治,在一定程度上革除了康熙朝后期遗留下来的假公济私的吏治弊端,打响了“雍正改元,政治再起”的第一枪,为乾隆早期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严惩贪官,雷厉风行。

雍正帝在清查赤字的活动中发现了大量的腐败官员。为了肃清吏治,树立清廉之风,革除官吏,没收财物,是雍正帝对贪官采取的严厉惩戒措施。

雍正帝的罢官策略,针对的是所谓的“留任弥补损失”,这也是历代的老办法,即在查清损失后,责令官员限期弥补。但是,哪个贪官会从自己身上挖肉来填亏空呢?他们通常的手段是加强对人民的剥削。正所谓“取之于民,不取之于民,从何而来?”结果国库充实,百姓却大受其害。雍正帝要改革,不仅要让国家富强,还要让人民强大。不能让贪官一无所有,增加老百姓的负担。所以,他的对策是先免职,再索赔。一旦有贪官被举报,将被免职并离职,不允许像以前一样继续留任以弥补亏空。如果已经还了,还可以做官,吏部会请。

实行社会化储存,节约粮食。

可以说,雍正帝不可能先管粮食生产。清代,一些地区生活水平低下,交通条件恶劣,阻碍了中国各地的经济交流。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协调,只能努力保证人民群众先吃饱饭,就地解决当地的问题,孤立地协调种植结构。显然,这种方法虽然不利于后人,但在雍正王朝的条件下,却是一种现实的出路。

主张实行社仓,是封建统治者挽救灾荒的办法。早在隋唐时期,封建统治者就推出了较为成熟的灾荒救济措施——义仓。隋文帝发起义仓,唐太宗李世民推动义仓。方法是政府在丰年储存人民的余粮,以备荒年之用。那时候吏治清廉,受贿现象比较轻。李世民的一些大臣过着非常贫困的生活,如郑伟家没有正堂,岑文本家没有统治者。这种自上而下的良好世风为义仓的实施提供了现实基础,官员不敢动用义仓中的粮食。但实际上,这种丰年储粮,荒年备荒的仓储方式,早在宋代就因官营衰败而难以实行,所以虽然著名的朱极力提倡,却一直难以实现。然而康熙年间,有官员建议实行义仓,康熙帝不予允许。有个叫张的侍郎,声音最凶。康熙帝让他有实践经验,让他去山西实习。结果他到处碰壁。侍郎张惭愧,主动作罢。

雍正帝和他的父亲康熙皇帝非常不同。他即位不久,就命湖广总督杨宗仁设立社仓。地方官员为了迎合他,强迫百姓出钱买粮,规定凡出一两银子的,就给一石粮,仓储的多少作为州县官员的考核结果,无异于新增,而且很重。第二年(1724),雍正帝对社仓的管理提出了明确的方法:私人承办,非官方;官员只应劝说他们举行会议,而不是强迫他们下令仓库中储存的粮食数量和进出的方式。同时确定管理奖惩措施:仓粮由民捐,捐十石奖金,挂三十石以上,八品穿三百石以上;每个俱乐部都有会长和副会长,家境殷实,十几年表现好的还会被冠上八品;对侵蚀储粮的依法从严处理;借谷收息,加息一石,打两个胜仗。遇饥荒,小道歉减半,大道歉免费,只收谷款。

这并不是说雍正帝没有意识到处理社交仓库的困难。他知道富家自有积蓄,即使遇到灾荒,也不靠仓廪,所以不愿意损失;贫困家庭希望社会仓库经营好,但是负担不起。为了避免损失,人民不想支付粮食。官员还存在侵蚀挪用考上的职位的弊端,更不希望把考不上的社仓搞好。雍正帝并不是不知道这个道理。只是他充满了挑战精神。即使他知道很难成功,他还是要试一试。这也说明他急于救荒,想造福于民。而且,社会仓库在灾年确实起到了意想不到的缓解饥饿的作用。西北战争突然爆发,陕西巡抚岳钟琪奉命建立社仓,收购粮食小麦近40万石,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巨大作用。

如果说倡导实行社会储存是拯救雍正帝饥荒的良方,那么在雍正帝倡导节约粮食则是另一种预防措施。雍正帝既知道“民以食为天”、“农以天下为重”的道理,也看到了人口与日俱增而粮食产量有限,“入不敷出”的问题。为此,他在采取一系列增加粮食产量和精心储藏的政策措施的同时,还特别强调要珍惜和节约粮食。

雍正二年(1724),下令食堂:“凡粥、饭、菜吃完,余粮不得弃。或者和服务的人一起吃,人吃不了就喂猫狗,吃不完就晒干喂鸟。千万不要抛弃它。”我会派人去检查的。如果我们仍然不改正我们的方法,我们将会受到惩罚。"几年后,他得知饭厅的沟水中还有被倒掉的饭菜,便训诫饭厅太监说:"饭厅的沟水中有很多被丢弃的米粒。曾几何时,时不时有人跟我说,你对你管的人不严格。如果再被我发现,我不会原谅你,我不仅罚你工资,皮板房等钱和吃的。小心点!小心点!"

在这里,雍正帝为节约食物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从人类的食物、猫粮到鸟粮,都解释得清清楚楚。最高封建皇帝对吃剩的粥和剩菜的处理做出了特别的法令,这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大概是绝无仅有的。

雍正五年(1727)三月,颁布长特诏,曰:“伏米谷为养命之宝。既然是靠它生存的,就要好好珍惜,不能轻言放弃。而拥有资源的人是众多的,尤其是随时被克制的,而不是嘴皮子的欲望。每个人都可以省一勺,但我不觉得太少,积少成多,可以养更多的人。”如果大家都这样做,岂不是积累更多,养更多的人?”为了打消人们“少吃有害健康”的顾虑,他说:“养生家庭以少吃为关键,所以健康和谐,所以节俭,珍惜幸福。当脾被信仰支配,习惯就成了自然。很明显每个吃得少的人精神都很强。”他还以“天人合一”之论告诫士绅百姓:“米谷是上天赐予养育万民的,我是天下之主。唯有尊宝惜天之心,雨若反常,年有秋,百姓才有容身之所,欢歌笑语。我是为了全体人民的利益,我不敢怠慢天空。为什么不把人民当一家人?每天早上生个宝宝很有必要,因为是上帝给的。如果你珍惜它,并在任何时候存钱,上帝会经常给它,并享受英宁的祝福。如果放纵恣意,就会暴怒,得不到赏赐,水旱灾害必然发生。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