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五行背诊图_中医养生五行知识

背部是内脏的反射区,从颈部以下两寸开始,以手掌大小为反射区。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医养生五行背诊图,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健康五行背诊

中医心理学家认为,无论生理还是心理疾病,人体内某个部位的能量通道都会被阻断,而按摩是?与身体对话的整个过程?。对话好了,经络就通畅了,身心疾病也就消失了。

找到引起疾病的人体能量阻断区域,通过按摩改善这个通道,形成畅通的供能通道。炎症会消失,损伤会自动修复。为什么身体通道被堵住了?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情绪,小部分是外力造成的。人在生气的时候,会产生心理上的不舒服,因为情绪影响了内在的动力,损伤了五脏中的能量,造成身体能量的内耗,这就是内耗。情绪比不良的外界环境更影响我们的健康。所以体内的环保需要从情绪开始。

身体就像我们历史的笔记本,里面装着所有的记忆,伤口,故事。它通常以疾病的形式提醒我们。

情绪以信息的形式在神经和经络中传递。当某种情绪过大时,传导神经会被破坏,阻滞在那里,形成记忆。我们身体的背部肌肉对应着不同的器官,通过按摩可以了解身体和心灵的内在状态。例如:

肩颈板硬而酸痛,通常是愤怒积压所致。

左肩胛骨和脊椎骨之间的硬椎间盘容易引发心脏问题,主要是悲伤、委屈等情绪积累。

右肩胛骨僵硬主要是因为抱怨、不满等情绪积压,容易导致胃部发炎。

硬背的人通常性格讨喜,内分泌失调,代谢紊乱,有糖尿病。

腰硬化症主要受恐惧影响,容易导致肾虚、肾炎、腰椎间盘突出。

脊椎僵硬度低的人要注意抑郁倾向,因为他们经常独自生闷气。

中医养生五行背诊图

背反射区

1,人体雕塑视觉方法

(1)背部肤色不均是肝胆排毒功能下降。

(2)背部毛孔粗大是体质虚寒,湿气重,水滞留体内,引起手脚冰凉,下半身浮肿等症状。

2.肺部区域诊断

(1)拇指在肺区推膀胱经,出现微血管扩张。

(2)背上的痘痘是肺风引起的痘痘,体质燥热,多为肺阴虚。

(3)便秘排便,鼻咽喉不适,面部毛孔粗大。备注:胖子痰多,瘦子火多。

3.肝区诊断

(1)肝区肤色不均、皮肤发青是肝胆排毒功能下降。

(2)肝区突出是肝功能下降。

(3)眼睛干涩充血,眼袋大,视力下降到充满肝火。

4.心脏区域的诊断

(1)推拇指区膀胱经发红,心火旺盛。

(2)眉间有青春痘,面部潮红多为虚火发炎。备注:胖的人胸闷气短,瘦的人失眠多梦。

5.脾区诊断

(1)脾区肤色偏黄是脾胃不和。

(2)口腔溃疡,嘴和额头周围容易出现红色痘痘,是脾胃实热。

(3)皮肤松弛,虚胖者多脾气暴躁,舌苔黄腻,便秘肥胖者多胃火盛。

6、

肾区诊断

(1)肾区凹陷,腰部发黑,多为肾水不足所致。

(2)面部容易出现乌云黑斑,手脚冰凉怕冷,属于肾阳虚。

(3)听力下降、耳鸣、腰酸背痛、手脚干涩、怕热为肾阴虚。

7.生殖区诊断

(1)生殖区突出:月经量少,经血中有暗血块,痛经。

(2)生殖区凹陷:面部容易出现黑斑,月经量多为提前或后行,多为宫寒症状。

五行与五脏相合。

至于五行学说,就不要神化了。是古人用来形容物质世界分类的成语,主要体现多边关系。

五行指的是木、火、土、金、水的运动。五行学说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同时用五行的关系来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在相互生长、相互抵抗的不断运动中保持着和谐的平衡。

木材可弯可直,枝叶伸出,具有生发的特性。肝喜达极恶郁,有止泻之功,故肝属木。

火是湿热的,性质是上火。心阳有温煦之功,故心属火。

土壤丰富,具有生化物的特性。脾有运化水谷、传达精微、滋养五脏六腑和四肢的功能,是气血生化之源,故脾属土。

金色的大自然清澈而涩涩。肺有清脾之性,肺气降于通畅,故肺属金。

水基润具有冷润、下降、密封的特点。肾有藏精控水之功,故肾属水。

健身有五难。

三国时期,魏国的嵇康写了一本书叫《答难养生》,写了一些养生的难点。他总结养生有五大难点。如果我们解决了这五个困难,我们就能实现健康长寿。

第一,名利不朽。中医认为养生第一难是名利太重。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也批评了很多人?金钱和名誉有什么关系?。人们整天忙忙碌碌,勾心斗角,都是为了名利。中医强调追求但不强求。你可以追求名利,但不要强求。这就是养生的态度。

第二,你无法摆脱愤怒。就是情绪不稳定。

第三,保持安静。你什么意思,保持安静?简单来说就是好色。社会上有一种说法,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其实这就是沉默带来的问题。

第四,味道无穷。我就是管不住自己的嘴。有的人明明高脂、高血脂、高胆固醇、肥胖、心脏不好,却还天天吃海苔,肯定对身体不好。

第五,神思考转发。就是想问题太多,活的不舒服。大家看长寿的人,心态一般都很平静。

猜你喜欢:

1.中医养生五行背诊图

2.中医养生五要素

3.经络五行如何养生?

4.秋季五行保健法

5.五行在中医中有哪些应用?

6.中医健康特征