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家乡的杨梅。这篇短文写的是什么杨梅?

围绕第一句中的“爱”字,我写出了杨梅的形、色、味的特点。

现代王鲁彦《我爱家乡的杨梅》原文:

我的家乡在江南,我爱家乡的杨梅。

细雨如丝,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露珠(lán)。它们舒展着常青的枝条,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

端午节后,杨梅树上挂满了杨梅。

杨梅是圆形的,和龙眼一样大,上面布满小刺。当杨梅生长成熟时,刺变得柔软而扁平。摘一个放入口中,舌尖触到杨梅光滑的刺,让人感觉细腻柔软。

杨梅开始是微红,然后是暗红,最后几乎是黑色。不会真的变黑,因为太红了,所以看起来像黑色。轻轻咬开,可以看到鲜红色的果肉,唇(chún)和舌同时沾着鲜红色的汁(zh:和)水。

不熟的杨梅又酸又甜。熟了又甜又好吃,让人越来越爱吃。小时候有一次吃杨梅,吃多了。发现牙齿又酸又软,连豆腐都咬不动了(fǔ)。我才知道杨梅虽然熟了,但还是有酸味,因为太甜了,所以吃起来不觉得酸。杨梅吃饱了再吃点别的,才觉得牙酸。

扩展数据内容简介:

本文描述了我的家乡杨梅的美丽和杨梅果实的形状、颜色和味道,突出了杨梅果实的可爱,表达了作者热爱我的家乡的思想和感情。

文字简短明了。首先,作者指出了我家乡的位置,“我的家乡在江南,我爱家乡的杨梅”。它不仅在这里起到了突出的作用,也引起了读者的好奇:我为什么爱杨梅?杨梅有哪些可爱之处?

然后,作者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描写了春雨的及时性,杨梅树的欲望及其旺盛的生命力。然后,作者抓住了杨梅的形、色、味的特点,描写得生动细腻,使读者感到杨梅犹如见其形,观其色,尝其味。另外,在描写的过程中,作者对杨梅的喜爱溢于言表。

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是:作者由整体到局部,由表及里地叙述了杨梅的成长过程,语言非常简练、凝练、朴实、亲切,是学生学习写作的好范本。

关于作者:

王鲁彦(1901年——1944年),原名王恒,浙江镇海人,20世纪20年代著名乡土小说家。20世纪20年代初,他在北京大学旁听了鲁迅的《中国小说史》课程,受益匪浅。当他开始写作时,他用他的笔名“颜路”来表达他对鲁迅的钦佩。

王鲁彦的小说以短篇小说为主,代表作是短篇小说集,如《葡萄柚》和《黄金》。20世纪30年代,他写了《野火》(愤怒的国家)、《童年的悲哀》、《小心脏》、《屋檐下》、《河边》、《受伤的旅舍》、《我们的号角》等小说。

抗战时期创作发表短篇小说《战火下的孩子》、《伤兵医院》等,并在《广西日报》副刊连载长篇小说《草》。

1941年参加文艺界中华全国抗敌协会组织工作。这一时期最重要的贡献是主编大型文学杂志《文学杂志》,这是抗战后期大后方最有影响的文学期刊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